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十二)

时间:2022-07-20 11:10:22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现在还剩下两个存疑的墨迹本,就终于可以收笔。

自书告身

又称《太子少师告》。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子少师时的告身,这一年颜真卿七十二岁。

唐朝任命官员,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主管部门执行。凡授官者,都给一个凭信,相当于后来的任命状,并且加盖尚书吏部(或兵部)的专用印,这就是告身,或者称官诰,唐代人也叫它“黄纸除书”。

颜真卿的这件告身,纸本,正文33行,计255字,中间还有官员结衔小字14行,与正文为同一个人所书,所授官职和时间上整齐地覆盖了标准唐官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见图1)

告身后面有北宋蔡襄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的跋,表达了对颜鲁公的崇拜,但没有说是颜自己所书。收入南宋内府后,米友仁在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的鉴定语里明确这是“颜真卿自书告”。南宋洪迈《容斋随笔》里也认同这一说法。

最早的汇集颜真卿书法的南宋《忠义堂帖》,刻了六件与颜氏有关的告身,编辑者留元刚在题跋中说明除了这件《太子少师告》是墨迹,其它的是墨本(拓本),但他说有人认为《太子少师告》是颜頵(颜真卿次子)、颜硕(颜真卿八子)辈所书。

现在的理论界对此也分成两派:

一种以启功、朱关田、曹宝麟为代表的反方观点认为颜真卿自己书写告身有悖情理:文字内容与正史不吻合;职官结衔和称谓不合吏制和礼制;告身属于雅言,高文大册,应该选择正体书写,而墨迹本有不少俗体字,不符合颜氏训诂世家的家风。所以告身要么是“省吏抄手”所写,要么就是颜家后代抄录的纪念品。

以刘启林为代表的正方自然是逐条加以驳斥,认定不是颜真卿写不出这样的好字来。真伪问题没有定论,因为不是本文重点,此处略过。

墨迹原作后来被韩侘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歧收藏,乾隆时入清内府。之后的流传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出宫外,据说是翁同龢1861在孙松坪处,1862年在博古斋两次见到原作,开价五百金。另一种说法是最迟在二十世纪30年代之前,这件作品一直在恭王府,有恭亲王和他的孙子溥心畬鉴藏印为证。后来溥王孙缺钱,通过琉璃厂掮客白坚甫之手卖给了日本人。

现在原作收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入清内府的时候,乾隆注意到了这卷墨迹“墨氣似乏精彩”,还拿墨迹和董其昌刻本《戏鸿堂法帖》做了比较,认为“毫发不爽”。其实《戏鸿堂》在明代属于比较粗劣的刻帖。就从这件告身来说,《戏鸿堂》前不及南宋的《忠义堂帖》,后不及清梁清标的《秋碧堂帖》。问题来了:在《忠义堂帖》中,告身的一些笔画有缺损,比如前三行的“良”、“教”等字,在《秋碧堂帖》里基本没有变,名刻手尤永福还把原作纸中缺损的边缘用细线表现出来。但现在看原作,笔画都是完好无损的,仔细放大,原来是描补上去的。而乾隆的《三希堂法帖》,呈现的就是描补后的形状。看来在梁清标之后到乾隆这段时间,原作已经做过手脚了。(见图2)

现在说印本:

民国时期的印本多是用拓本石印,比如发行量最大的商务印书馆1914开印的16开线装《颜鲁公书告身》(见图3)。

在原作卖到日本之前,1926年上海艺苑真赏社做了功德,原作拍照,珂罗版精印8开线装本《唐颜真卿书告身墨迹本》,是迄今为止印刷最好的黑白印本,前后的题跋也最全。(见图4)后来还印过8开的秦文锦古鉴阁的拓本,有版本价值。

上海古籍书店和朵云轩出版社1962出了一个16开经折装《颜真卿书告身墨跡》,将墨迹印本加工,两行一页,黑白没有层次,但适合初学书法的小学生。(见图5)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的“书法自学从帖”《正书》上册,胶印了墨迹本,虽然远达不到艺苑真赏社的水准,但聊胜于无,而且影响很大。上海书画2000年的铜板反光系列“中国碑帖经典”中的《颜真卿自书告身祭侄稿墨迹》印刷质量好一点,但不是原大。(见图6)

其它的如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年的12开《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华夏出版社2000年12开“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告身帖》,都没什么价值。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了一个20开经折装的彩印本《颜真卿自书告身》,现在在网络上流传的主要也是这个版本的扫描。其实这是一个有趣的珂罗版翻彩印,加个底色,把印章翻成红色。可惜印章覆盖在字迹上的效果弄不出来,颜色也和原作差得很远。(见图7)

合格的彩印本只有二玄社的复制品(见图8),你懂的。

竹山堂连句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三月,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与部属友人李萼、陆羽、释皎然、陆士修、韦介等人聚会饮宴,席间吟诗,依次每人各作两句,相联成篇,是称《竹山潘氏堂联句》,又称《竹山堂连句》。

现在流传下来称为颜真卿书的这件墨迹,绢本,15开,各开纵28.2cm、横13.7cm不等。原装裱形式是整幅,后来割裱成册。反复的装裱修补使绢的纤维断裂破损,看上去像僧人的百衲衣。后纸有南宋米友仁,清姚鼐、铁保三段题跋,都是真迹。北宋《宣和书谱》以来的各种著录多有记载。鉴藏印从南宋“绍兴”御印,到明王世懋,清梁清标、安岐,近代叶恭绰和现代张珩,比《自书告身》还要显得流传有绪。

因为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以这个墨迹本所有好的单行本都来自由故宫提供原始图版的文物出版社和紫禁城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60—1970年代的珂罗版字帖,本本是经典,其中就包括1977年8开《唐颜真卿竹山堂连句》(见图9)。1978年文物又出了大12开普及版,印刷当然不能和珂罗版比,但质量仍有保证。(见图10)

1981年第6期的《文物》发表了徐无闻《颜真卿楷书竹山堂连句辨伪》,就是根据这个好的印本作出的判断。徐氏从官制、文字、书法和流传各方面论证了《竹山堂连句》不仅不是颜真卿真迹,甚至连“伪好物”都算不上。后来朱关田在《西泠艺丛》1989年第一期的《颜真卿书迹考辨》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至此《竹山堂连句》非真迹算是定论了。

启功对这件作品要宽容一些,他根据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关于唐宋人把颜真卿摩崖书法用黄绢钩摹为屏风的记载,判断《竹山堂连句》也属于同样的性质,不能简单斥为臆造。

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8开,《唐颜真卿竹山堂连句》是最好的彩色印本,(见图11)印了原作册页装的封面和整体状况,还有几个局部放大,印刷细节也清晰,美中不足的是缺乏详细解说。

其它黑白印本大概陈述一下:武汉古籍书店1988年16开本,最差,印成拓本。其他还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2开本,上海书店1992年16开本,天津人美2005年8开卷折本,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16开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6开本,直至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年16开的“历代碑帖精粹”第七辑《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竹山堂连句》,趋势是越到后来印刷越清晰一些。但是有了彩印本,这些全都可以不论。

上一篇:画家周山:他仍在江湖中 下一篇:谈中西绘画的融合与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