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07-21 12:05:01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探析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和县蔬菜产业升级和发展面临土地瓶颈、品牌竞争力不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大等诸多问题制约。通过对和县蔬菜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市场风险;和县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84-03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大中城市,区位优势独特,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达2.8万hm2,总产量突破100万t,产值超过16亿元,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超过3 200元。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是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建设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笔者着重分析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探索提升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土地资源约束 蔬菜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大片适合蔬菜种植的土地,传统的和县蔬菜生产位于和县南部及东部沿江一带,沿乌江―和城―姥桥―白桥、历阳―西埠等交通主干线,呈带状分布。上述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大片长江冲积平原,既是和县蔬菜生产主区域,又具备发展大工业的区位优势。2010年以来,和县蔬菜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挤压,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5月,安徽省在和县南部沿江地区设立“江北集中区”;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和县的沿江地区功能定位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2011年安徽省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提出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战略,对全市域统筹规划,和城为主城区,白桥、姥桥两镇成为产城一体的郑蒲港新区,慈湖(国家)高新区在乌江镇跨江发展等,和县传统的蔬菜生产区域将变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工业基地和新型城区,造成大批拥有丰富种植技术的菜农失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闲置,蔬菜产业发展面临土地严重不足的瓶颈。

1.2 品牌竞争力 和县蔬菜长期重视品牌的培育,目前已逾2万hm2蔬菜产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1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5个蔬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共有“皖江”、“皖蔬”、“济洪”、“历阳春”、“绿叶”等12个蔬菜注册品牌,其中,“皖江”牌蔬菜2005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十大蔬菜畅销品牌”之首。2013年,“和县辣椒”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核。但是,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县蔬菜产品的品牌数量总体偏少,档次低,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更多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建立在产品品牌基础上的地域品牌如“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吐鲁番葡萄”、“宁夏枸杞”、“烟台苹果”等,对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经济的聚集和示范效应,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和县蔬菜的地域品牌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北有寿光、南有和县”的市场认知度还有很大差距。

1.3 风险

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蔬菜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1.3.1 自然风险 蔬菜生产受干旱、洪涝、暴雪、霜冻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多种自然因素不规则变化的影响,产量和品质难以得到稳定的保障。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明显,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蔬菜产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1.3.2 市场风险 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市场风险影响日趋上升。在蔬菜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农产品价格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高收成不一定带来高收入。“菜贱伤农”事件时有发生,2000年和县的“番茄风波”及随后出现的红椒和秋黄瓜的“烂市”,就是很典型的市场风险案例。

1.4 质量安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快推进,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也逐渐受到污染,大量有害物质进入蔬菜体内,蔬菜产区的无害化生产越来越困难;不恰当使用的激素和转基因技术带来的产品变异;滥用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直接造成的耕地污染;蔬菜保鲜、运输和销售过程的腐烂变质等质量安全隐患客观存在等给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1.5 蔬菜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 在蔬菜品种结构方面,和县蔬菜主导产品品种单调,结构不合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产品产量中近半是辣椒、番茄;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

在蔬菜产业结构方面,蔬菜产业主要还停留在生产领域,加工企业少,加工产品比重低。据统计,和县现有22家蔬菜加工企业,年蔬菜加工量约7万t,约占总产量的8%,更多的蔬菜以“原”字号产品蔬菜出售。蔬菜的销售以及围绕整个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1.6 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近年来,蔬菜产业的设施、品种、技术、质量品牌等要素的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但是,目前和县蔬菜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种业对外依赖性很大;优质、高效蔬菜的引种、示范和推广体系不完善;蔬菜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蔬菜工厂化育苗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蔬菜产业人才匮乏、知识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

2 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调整区域布局,积极推进蔬菜产业转移

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必须在全县域甚至更大范围进行布局,破解土地瓶颈。

2.2.1 实施“西移北进”战略 “西移北进”就是和县蔬菜从东向西、从南向北,由沿江向内地转移,其实质是从蔬菜的传统主产区向非主产区转移。在农业生产转移中,重复使用的熟练技术和传统的种植习惯是非主产区农民接受蔬菜产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企业和蔬菜生产农户的综合作用。通过建立示范户、技术培训、市场引导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蔬菜产业转移,发展蔬菜生产新基地。当然,“西移北进”并非是简单的空间位置转移。在推进蔬菜产区空间转移的同时,不断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耕作方式,实现产业化生产。同时注重蔬菜生产结构优化,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等,实现蔬菜产业在转移中提升和发展。

2.1.2 实现蔬菜产业的县外扩展 和县蔬菜的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利用经验、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资源优势,积极走出去,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在县外培育推广蔬菜生产。和县传统的蔬菜产区要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积极发展蔬菜的加工、物流、市场销售,加快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的建设。以追求“买全国和卖全国”为目标,实现从“和县生产的蔬菜”向“和县蔬菜”转身。这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和县蔬菜生产的土地资源约束问题,也是作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责任所在。

2.2 注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 一个品牌可以成就一个产业,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未来市场的蔬菜产业竞争更多的属于品牌竞争。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必须注重产品品牌和地域品牌的培育。

(1)以“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为重点,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生产和销售,培育和创建更多的名、精、优、新蔬菜产品品牌。

(2)加强蔬菜产品品牌管理和整合,充分挖掘品牌资源,拓展品牌价值,让品牌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3)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和蔬博会的平台,积极宣传和县蔬菜产品,整理推介和县蔬菜发展模式,挖掘和县蔬菜的文化内涵,培育“和县蔬菜”的地域品牌,提高和县蔬菜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和县的整体形象。

2.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风险预控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农民利益,提高蔬菜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

2.3.1 控制和抵御自然风险 加大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预报和传播气象信息,提高应对极端气象变化的能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体系,提高排涝抗旱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良土壤和品种,科学进行田间管理,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3.2 积极应对市场风险 强化市场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完善市场预警机制,引导生产者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规避风险。支持蔬菜专业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设和产地批发市场储藏保鲜、物流配送等建设,推动鲜活农产品及时上市、均衡上市。积极发展直营店、连锁店和网上交易平台,扶持“农超对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提高产品的市场话语权。

2.3.3 改革农业保险体制和机制 在积极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建立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农民广泛参与的蔬菜生产和销售的商业保险体系,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

此外,蔬菜产业的风险预控还包括政府的农产品价格支持、税收减免和农业补贴等。

2.4 保证蔬菜质量安全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要不断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制定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认证。

(2)加大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通过标识标志、条形码等手段,建立产品的“身份证”,严格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推行全程监控,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处置并追究相应责任。

(3)加强地方诚信体系建设,增强菜农的自律性,提高蔬菜安全指数,防止食品遭受信任危机,让消费者和市场放心。

(4)对全县国土进行主体功能区科学规划,严禁污染项目进入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保证大气、土壤和水体不受污染,同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生物农药和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严格按照蔬菜无公害的环境要求生产、加工和储运,从而保证蔬菜绿色品质。

2.5 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蔬菜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内在要求。

(1)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意愿为基础,以政府宏观引导为前提,充分发挥经济规律的调节作用,并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调优蔬菜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立体高架栽培。丰富蔬菜种植品种,提升蔬菜产品品质,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加工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开发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蔬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现代物流和销售体系建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延伸蔬菜产业链。

(3)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蔬菜外延产品和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外延项目。

2.6 重视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根本途径。

(1)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蔬菜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品种、设施、配套栽培技术、防治蔬菜病虫害、产后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技术等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2)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3)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吸引县内外农业科技人才前来创业;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入股、科技咨询等方式,参与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育一大批蔬菜技术员、蔬菜示范户和蔬菜能人,全面提高蔬菜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科技素养。

参考文献

[1]苗锦山,刘文波,沈火林.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对策[J].中国蔬菜,2008(10):8-10.

[2]姚明虎.和县蔬菜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2(6):13-16.

[3]吴天祥.努力把蔬菜产业做成和县支柱产业[N].马鞍山日报,2013-5-17.

[4]刘贤春.关于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DB/OL].马鞍山政府网站,2011-11-14.

上一篇:浅谈巧用学生错误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