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田水利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20 08:35:17

当前农田水利现状分析

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灌溉排水,农田水利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能够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当前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滞后,农田水利工程损毁严重,难以发挥工程效益。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水利管理及技术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均关系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现状问题的分析,进行了全面的控制模式的探索,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1.农田水利生产问题

1.1低效率的农业生产

农田水利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不少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给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严重隐患,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对于国家很多省市出现干旱情况,就直接反映出了我们国家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而且,水利生产存在问题就使得品种改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出现问题。例如:农民普遍反映现在“种田不简单”,灌溉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这反映了水利的重要性。没有完善的水利系统最为后盾时,种田就变得没有预期。农民说“只有一夜的雨,没有一夜的苗”,水利不能发挥作用时,农业生产就失去了保障。因此,为了转变低效率的农业生产,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要非常重视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农田水利建设要十分注意经济效益;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克服只建不管或重建轻管的错误作法。

1.2高风险的社会后果

农田水利生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产生很高的社会风险后果,例如: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工程的发展使得灌溉设计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导致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而且水利工程的问题也使得农田水利管理缺乏分级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管理模式,使得社会后果严重,造成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分离、节水灌溉农业与旱作节水农业分离和水肥管理分离等偏差。只重视单项工程技术,缺乏将这些技术与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农业节水难以达到最优水平。而且,水利发展存在的社会问题往往比工程建设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使得水利工程长期处于忽视管理的现状,管理滞后,修缮问题难以解决,水利灌溉的实际情况得不到及时地反馈,严重影响了我国农田的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受阻。[1]

2.农田水利的组织基础分析

2.1水利作为制度空间的压缩

水利发展其本身应是制度化的发展问题,在发展的同时有着制度的约束,但是对于农田水利组织的基础情况而言,在制度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过度压缩的问题。首先,制度的多因素内容被压缩。例如: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但是对于全面化的资金承担和规划制度而言,国家没有明显地规范,使得很多水利工程在地方难以开展,农民不得不仍然“靠天吃饭”,将水利灌溉问题置之于后,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其次,水利技术问题要有全面的社会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制度往往以水利部门为主,其他的部门行业均没有投入其中,没有形成全面化的队伍建设。例如:水利发展要有建立乡村农田水利管理机构和饲养者或生产者的协会团体,建立销售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引导农产品和特色手工业制品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同时应该建立全国性的气象、水文观测、水质检测等站点或中心,科学预报气候和洪水发生。同时要健全数据资料科学化、制度化和指导化。但是显然,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发展进程之中均未全面实现。

2.2水利治理责任的弱化

水利治理需要责任的明确化,但是目前水利工程及建设问题受体制制约,亟需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体制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农业发展的脚步。例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价格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等。究其原因,处理水利设计存在的问题之外,水利治理责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首先就是缺少第三方检测。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大都在施工单位内部进行,或者由建设单位组织监测,在整体的质量检测过程中都缺少第三方的质量控制。这里所指的第三方主要指专门的监理部门,因为第三方质量检测是站在公正立场,对工程质量及有关各方实行的质量监督检测。其次,缺乏国家体制的规范,对于水利治理问题而言,应该有长远的规划,这种规划的形式应该是多部门协同发展的国家规范行为,不能依靠地方的力量进行局部设计,这样会使得水利工程不能持续发挥灌溉作用,往往是费时费力,却效果极低。[2]

3.节水灌溉模式分析

节水灌溉的模式是农田水利发展的重点,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论来看,有着节约环保的重要作用,从水利工程发展来看,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进行的节水灌溉模式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

3.1渠井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灌区井渠结合的工程布置形式有多种:(1)在引地表水灌溉的地块上打井;(2)地表水灌溉地块与打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地块相间布置;(3)引地表水灌区地形狭长,在地表水灌区两侧布设井灌区。三种布置形式各有优点;比较起来在大型灌区内为取得井灌适时的增产效果,第(1)种方式更值得推荐。在这类灌区发展节水灌溉时,既可以采用渠道防渗和先进的灌水技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可以渠道不防渗,田间灌水仍用传统方法,而采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量。

3.2田间节水灌溉工程

田间工程节水就是要优化田间工程模式:目前可将田间渠道建成糙率小,渗漏小,输水快的高标准渠道。技术的原理主要是经过用水管理或农艺办法,减小作物用水量以达到节水目标。一方面要威严用、配水盘算,加强管理,抑制大水漫灌、管理粗放景象,另一方面对引黄灌溉区实验成功的水稻控水灌溉技巧要大面积推广。例如:“人工小型湿地”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我们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上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要依据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聚合多元化资金构建整个区域范围内农田水利的工程体系、服务体系,构筑出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和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框架,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各级领导考核内容,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着手,进行全面的农田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 魏家慧.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分析[J]. 民营科技, 2011,(01):79-81.

[2] 王树林. 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J]. 民营科技, 2011,(04);32-34.

上一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下一篇:让志愿精神真正走进中职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