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多年生饲草在阿克苏地区的越冬试验

时间:2022-07-20 06:25:44

摘 要:8种饲草在阿克苏的越冬返青情况试验表明,白三叶、菊苣、红豆草、高羊茅、鸭茅可以在阿克苏地区越冬,即使在除去地面枝叶覆盖的情况下也可以越冬成活。饲草越冬时地面有保护的情况下越冬成活率增加。

关键词:饲草;越冬试验;阿克苏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24

饲草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种植多年生饲草可以减少投入成本,增加生产效益。果园套种生饲草可以改善果园小气候,可以为畜牧养殖提供草料[1]。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兼顾,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4年引进多个多低均评价高、经济效益好的饲草品种[2],旨在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饲草品种,为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1.1 试验地自然条件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属于暖温干旱气候,降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光热资源丰富,适于农林牧全面发展。试验地点位于阿克苏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土壤为沙壤土,面积5010m2,每个品种334m2。试验地配备有机井,灌溉便利。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 供试材料

8个多年生饲草品种(见表1)。

1.2.2 播种及田间管理

试验地先进行翻耕,精细平整。每个品种播种面积为340m2,采用机械条播(每666.7m2施农家肥2000~3000kg、尿素15~20kg、二铵20~25kg作基肥),行距25cm,播种深度2~3cm。生长期间追肥4次,灌水4次,中耕除草2次。

1.2.3 冬灌

10月27日进行冬灌。

2 观测记载内容和方法

2.1 生育期

用目测法在各品种试验小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点(每个点的面积为1m×1 m)进行目测估计。以 50%植株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为标准[3]。

2.2 试验设计

处理1:试验品种在8月25日进行最后一次收割(菊苣的最后一次收割在9月20日),留茬待其抽叶再发,开春调查其返青情况。

处理2:11月20日,每个品种割取0.5m2面积的枯枝或枯叶,使其露出根或茎,失去越冬保护,开春调查其返青情况。

3 试验结果

越冬返青结果。2015年春,在试验地对以上8种饲草的返青情况进行调查。从表2可以看到,白三叶、菊苣、红豆草、高羊茅、鸭茅等5个品种越冬并返青,多年生黑麦草、苦麦菜、狼尾草等3个品种无法越冬成活。

待饲草最后一次收割结束后,让其自然越冬情况下(处理1),菊苣在2月底即已返青,白三叶、红豆草、高羊茅、鸭茅等在3月初开始返青,成活率均在90%以上;饲草在除去越冬保护情况下(处理2),菊苣在3月初开始已返青,白三叶、红豆草、高羊茅、鸭茅等在3月中旬出开始返青,成活率均在90%以下。两者相比除去越冬保护返青日期推后8~14d,成活率降低5%~10%左右。

由此说明,除去地面覆盖会影响饲草返青,具体为延缓返青生育进度。适当的地面覆盖可以帮助饲草越冬,提高其返青速度,促进饲草生长[4]。因此在饲草种植过程中,最后一次收割饲草后应保证其可以进行新的营养生产,促进其新生枝叶在霜后形成一个保护层,覆在植株上面,保护饲草顺利越冬[5]。

4 结论与讨论

试验对8种多年生饲草的越冬返青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白三叶、菊苣、红豆草、高羊茅、鸭茅可以在阿克苏地区越冬,即使在除去地面枝叶覆盖的情况下也可以越冬成活,多年生黑麦草、苦麦菜、狼尾草无法适应本地区冬季气候,不能顺利越冬成活。饲草越冬时地面有保护的情况下越冬成活率增加,因此应根据饲草生育特性,保证霜前地面有一定的枝叶生长。但多年生黑麦草和狼尾草的越冬表现未达到其品种特性表现,与他人研究有不同,因此需进一步试验验证[6]。

参考文献

[1]谢雪山,冯玉舜.巍山县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对策及措施田[J].云南畜牧兽医,2012(1):34-37.

[2] 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中国牧草登记品种集(修订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58-59.

[3] 古丽先木・依达依.伊吾县盐池乡抗寒牧草品种引种及越冬性试验[J].新疆畜牧业,2014(2):38-39.

[4] 郭孝,邢其银,胡华锋.王草在黄河滩区生产性能及越冬性的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3(3):63-66.

[5] 孙文松,张晓波.地被菊引种试验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2013(2):29-3I.

[6] 熊先勤等.种植方式对黑麦草生育特性的影响研究 [J].种子,2013,32(9):78-79.

作者简介:刘荣森(1982-),男,河南鲁山人,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衡东县蔬菜农药残留变化规律分析及控制对策 下一篇:近自然林业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