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0 08:19:31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录的一篇散文。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优质课大赛,我选择了这篇文章。细想起来,选择《合欢树》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它打动人。但问题也同时产生,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

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生学的怎么样?”。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的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样才算是落实了这种理念。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外在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怎么教,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授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如下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的确有很大难度,至少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就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我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彰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一些观赏性。实际课堂反映出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上课之初,我认为高二的学生应该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会增加课堂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一些细碎的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沟通,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预习课文,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没有在课堂上出现热烈讨论的局面。

第三,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在“生谈师听”的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第四,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够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告诉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对我的教训还是挺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课程理念非常娴熟的贯彻运用。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让我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对于如今学生高考应试作文中不断地模仿、追求、崇尚华丽的文风这一现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导作用,课堂的“有效性”我想在这里也是一种”“从大处、从远处”着眼的落实。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走在这条教学的“不归路”上。

上一篇:数学的美育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悟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