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青岛客站设计

时间:2022-07-20 10:29:06

胶济铁路青岛客站设计

项目概况

青岛客站是胶济铁路唯一的尽端式车站,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站房始建于1900年,由德国人设计。在1991年站房改造中,老站房被拆除重建。此次结合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及青岛市迎接2008年奥运会,由铁道部和青岛市共同投资新建青岛客站。新建车站建筑面积55000m2,风雨棚60000m2,客站类型为城际铁路客站,站房形式为线侧型与线端型结合,设计规模为最高旅客聚集人数5000人的大型车站。

设计要点

1.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

(1)总平面设计。既有站房为线端线侧式,站房在站场东侧,所有旅客进出站都集中在东广场,旅客疏散场地狭窄,交通拥挤;东广场地下设有人防商场及地铁站,但与站房都不连通。

新设计拆除站场西侧建筑,南侧站场适当后退,形成西、南广场,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了交通集散,改善了周边环境。

新建站房沿站场东、西、南呈“u”形布局,东、西两侧均设进站广厅、售票厅、基本站台候车室、贵宾室,南侧设端头出站厅及商业房屋(二层)。在站场南部设高架景观连廊,连接东西进站广厅,中部设旅客地道,在东西两侧站房设出站口,东侧地道出口延伸至广场地下室及地铁站,在站场端部设地下候车室并通过地道与费县路和东广场地下商场及地铁站连接。站场各站台上设无站台柱雨棚。既有钟楼及售票厅部分(原德式建筑)保留改作胶济铁路博物馆。

(2)广场设计。根据以上布局,既有站房及广州路侧客车段拆除,建新站房。在广州路侧形成西广场,在费县路侧形成南广场,东广场维持既有,在费县路设过街地道连通地下候车室及对面停车场。东西南广场环形连通。东广场既有地下商场及地铁站厅层与旅客地道出站口及地下候车室连通。西、南广场新做铺装及绿化,东广场地下空间重新分隔形成进出站通道。充分挖掘利用了尽端式车站与城市三面连接的资源优势。

2.流线设计

改建后的站房为线侧型与线端型相结合形式,流线设计为下进、上进与平进结合;下出与平出结合,全方位立体交通,东、西、南三个方向均能进出站。满足距离短捷合理、流线指向明确清晰的要求,根据动车组的快进快出的疏散要求,结合“绿色通道”的使用,加强车站的通过性。同时由于新建站房与既有地下商场及地铁车站连通,满足了不同交通人流的换乘。

3.建筑设计

(1)平面布局。除上述总平面布局外,该站房最大的特点就是设地下候车室,在该设计中,结合东、西、南三面站房布局,将车站主候车室设于站场端头站台下。这样设计一是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用地,便于与既有地下商场、地铁车站的衔接;二是改善站台空间效果,改变以往高架候车室体量庞大,站台空间拥挤、采光通风差等缺点,为旅客创造宽敞舒适的乘车环境。另外在站房各处布局中,考虑了功能分区,并充分考虑了商业服务与候车空间的结合,做到空港式服务,在各处入口设各种引导信息显示及售票服务;预留自动售票系统。方便旅客,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

(2)建筑造型。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特殊的近代历史留下了许多欧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1899年,德国殖民主义者强筑胶济铁路,修建火车站。胶济铁路是青岛近代史的发端,而火车站则是百年近代史的见证。1991年青岛站改建,为延续老火车站的风格,南移重建了原德式车站,本次车站改造,为尊重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将钟楼和售票厅东侧局部保留,新建车站的外立面与钟楼协调,参考当地传统德式建筑特点,结合用地现状,以钟楼为中心和控制点,采用三面围合的布局,形成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形式统一。

保留的钟楼和局部售票厅,整修后拟作为展览馆,陈列胶济铁路的历史资料;站台南端拟建胶济铁路零公里纪念碑,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无站台柱风雨棚设计结合站房建筑的体量,将整个站场雨棚分为三跨,每跨采用十字交叉H钢梁形成有韵律组合采用聚碳酸酯阳光板与膜结构屋面,整个站台空间宽敞明亮,富有韵律,尺度宜人;既富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特色,同时,膜结构的运用也与青岛海滨城市和帆船之都的特色有所呼应。

结语

青岛客站是尽端式车站,本设计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较好地解决了车站建筑与周边城市道路、广场、既有地下商场及地铁的关系;有效地组织了车站建筑的交通流线;建筑造型融合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延续了历史文脉。整个车站功能完善、流线顺畅、造型得体、富有特色。

设计单位:中铁济南勘察设计咨询院

方案设计:郑云杰

方案指导:马国友

项目总体:郑晓龙郑云杰

专业负责人:

建筑:郑云杰

结构:马竹青

给排水:刘海玉

暖通:翟捷

电力:石勐

通信:杨旭方

桥涵:郭德才

作者:郑云杰 中铁济南勘察设计咨询院 建筑所副所长 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7年2月

上一篇:“2008”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四) 下一篇:何苦言必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