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7-20 02:29:34

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全州行政区划面积48.27万km2,占新疆总面积的1/4,是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葡萄酒作为一种酿制酒,是我国推进酒类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的酒种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巴州地处天山南麓,生态环境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发展酿酒葡萄的理想产区。目前,巴州葡萄酒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如何加快科学发展,把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是巴州林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1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西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巴州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建设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的战略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将酿酒葡萄的种植与加工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增收的新兴产业强力推进,逐步发展成为焉耆盆地的农业支柱产业,为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2年,全州葡萄面积1.6万hm2,其中焉耆县0.67万hm2,和硕县0.8万hm2;结果面积0.4万hm2,葡萄产量3.35万t,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相继引进了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雷司令等20多个优良栽培品种,实现了良种化栽培。昔日荒凉的戈壁滩,现已建成充满生机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现代化葡萄庄园。近年来,多位国内知名葡萄酒研究专家经过对焉耆盆地实地进行论证,达成一致共识,认为焉耆盆地将成为未来全世界最优葡萄酒的原料生产基地之一。

1.2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5.4万t,加工能力大于葡萄生产能力,“乡都酒业”“芳香科技”“冠龙果汁”“瑞峰”等10余家葡萄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及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都”“瑞峰葡萄酒庄”“芳香庄园”等品牌系列葡萄酒先后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和“中国知名品牌”“新疆名牌产品”“最具知名度商品奖”等多项奖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建等10余个省市(区),其中乡都系列葡萄酒在疆内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占有份额达70%。随着焉耆盆地各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相应优惠政策的出台,天津王朝酒业集团、烟台张裕葡萄酒集团有限公司、澳洲百利达酒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来焉耆盆地投资建厂。

1.3葡萄酒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全州葡萄酒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含种植与加工)。每年季节性转移富余劳动力6 000多人,劳务收入达5 000余万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2013-2020年期间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万hm2,年产4万t巴州地理标志葡萄酒、3万t有机葡萄酒和5万t优质佐餐葡萄酒,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20亿元,年税金约80亿元,带动旅游、餐饮、住宿及葡萄种植管理、葡萄专用肥、农药、葡萄皮渣综合利用、运输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可实现年增加值约50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5 000余人。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巴州葡萄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州葡萄酒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取得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仍然不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基地发展滞后

由于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的差异,戈壁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内地有很大不同,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上起步较晚,在葡萄园区建设上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稳定的经营管理技术体系,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同时,受冻害、寒害、风害等灾害性气象因子及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漏水漏肥严重、土温变幅大、抗寒抗旱能力弱等影响,酿酒葡萄栽培存在着成活(保存)率低、园相不整齐、植株长势弱、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是当前制约巴州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因素。

2.2园区建设前期投入多,经营风险大

在园区建设方面,内地葡萄园建立在耕地上,立地条件好,水电、交通等农业生产基础也比较完善,园区建设和建园后的经营管理都非常容易。巴州的葡萄园是建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土地开发和水资源开发供应等方面的申请和获准要受到一定制约;在酒堡建设、土地整理、滴灌系统设置、苗木栽培及冬季埋土防寒等环节上,需要大量投入。内地每667 m2建园投资不足1 000元,而戈壁滩建园需要4 000多元,前期投入很大。同时滴灌系统维护、苗木防寒和冻死后的补植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费用。园区建设对企业或大户的资金持续投入能力要求高。资金的短缺,加剧了葡萄管理上的粗放经营,有的园区因防冻措施不到位,导致整个园区建园失败;也有一些园区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半途而废,园区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2.3产地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特色酿酒葡萄品种缺乏,尤其是适合当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种缺乏。产区和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葡萄酒产品种类少,尤其缺少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优质优价”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基本上处在地区餐酒和日常餐酒的水平上。现有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企业产品的分级和产地划分不清晰,产区划分过大,没有细分亚产区、村庄级产区等,也没有严格的评级,市场监管不到位。焉耆盆地作为酿酒葡萄优质产区在业内已经得到专家的认可,但还未取得焉耆盆地地理标志认证,加之缺少必要的宣传推介,产区品牌还没叫响,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小,竞争能力弱,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4政策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与管理不到位

葡萄酒产业是一种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政策,也是一个直面“三农”的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前期发展难度大,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多,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目前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自治州级的特殊政策不多,驱动力和引导力不足。全州葡萄酒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专门管理部门,地理标志认证的申请申报工作还没完成,适合地方特点的葡萄酒的分级体系、评价方法、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体系还没形成,服务与管理不到位。

3巴州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对策

以生产中高端葡萄酒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环境优势,按照“一湖四县百庄”(即在焉耆、硕县、和静、博湖环博斯腾湖四县建立百个酒庄)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布局,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市场拓展同步协调发展,促进葡萄酒庄园林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打造“沙漠原生态葡萄酒”产地品牌,做大做强巴州特色葡萄酒产业。近阶段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扩、壮、扶、创、带、推、提、管”八个方面。

3.1“扩”――适度扩大基地规模

以“一湖四县”为依托,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完成路、渠、水、电、防护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标准,以公司或大户为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基地建设的规模、集约化程度和酒庄分布密度要充分考虑当地地下水资源的限制条件,尽量做到以水定地,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科学规划,适度集约,适当规模发展。按照《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2013-2020年期间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万hm2,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2“壮”――壮大产业龙头

按照“引进培育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各县重点培养一批酿酒葡萄“种养加一体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在自治州范围内重点培养一两家像张裕、长城等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打造巴州葡萄酒产业旗舰,树立区域产业形象,提升巴州葡萄酒产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引领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3.3“创”――强化科技创新

以政府为纽带,以校、企、科研单位为主体,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技术合作平台,推动高校、酒庄和技术研究机构的多方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合力,加快在品种引进和自有特色品种培育、戈壁葡萄标准化栽培、个性酒品研究设计与生产、葡萄酒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4“带”――搞好示范带动

整合国家林业科技示范项目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每县建立一个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做好在新品种引进、酿酒葡萄嫁接苗栽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冬季防寒等方面的示范工作。每年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和现场技术培训会,现场示范,现身说法。同时,每年组织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大户到内地参观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做给林农看,拉着林农转,引导林农干”。

3.5“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在统一规划范围内,优先保证企业基地的用地、用水、用电审批。二是将葡萄庄园建设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利用国家林业投资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地方政府对新建园区每667 m2给予适当财政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和农民投资葡萄基地建设。四是探索建立林果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贴息贷款资金,减轻企业还贷负担。六是对标准化基地、有机果园、生态果园建设、有机葡萄酒加工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优质生产。

3.6“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特定产区的葡萄酒拥有区别于其他产区同品种葡萄酒的独特品质风格和文化内涵。巴州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西域三十六国、多民族融合、古丝绸之路等文化特质;地理位置特殊,包括西域边陲、雪山脚下、沙漠边缘等特殊地理元素;气候条件独特,具有茫茫戈壁、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优越,有天山雪水地下渗透灌溉、原生态、无污染的良好生产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对外宣传推介的基础要素。充分利用国家林产品交易会、葡萄酒年会、高峰论坛、葡萄酒展销会、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广州)交易会等进行宣传推介,利用国家对西部的特殊政策,争取在央视频道上进行专题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各品种评比活动。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推介,努力打造自己特有的葡萄酒产区和特色葡萄酒文化,树立巴州葡萄酒整体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葡萄酒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3.7“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牵头,组建葡萄酒产业协会,吸引酒庄、大户进入组织,组成葡萄酒联盟,密切各酒庄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质量、市场定位上加强酒庄之间的合作,搞好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二是以巴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成立巴州酿酒葡萄研究所或研发中心,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研发方面形成主要力量,强化技术研究与行业服务。三是组织制定州级酿酒葡萄栽培技术标准、葡萄酒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葡萄酒品评技术体系、酒庄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和产品商标注册的申报申请,做好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推进巴州葡萄酒产业正规化。四是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做好合作平台搭建、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示范推广、网络服务、贸促会展、宣传推介等社会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做好有机食品认证、ISO质量认证、龙头企业认证等工作。

3.8“管”――加强组织管理

由州政府牵头,成立由财政、税务、发改委、环保、国土、水利、林业、农业、质检、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重点做好统筹部署、组织协调工作,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下设巴州葡萄酒发展管理办公室,地点设在巴州林业局,负责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包括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组织制定,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追朔制度的建立完善,地理标志品牌使用与保护等工作;逐步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巴州葡萄酒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140408;电话:13579016160)

上一篇:临汾市苹果低产园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