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管家”马凯

时间:2022-07-20 07:00:05

五年国家发改委主任的“执政经历”,让教师出身的马凯已经精于“化繁为简”,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细致与务实的性格。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马凯当选为国务委员并被任命为国务院秘书长。

厚积薄发,从学者到官员

马凯,上海金山人,1946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兴县。1955年,随父母来到北京,就读北京四中,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1年,马凯被下放到北京市郊区的“五七”干校劳动,平沙丘、修水渠、割小麦、起猪圈、拉粪车。1973年,由干校调至北京市西城区委党校任教,主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干校和党校9年,马凯利用这段时间通读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使他有了足够的理性思维。

1979年,33岁的马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系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教授徐禾、卫星华、吴树青等人。

在形容当时读书和思考的情形时,马凯说,那时的读书学习真是“拼命”了。也就是这段时间,马凯流露出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热爱,读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他每天晚饭以后用一两个小时,逐段逐节的阅读《资本论》1卷至3卷。这个时期,他所从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读书和教学对后来的研究和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凯在人民大学的导师卫兴华教授每当谈到马凯时总是说,恢复高考后,像马凯、洪银兴、魏杰等一批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来学校之前都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他们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用功。他们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卫兴华回忆说:“入校时候的马凯就已经颇有理论素养了。”而马凯的毕业论文,《计划价格形成的因素分析》,也给卫兴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记得,这篇硕士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时隔一年,论文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该文至今仍被价格理论界视为“双渠价格论”的代表作。

从1983年起,马凯在北京市西城区计委、北京市体改办、北京市物价局、国家物价局、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工作。虽然是在政府部门担任官员,但他从没有间断过学习经济学,更没有离开他主要研究的“价格理论”。

1986年,马凯在北京市物价局担任领导职务。其时,物价局被一些人称为“涨价局”,又被另一些人称为“压价局”。

各种矛头都指向了物价局,马凯说:“在物价工作的第一线,在种种矛盾的‘焦点’上,天天同代表各种不同利益要求的人打交道,解决了一批棘手的价格矛盾,又冒出一批新的价格矛盾。短短两年半时间,饱尝了物价工作的酸甜苦辣。”

马凯长期在经济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有大量的案头工作要做。他的一些部下说:我们写的东西经常要受到马凯的批评,因为他很专业。有时批评多了,他就不再说了,有很多文稿都是他亲笔修改,因为他知道再批评你也没用。在国家发改委流传着马凯写的一首《饭后漫步》五言律诗,其中的“难偷闲片刻,旋即又案头”两句可以折射出马凯的辛勤工作常态。

马凯一边为官,一边长期痴迷于“学问”之道。《共同的难题: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改革的参与和思考》、《中华棉花体制改革研究》、《从计划价格走向市场价格》、《在改革和发展中求索》等十余部专著一部接着一部出版,这既是他工作实践中经济对策的结晶,也是他执政为民的最好诠释。

艰难的发改委改革者

1998年马凯进入国务院,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他对自己所担任的工作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从过去参与一个部门的工作到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涉及到计划、金融、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城建、环保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视野在不断地开阔。”

2003年春,曾经分别在计委系统和体改部门为官10年的马凯,被任命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走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口。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没有回避,在把脉经济走势中为中国经济的稳健跃进号脉,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发展和改革”,包含了中国经济前行的两大命题,从名称上就可以想象得到,马凯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大量艰巨的任务注定要有大量案头工作去做,马凯往往要亲自定稿。而宏观调控一直是马凯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5年宏观调控在启动伊始就一直众说纷纭,争论既来自国内,也来自海外,既来自经济理论界,也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特大型国有企业。马凯解释了其中缘由:“……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处在苗头性、倾向性状况时提出来的,这较之矛盾充分暴露后统一认识,要相对难―些……”这是马凯的真心话,也是他实际工作多年思考的结果。

有人问马凯:现在中国老百姓对宏观调控这个词说得已经越来越熟了,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它是一个很大的词。您能不能用非常简短通俗的话来说明一下,宏观调控和我们普通百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马凯说:“有人把中国的经济比喻成一列快速行驶的火车,现在全国人民都乘坐在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列火车上。宏观调控的作用就在于把握好行驶的方向和节奏,避免火车出现大的颠簸,甚至出轨。使这辆列车一直保持着较快、平稳、安全行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和每个列车上的乘客都息息相关。”

2005年8月上旬的一场台风横扫中国东部之后,又一场“油荒”降临广州、深圳等华南地区,有意无意间,马凯被推到了众目所瞩的位置。作为成品油价的制定者――国家发改委,自然成了众目睽睽的机构。一向沉稳的马凯采用了谨慎的政策调控,来缓解“油荒”。

当时就有媒体敏锐而犀利的预测:“油荒” 蔓延全国不可避免。然而,一向沉稳的马凯并没有在提高成品油价格的报告上轻易地写下“同意”二字。而是采用了更为谨慎的政策调控:暂停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和石油的出口退税。同时规定,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进一步控制成品油出口,保证国内供应。政策的目的显而易见――增加国内成品油供应,以缓解“油荒”。

回顾发改委成立以来的工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认为,“那时的发改委是个工作开展起来非常艰难的部门,而马凯又是‘为官之人’,还面临着一个社会舆论的问题,往往是可能他做对了,但社会还不一定说他好。他若坚持正义、坚持方向的时候,又会遭受一些利益集团的批评。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觉得他的处境也很难。”

尽管马凯知道难做,但他深深意识到了“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他要一直坚持这样做下去。

“小国务院”掌门人的“平衡之道”

一度拥有70多个司局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被外界看做是手握“经济大权”的“小国务院”,但在前掌门人马凯那里,权力越多,需要平衡的利益也就越多,任职国家发改委的5年,马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着一种“平衡之道”。

国家发改委脱胎于国家计委,作为一个新改组的部门,磨合和进入状态是很重要的。从过去单纯的审批项目转到宏观调控上来,从微观管得过细过多到以市场为依托的配置方式,旧有的体制不应该再被强化,这恐怕是许多市场人士的期盼。为此,作为国家发改委首任主任,马凯做出过不懈的努力,而且卓有成效。“为了抑制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我们的确压下去了很多高耗能的项目,这其中难免有利益的博弈。”说这话的是一位长期在国家发改委任职的干部,但恰恰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对于发改委行政手段运用过多,学界、产业界甚至政府内部,质疑声音不断。

作为马凯的下属,不少国家发改委的司局级干部把这样的声音“反馈”到了马凯那里,希望得到领导明确的指示,以便让自己日后的工作有个“准谱”。马凯对此给出的回答是――宏观调控作用就在于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节奏,以“尽可能小的代价”确保经济较快、平稳、安全运行。这恰恰是“平衡之道”的着力体现。

马凯主政期间的国家发改委,一方面管理权限庞杂、琐碎,但在另一方面却又是中国最具权力的部委之一。彼时,外界已经习惯于国家发改委调查、暂停甚至撤销工程项目立项的铁腕治理,由于审批大权在握,国家发改委的政令或许是畅通程度最高、打折扣最少的部分,而马凯不厌其烦地恪尽职守,也从另一个层面保证了发改委政令的畅通与高效执行。

“他很细腻,记性也很好,办公桌上文件如山,看着很凌乱,但他从不会去东翻西找,总能迅速地找到想要的文件。”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的一位干部回忆说。而马凯的审慎、严谨的工作作风,更让他的同事和下属记忆犹新。正如马凯在他所作的七绝《难眠》一诗中感叹的那样:“头虽落枕且翻身,总有竹声绕在心。但助难题得破解,何妨晓镜又添银。”在这些诗行中,无不表露出作者全心全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或理念。

有着5年发改委掌舵经历的马凯,或许比谁都清楚政令畅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2008年7月20日,马凯履新的国务院办公厅“三定方案”正式公布,一个曾经有200多人的国务院办事机构,编制扩充到了519人,其间增加的“应急事务处理”,似乎给这位习惯于事无巨细工作的“管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在此之前的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马凯时刻不离国务院总理的左右。

不过,在―些国家发改委的官员看来,“应急事务管理”却远算不上对马凯的挑战――虽然国家发改委没有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能,但屡次面对油荒的经历,对于马凯这样的高级官员而言,“触类旁通”没有一点障碍。

从200余人扩编到500多人,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国务院政令上传下达的职能无疑在马凯履新之后得到了强化。无论是应急事务处理,还是监督政府信息公开,显然都需要马凯在国家发改委期间积累下的“落实政令”的经验。

对此,最为敏感的当属地方政府。习惯了发改委指标管理与监督的地方政府,这一次恐怕要逐渐适应马凯履新国务院秘书长之后带来的变化。

诗人风采,真情流淌笔下

马凯的名字就是出自一首诗词。唐朝的宋之问有诗云:“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诗句所描述的是军队凯旋时的景象。马凯出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为了庆祝胜利,父母觉得他的名字里头应该有个“凯”字。

从1953年起,马凯在西安市西北保育小学读书,西北保育小学的前身是授意创办的延安干部子弟学校,专门招收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1955年马凯来到北京,1959年就读的四中是北京最富盛名的学校。在这里马凯学习、工作前后共11年。他曾回忆说:“11年的四中学习、工作,对我一生的成长起了奠基作用。勤奋、进取、严谨、朴实的四中传统,潜移默化地感染培育了我。它不仅培养了我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我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在马凯所有题给友人的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涉及到四中同窗的内容,有励志,有赠别,有重逢。这11年对于马凯来讲真可谓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在1968年,马凯在《送友远征》的词中,就对学友们抱定了这样的信念:“沐风雨,经骇浪。知疾苦,见世面,大学堂。”“铸就赤肝侠胆,笑狂浪,蓄锐藏芳。”马凯看重的友情里包含了理想、奋斗,也包含了为了共同的事业“蓄锐藏芳”。

马凯的诗词,从内容上来说,绝大部分是属于古典诗词传统中常见的吟诵题材,如感时、咏物、述怀、励志、记游、赋事、抒怀等等。“星空银厦,粼波倒塔,小桥倩影谁描画?皓无瑕,素无华,悄悄来去静无价,只把清辉留天下。来,无牵挂,去,无牵挂。”他在《山坡羊・明月》中以笔抒宏论,以明月喻人生的潇洒、磊落和无私,立意不落窠臼。他在这里把情景人格化了,非常耐人寻味,韵味盎然,一种浓浓的诗意仿佛在胸口流淌。

1998年以来,他随国务院领导到全国各地视察,1998抗洪、驻南使馆被炸、澳门回归、青藏铁路开工等等,马凯都不断有作品问世。特别是1998抗洪,马凯奔赴各地抗洪前线,从东北到华南,写了一组诗,共计10首。他赞扬抗击非典中的白衣战士;他称颂截流长江三峡的工人;他面对在世界屋脊修筑青藏铁路的战士唱出:“公主有灵当洒泪,新世纪,尽英雄。”正是诗人这种亲民爱民之情,在他得知四川山区农民致富后,喜不自禁地写下《天净沙・巴中池园农家》的美丽诗篇:“春风云路人家,绯桃白李黄花。小院修竹新瓦。荷塘月下,陶公也想听蛙。”诗人饱藏胸中的感情,随人民的苦而忧,随人民的富而乐。然而,只有当我们读到“从来人民铸春秋,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诗人的博大情怀,不仅仅来自亲情、友情,正是这种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使诗人对人民的情感才如此浓郁,才能达到“心有苍生,身无挂累”的大境界。

上一篇:国际资本大抽逃 下一篇:季允石为国招“才”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