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建材公司经理)

时间:2022-07-20 03:23:15

市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建材公司经理)

__不仅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卓有成效,还是一位资深的理论工作者,他勤于观察经济运行中的宏观和微观现象,敏于捕捉重大经济转机,潜心研究,著述颇丰。特别可贵的是,__对党的事业有着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0__年在企业改制的关键时刻,他因积劳成疾,被确诊患有喉癌,手术后仅3个月,还在不能发声的情况下重返工作岗位,以笔写的形式继续履行职责,最终带领企业员工完成了改制工作,并在新公司里被推选为董事长兼总裁,直到现在,已带病坚持了4年。20__年,他被市政府授予“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今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__市劳动模范。

__是一个普通的党的基层干部,他所服务的__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但正如滴水能够辉映太阳,他的经历和这个企业的变迁却能予人深刻启示。当前,我市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也是工作的重点。时代呼唤千百万__这样的好带头人!

认识__,是在今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__市劳动模范之后。

今年5月,我去了3次建材集团,和__聊天,采访他的同事,一个立体的__凸现出来:一个63岁的老人,有着曲折的经历和睿智的思想,更奇特的是,他在与癌症作斗争的同时,将一个曾经濒临倒闭的企业经营得生机勃勃。

是什么样的力量鼓舞他勇往直前?是什么样的前景推动他无私奉献?本文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个谜团。

像理解生命一样理解企业

“如果我一生真的能够编织成一只花蓝,它也完全属于你——我亲爱的母亲。”这句话发自肺腑,带着__的温情、热爱和执著。

因为热爱,__不遗余力地工作着,要在有生之年里,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人的一生很短暂,做出成绩是生命的意义:我没有白活。”

在__面前,我感到了一种力量,来自他的信念、毅力和微笑。他不仅是一位业内公认的儒商,还是四川大学的兼职教授,一位硕士生导师。从他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足迹看过去,他还是一位时代的领跑者。

早在80年代中期,__就被市政府主管部门指派为市物资贸易中心的创业者,他白手起家,培育发展了极富创意的新型工商合作模式,仅3年时间就让企业年销售总量突破5亿元,进入全国生产流通“百强企业”。

1991年,全国物资企业遭遇市场经济改革大潮的强烈冲击,__市建筑材料总公司也未逃脱厄运。也就是这一年,__临危受命,出任该公司总经理。当时的市建材公司经营亏损、处境艰难,“企业规模大,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很深,职工情绪低沉”,上一年职工年均收入才2300元。

“一个人如果没有适当的外部压力,在事业上也就缺少了内在的动力”,__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困境就是压力,“应该也必须由包括我在内的公司全体职工承受,这是企业自救的前提”。

__把公司的“家底”开诚布公地告诉给了职工——公司在短时间内,从局属系统排头兵的位置掉到了倒数第3名,加上资产损失和债务困扰,原有的资金优势、价格优势、资源优势和分配优势已丧失殆尽……忧患意识催生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孕育出开拓意识!就是这样一个抉择,__为全面转换企业内部经营体制大动作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压力产生出动力,持久的动力来自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他常常向职工宣传一个观点,公司的资产多,人员也多,辨证地看,资产多既是实力,也可能是包袱,而人员多则意味着合力大和内耗多的两种可能性并存。职工普遍认同了这一观点。于是,他从理顺关系入手,断然出台了以改革工资分配为内容的《劳动标准实施办法》,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

拉开了收入差距,人的不同价值得到了体现。奖金差别达到十倍,有的职工被扣了基本工资。有人发了牢骚:“__在我们的工资上打主意”。但他认为,追求持续稳定的改革,不能只靠潜藏危机的暂时性安抚,必须坚定不移地从全体职工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

当时,建材行业普遍不景气,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__有了长远的打算:从拓宽经营范围,扩大贸易伙伴,开发高科技实业和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突破,甚至还想到了兴办合资企业,开展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市场是个大水源”,__想的是,他要为企业多打几口深井。

职工与企业,同在一个命运共同体(

30多年前,就有了建材公司,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执行国家对建材物资的计划分配调拨,“为政府服务,对国家负责”,企业利益受到国家保护,职工吃的是安安稳稳的“计划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格局迅速被打破,国家给公司的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少了,更要命的是,经营渠道放开,其他的国营企业、集体、个体都做起了建材生意,竞争愈演愈烈。

但是,建材公司的人仍然怀念当“官商”的“惬意”。一个小“事故”让__耿耿于怀——

一个顾客来到市建材公司下属一个店买卫生洁具,值班的营业员说了三句话,“我们的货不齐啊!”“我们提货远啊!”“你最好到那些小铺子里去买。”显然,这样做生意,怎么能在竞争中取胜呢?

这就是危机!__要对几 十年计划体制养成的陈旧观念“动刀了”。他反复地向职工宣传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的既定方向,“公司再不转变机制,走向市场,最终是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的!”

还是在1994年,__就提出了“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只有把职工和企业绑在一起,齐心协力去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才会有希望。这个概念极大地震撼了公司职工,各部门员工真正行动起来之时,就是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之日:新型装饰材料本文来源:文秘站 引进来投放市场了,特种玻璃在整个西南打开了销路,炼钢炉急需的高科技耐火材料取得了专利,水泥经营指标更是连年翻番,稳坐同行龙头老大位置,连汽车经营也在传统建材营销网络的平台上迅速发展起来,公司机关的管理干部则纷纷要求到经营第一线去……改革激发出来的经营活力和由此增长的员工信心,使这个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初试牛刀“,大家就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为以后企业彻底改制“大幕”拉开谱写出了优美的前奏曲。

20__年2月20日,__在公司工作会上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讲话也震动了职工的心:只有从产权改革入手,彻底转换经营机制,最终才有生的希望!“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无法引资,资产负债沉重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仅仅是取得眼前的喘息而已。”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产权要改变,也就涉及到募股,大家要出钱。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决定建材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已经来临。“大家要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如果我们二心不定,最终痛失机遇,将在历史上留下骂名。”__的激情演说终于融化了一层层坚冰。

人格出魅力,也出感召力

勤于观察经济运行中的宏观和微观现象,敏于捕捉重大经济转机的__在经营企业之余,潜心研究,著述颇丰。10多年来,他在省级以上报刊近百篇,专栏文章60余篇,并多次荣获部、省级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让同事们难忘的是,《中国物资报》专门邀请他开设了“立仁信箱”专栏,解答指导全国同行解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后来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写成《我看为商之道》一书,一出版就颇受欢迎,蝉居年度畅销书排行榜达半年之久,后来荣获省、市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评价:__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思考,不断探索与实践,他是在商海波涛里做学问,在领悟学问中搞经营。

作为一位资深的理论工作者,__受聘于多个经济研究所,担任特约研究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丰富的实践经历使他常常能为理论讨论会上吹出一股新风。后来,他还担任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不仅在许多大学的讲学中很受欢迎,就连他的朋友、同事、下级甚至上级,都喜欢听他讲话,因为这之中,总是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研究与讲学使__在他极为务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往往比别人多了几分长远的预见与战略的思考。正因如此,他所领导的企业改制一开始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无论是员工思想、方案设计,还是政策把握、理论依据,都表现出成熟的理性和明确的方向。“天有不测之风云”,正当企业的这场深刻的变革轰轰烈烈而又顺利推进之时,20__年5月,__病倒了。他被确诊为右声带下侧鳞状上皮细胞癌。此时,企业改制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消息传开,公司的职工被震惊了!他们对前途一片茫然:企业改制还继续吗?谁来牵头?

两次手术后,__不能发声,无法与员工沟通,企业改制被迫中断。同时,他的家人也想让他就此退休,安心静养。况且,当时企业正红火,功成身退,留得一世英名。“要是张总领我们干,就改!”是职工们殷切期盼与信任打动了__的心。3个月后,他重返岗位,履行一个总经理的职责,企业改制得以继续进行。

国有企业改制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它牵动方方面面每个人的心,会触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这之中要__解决的问题太多,让人头疼。这对一个大病未愈的人来说无异于沉重的负担、生命的挑战。__接受了这一挑战。不能说话,他就用笔写,然后下达执行……公司副总裁宋川至今还记得,那段日子,意见纷繁、矛盾交织甚至有可能发展成闹事而危及稳定的局面,负责改制具体事宜的他都有些撑不下去了,“有两次见张总时,我都差点哭了,但看到张总坚定的决心,这才坚持了下来”。改制结束后,当时的中层干部、骨干员工一个也没有离开公司,“是张总的精神感化了大家,都想跟随着他干一番事业!”

20__年12月16日,__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__被推选为新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从此总有一个微型扩音器与他随身相伴,成为他履行职责不可缺的“助手”。似乎天不随人愿,改制后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客观困难,再次走入低谷。因为公司主营水泥销售面临市场上价格大幅度下滑,如果在这上面硬拼,只有死路一条!企业必须进行调整,拓展经营领域,重点抓好债权清收,把原有的一些死帐、呆帐盘活,截止去年,就收回1000多万元的债权。就这样,调整经营结构和资产结构,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__明白,他还不能歇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企业共忧患 同职工共欢乐

作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__总是忧企业之忧,乐职工之乐。

58岁的徐昌荣是企业一名普通员工,他对这一点体会最深。他的大儿子患有脑瘫,1994年他的妻子被诊断出患有肾衰竭,而小儿子还在读中学,一家人生活全靠他一人支撑,艰难度日。但从1997年起,徐昌荣就受到了公司的“扶贫帮困基金”的长期资助,缓解了自己的压力。

“扶贫帮困基金”是在__的倡导下设立的,从自愿参加的每个职工的工资里扣除1%积累的这个基金,至今已帮助了95人次,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为了让职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公司定期为职工体检,并不惜花几万元为职工安装心脏起搏器,挽救他们的生命。一位职工家属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当她了解到__居住的简陋条件后,送一台空调到他的家中,他通过公司纪委将空调退还,商家也因感动而破例同意退货。

作为一个党员,__严格要求自己,克已奉公。为了盐市口一营业厅的产权纠纷,他执著地把官司打了8年,最后企业获得补偿250万元,职代会提出要奖励他,他却分文不取。他一次次放弃应得的奖励,许多骨干员工的收入都远比他高。最让公司员工敬重的是,他从来不参与打麻将之类的活动,而把别人用在休闲娱乐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著书立说,在业内传为佳话,也为公司班子和其他成员树立了榜样。

经营企业之余,__还在四川大学为千名本科生、研究生授课,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公司内部,他将“青年知识分子座谈会”逐渐上升为“头脑风暴”,一年一次,激励青年人积极上进,并以此加强青年职工的培养。发现一个好苗子,他不惜重金将其送往清华大学、__大学等高校深造。据悉,近10年来,该公司有24人获得专科以上文凭,32人获得中级以上职称,39名员工走上中层干部领导岗位,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

__说,他可以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说,但他看重企业员工和同事们对他的看法,“我们是同事,我们在共同从事一种事业,我希 望我的生存、我的劳动能为他们带来利益,能帮助他们的成长,如果他们的人生里包含着我的思想和理念,那也就是延续了我的生命。”最初想当一名工程师的__,几经周折成为一个智慧而颇具人文关怀的企业家,这在当初恐怕没有谁能料到。

采访__时,他一直没有用扩音器,而是用他那病中的嗓音和我对话,他的声音略带沙哑而不乏柔和,和他的微笑一样美好。他对生命的表达和对企业精神的阐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智者的静谧,一个儒商的睿智,一个时代领跑者深深的足迹……

上一篇:劳动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劳动模范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表彰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