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间:2022-07-20 12:03:48

浅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生的主体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主体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品尝到掌握知识的愉快,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课题。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动机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富有情趣的设疑,可创设一种探究型的思维情境。学生在迷惑彷惶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产生强烈的内驱力,究问题于水落石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自我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要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做到: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和艺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激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以积极的褒奖和鼓励,要注意给差生以“偏爱”。这样才能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引导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创新。比如,关于抛物线的定义,教材上是这样叙述的:“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无特殊要求,教师可给出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动点F(-3,1)和定直线L:2x+y+5=0的距离相等,则点F的轨迹是()(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直线。学生自己通过推演,不难发现,当点F在直线L上时,其轨迹是过点F且与L垂直的一条直线,而非抛物线。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做出严格的表达。有时学生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表扬其探索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值。因为有的时候错误往往可能是成功的先兆,错误中可能隐含着新的方法。

三、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学者先要会疑”,可见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解题数学中,教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和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猜想能力有密切联系,因为猜想可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尤其是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迅速提高。笔者曾对高一学生出过一个题目:S=XY,X>0,Y>0,且X+Y=1求S的最大值。有同学是这样猜想的,题目中X,Y地位对等,没有理由突出X,Y的位置,故只能取X=Y时,S有最大值。摆脱了常规思维方法的约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婉琦.试论学生主体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2

[2]刘明霞.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0

[3]孙艳梅.实施高中数学主体性教育的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07.31

[4]化伟浩.浅谈主体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调动与发挥[J].金色年华(下),2010.12

上一篇:优化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