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及对策

时间:2022-07-20 05:40:57

试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历史采用的汇率政策,以及国家公布的汇率、进出口额等相关数据,论证了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并分析了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对我国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汇率 趋势

1汇率与西方汇率理论

1.1汇率的定义

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按制度划分,主要有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两种。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有直接的影响。

1.2西方汇率理论

1.2.1国际借贷说。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Goschen)于 1861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1.2.2购买力平价说。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根据这一理论,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1.2.3利率平价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JohnKeynes)于1923年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2我国汇率政策改革经历阶段

2.1第一阶段(1979~1984),实行双重汇率制

当时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汇率主要变化: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1981年1月贸易外汇1美元=2.8元人民币,非贸易外汇1美元=1.5元人民币。

2.2第二阶段(1985~1993),实行单一汇率制

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改革开放前的单一汇率制。但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 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汇率主要变化:1985年01月01日,1美元=2.80元人民币;1986年07月05日,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调至1美元=3.70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调至1美元=4.72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调至1美元=5.22元人民币。

2.3第三阶段(1994~2005),汇率并轨,单一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将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我国实行的是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从94年到05年之间汇率变化浮动很小。

汇率主要变化: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5.8元人民币,调剂市场汇率1美元=人民币8.7元;2005年7月21日,1美元=8.11元人民币。

2.4第四阶段(2005~今[2011]),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放弃紧盯美元的政策。从此,人民币开始走向升值的道路。

3人民币遭遇升值压力

3.1贸易顺差过大

按照中国的统计,在1992年以前,中美贸易一直是逆差,从1993年起转为顺差,此后,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5开始显著增大,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2006年的两国贸易顺差进一步增长,达到1442.6亿美元。

3.2外汇储备过高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93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数据如下,可见,从大概04年开始,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过高的外汇储备以及持续的高速增长趋势也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压力之一。

3.3汇率政策因素

每次汇率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汇率的明显波动,离目前时间上最近的两次汇率政策调整分别是: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5.8元人民币,调剂市场汇率1美元=人民币8.7元。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但事实上采用的是紧盯美元的政策,从94年到05年,汇率变化浮动很小。94年1月1日大幅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33%,埋下了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级的种子。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放弃紧盯美元政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05年起,人民币开始走向升值的道路,到目前人民币升值已逾5年,升值幅度累积超过20%,并且仍处于升值的趋势中。

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1对出口的影响

按照西方汇率理论,我们知道,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比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按照此观点,人民币汇率上升势必会导致我国依赖出口的企业收到一定影响;考虑到我国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即我国出口产品具有低价、低技术含量的特点,因此产品价格的小幅上涨也会对产品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这一事实我们推断出: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将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从事低技术工作的工人可能面临了更高的失业率。

4.2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下降,由于竞争关系,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可能带动国内价格的下降,从而可以起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按照利率评价说,本币汇率上升会引起大量国外资金流入,以谋取利差。因此人民币汇率上升,也有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事实上,在目前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的趋势背景下,我国物价是呈总体上涨的趋势的。

4.3对资本流出入的影响

一般来说,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而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5结论

近年来,美、日等国家不断向我国施压,要求重估人民币价值,表面上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来自于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但事实上,无论从购买力评价,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情况,政策情况还是经济增长情况,人民币升是有内在需求的,真正的压力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然后通过各种名目的出口补贴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违国际公平(当然我们也反对其他国家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制度),扰乱了市场秩序,也限制了国内厂商在价值链上前进或提升生产力来保持竞争力的动力,同时也是对国内大量从事低技术含量工作工人的严重剥削的最根本因素。

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升值,保持合理的估值,我认是为利大于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的货币储备已经十分充裕,经济发展对资金依赖已经很小,靠出口创汇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越发困难,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产过程中科技与资本的比重,找到新的平衡点。而实行合理的汇率制度,保持合理估值的汇率是一个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人民币升值短期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对我国以出口为主企业的影响,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要想维持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力,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单纯依靠低成本优势必然是死路一条。同时,也要防止人民币短期过快升值或大幅波动,降低因汇率波动引发的投机行为,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总之,人民币的汇率决定,要尊重市场,也要管理市场。

上一篇:试论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的应对之策 下一篇:试析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