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肺部转移的CT诊断

时间:2022-07-20 11:33:03

肝癌肺部转移的CT诊断

[关键词] 肝癌;肺转移;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110-01

肝癌发生肺部转移已属病程晚期,但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及化疗技术的进展,以及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的应用,许多病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而对肝癌患者的肺部情况进行及时和精确的诊断,可对临床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本文搜集48例经临床、病理、CT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肺部转移病例,结合文献对肝癌肺转移的发生率、转移途径、转移机理及CT表现和诊断等问题进行讨论。

1 材料和方法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患者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3~84岁,平均53岁。42例有肝炎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病理、CT、B超证实。其中31例是在肝癌确诊后随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发现肺转移瘤,12例是在确诊肝癌的同时发现肺转移瘤,4例是行肺部CT检查时发现转移灶再行肝脏检查发现有肝癌。采用岛津SCT-4800TCZ型CT扫描机,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层厚层距5~10 mm平扫,部分病例加用HRCT扫描。15例进行了CT增强扫描。

2 结果

CT表现:①肺内单发或多发球型结节影,大小不一,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多分布于肺,直径0.5~3.2 mm,占40%(19/48),为最常见的肺转移CT表现。②肺内软组织团块影,单发或多发,直径>2 cm,有分叶或毛刺,部分有空洞,占14%(7/48)。③两肺布满粟粒样结节,直径

3 讨论

3.1 肝癌肺转移的发生率及发生机理

肺部是全身转移性肿瘤发生率最高的脏器,其主要原因是[1]:①肺是体循环的“第一过滤器”,是全身血流的必经之路;肺循环是低压系统,血流缓慢,瘤细胞易于停滞;②肺接受肺动脉和支气管的双重血管分布,肝癌的肺部转移出现时间也较早,本组有12例是在确诊肝癌的同时发现有肺转移,有4例是先发现肺转移再检查肝发现有原发性肝癌,CT可以发现直径

对早期血行肺转移的血管造影和组织形态学分析,表明终末动脉和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内的末梢循环,是转移播散的初始部位。血管造影显示,转移病灶的血管与终末肺循环的肺动脉分支接触,表明肺循环对血行肺转移灶营养的影响,此点是与原发性肺癌的最大区别,后者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淋巴道转移较血行转移少见,本组仅见11例,癌肿先转移至纵隔肺门淋巴结,致淋巴回流受阻而淤积,造成逆行的淋巴道转移。但研究表明,在淋巴转移中最多的是先由血行侵及毛细血管,后累及淋巴结,淋巴道转移有时可与血行转移合并而呈混合型转移。

3.2 肝癌肺转移的CT表现及诊断

本组37例血行转移的CT表现,提供了对肺部肝癌转移灶的病理-CT进展过程的认识。肝癌细胞进入肺循环后,着床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内,形成肿瘤微栓塞。由于肝癌组织的高度生物学侵蚀性,造成局部血管的间质的反应,在CT上出现局部肺纹理的明显模糊、紊乱。随着病灶增大而逐渐在CT上表现为粟粒样结节、球型结节等形状,由于瘤肺交界面的侵蚀性较大,故此时病灶边界模糊、毛糙,当病灶进一步增大到1 cm时,周围肺泡受压而包裹于病灶周围,使病灶边界转为清楚锐利。

淋巴道转移早期表现为类似肺水肿间质纹理变化,此时不易判断,至典型阶段,则呈现为自肺门外周围延伸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间杂小点状致密影,如连珠状,称之为癌性淋巴管炎。同时因淋巴回流受阻,可出现小叶间隔增厚和胸腔积液。

[参考文献]

[1]Dinkel E. Diagnostic imaging in metastatic Lung disease[J].Lung,1990,168(suppl):1129.

[2]Spiro SG. The chest radiography in primary liver cancer : an analysis of 449 cases[J].Radiology,1997,123:536.

[3]张志勇.原发性肺癌的CT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62.

(收稿日期:2007-07-12)

上一篇:我院下半年发热门诊抗菌药应用分析 下一篇: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肌苷临床配伍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