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及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析

时间:2022-07-20 05:02:25

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及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析

摘 要:高校的专项经费是财务预算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为完成特定的工作和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专项计划,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安排下达的具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资金。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及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 专项经费 管理及核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38-03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大,高校在改善教学条件、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高校成为独立法人后,众多高校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则需要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项目结余资金过大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效果。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是财政部门和高校财务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专项经费的定义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安排下达的除基本支出以外,具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科研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专项资金、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等。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财务预算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为完成特定的工作和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专项计划。专项经费就项目管理的过程来说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考核等四个环节。

二、高校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立项,轻论证。由于抱着“不要白不要”、“花国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许多学校在申报项目时普遍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往往在编造项目名称上下的功夫很多,而对于立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等论证不够充分,项目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符合度不高,脱离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项目的实施缺乏相应条件保障等现象时有发生,仪器设备闲置及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重申报,轻资源整合。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全校的资源共享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学校的相关制度不落实、宏观调控不到位,各单位为使用方便或部门的利益都通过立项申报单独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浪费。

3.重实施管理,轻使用管理。就项目的实施来说,无论是实行集中管理模式,还是实行分散管理模式的高校,都延续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前学校自主安排项目的监管方式,把项目实施作为监管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但疏于日常使用管理。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后,因项目实施过程是上级财政部门监管的重点,已经相当规范,学校只要在程序上和一些重要环节上对项目负责人进行指导和适当把关,无须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学校项目申报的宏观管理和项目实施后的日常使用管理等环节则是上级财政部门力所不及的,这理应由学校来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也是高校实施项目管理的工作重点,但学校不仅在实际工作上监管不到位,在认识上也不到位,没有及时实施监管工作重点的转移,本末倒置,从而导致专项经费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力量重叠、管理空白的现象同时存在。

4.重申报,轻绩效考评。尽管高校在项目的申报和绩效考核两个环节上监管都不到位,但是因为项目申报是“要钱”的工作,学校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所以相比较而言,学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工作就不到位了。就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而言,尽管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项目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仍然只占专项经费项目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在将来,把所有项目的绩效考评全部由上级财政部门来承担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绩效考评工作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承担,然而学校在这一环节上几乎是缺位的。当前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对专项经费项目的绩效自主进行了全面的自评,而且即使是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工作,由于项目单位没有统一规划和明确要求,往往是“积极”应付,绩效考评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起到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的领域和方向、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目的。对专项经费项目的实施效果监管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空白点。

(二)解决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高校专项经费项目计划和经费投入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其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又因涉及到学校内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学校宏观发展的布局,其规范管理的复杂性也是可想而知的。笔者基于对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健全项目管理工作组织体系。专项经费项目管理的四个环节,除了财政局项目评审中心的评审工作以外,其他都跟学校有紧密的关系。学校是项目申报、实行效果考评及日常使用监督的主要承担者。学校要根据这几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工作组织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制定专项经费项目规划的部门,来承担项目宏观规划的职责;组织项目评审的部门,以负责项目评审论证;项目实施部门,配合上级财政部门并指导项目负责人执行项目;项目绩效考核部门,负责全校所有项目的自评并配合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绩效考评。以上工作管理体系,既可以通过调整原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来构建,也可以通过组建新的工作机构来建立,不管是处在一个部门还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一般都应该包括以上几个部门。它们在相互协作中承担起学校作为专项经费管理主体的每项管理职责,以避免由于组织体系不健全而造成职能遗漏和监管“空白”。

2.把项目管理体系与项目申报主体剥离。由上述五个部门组织的项目管理体系,应与项目申报主体的身份剥离,以降低与项目利益的关联性。它们既不能申报专项经费,也不能掌控教学条件的使用权;它们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只作一个纯粹的管理者。这是项目监管部门科学、公正地履行职责,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作用 加强企业集团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