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入梦——来自海外收藏的中国古董织绣

时间:2022-07-20 10:21:17

锦绣入梦——来自海外收藏的中国古董织绣

(买“布”记STORIES OF THE BROCADE)

一块上等的织锦通常隐藏在距离城市几小时路程的山林深处,沿着江水,道路两旁不时可看见族人的群落,在群落的家中的床下或者某个阴暗的角落,时常藏有流传很久的织锦绣品,由于保存的问题,有些可能仅仅只是残片,如果有相对完好的品相,也能卖出好价钱。

据《后汉书》、《华阳国志》、《龙山县志》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土家织锦历经商周、秦汉、两晋、唐宋元明清和当代社会,发展脉络清晰。可以肯定的说,土家织锦工艺起源于商周,初雏于秦汉,成型于两晋,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沿着土布、兰干细布、娘子布、苗锦、斑布、土锦、溪布、峒布、土绢的脉络发展到今天的土家织锦。而这样一个深藏不露的民间艺术被来自于大洋洲的Barry发掘,并由此发展出他和他的团队的收藏故事。

Barry与收藏团队中的韩超、Dr. Stevan Eldred - Grigg相识于新西兰,早在1985年,作为一名研究学者,Stevan应邀访问了贵州、湖南和云南。而Barry的深度中国之旅始于2000年,“我之前一直以为我很了解中国,但当我去到湖南和贵州后,才明白我知道得这么少,很多在发达地区的风景都被破坏了,我很有幸看到了这些未曾被破坏的土地,这些都是中国大地最美的一部分。”Barry似乎对于土地的原始性有着很深厚的理解,“我自己就来自一个很美丽的国家,这些景色和我家乡虽然不一样,但是都会让人拥有很难忘的记忆。” 他对于贵州古老的历史有着由衷的感叹,而这些作品制作的环境和他们作品的精致程度所产生的对比则让他感动。这些织锦的手工艺人的生活因为贫穷而显得十分简单,似乎他们将所有的想象力以及对故乡的如山水画一般的风景的回忆都缝合在这一针一线中。当Barry发现这些非常艺术的作品来自于这样贫穷、缺少色彩的背景下,这让他非常想去了解这块地方的历史。

“他们被汉文化影响,同时他们也和汉文化融合,让他们的文化更加的强大,使我看作品时更多想象的是这些图案背后预示着什么,比如说‘蝴蝶妈妈’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族人内部流传很久的故事。”事实上,这些族人的故事也是和汉文化相结合才有的现在的面貌, Barry所说的“蝴蝶妈妈”是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里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苗族称为:“妹榜妹留”。而“蝴蝶妈妈”的形象也常被织于苗族年轻姑娘的衣襟上,成为蝴蝶图案和蝴蝶扣等蝴蝶神话文化实体,体现“祈蝴蝶妈妈庇佑”的心态。

创造这些艺术的妇女,她们依然穿着传统,通常是在门廊中,或其他很少光线的条件下创作。和她们在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妇女在生活中通常有着非常重的担子,她们照顾孩子,料理家庭,处理各种日常事务,但她们依然可以找到时间来从事这样细腻的创作并保持创作的心态。事实上,这些艺术品和通常在画廊及拍卖会上所见的艺术品完全不同。大多数作品是为她们的家庭成员而作,像Barry摆放在客厅的藏品—“螺旋纹披肩”,它是一块给小孩遮风挡雨的布面,俗称“搭儿片”,旨在祖母为孙子祈福所作,充满隔代的母爱,它也代表了对后代的希望和信仰,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

“对我来说这是份沉甸甸的藏品,理解起来也充满了敬意。它的纹样历经这么多年,却看上去十分现代,是件非常典型的当代艺术作品。它不可被复制,是这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但是我觉得奇怪的是,在中国它的价值却没有被重视,被重视的大多是外来品,我想说的是,在中国这片土地实际上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 Barry由衷的叹到。

这么多年通过走访以及其他资料的研读,Hanrad团队积累了很多的织锦的一手材料,一般情况下,在三百件作品中才可以挑选出一件符合收藏条件的,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难找到一件很喜欢的作品了,Barry解释道:“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在某些条件上不能满足。”有时候,这样的收藏会带有一丝的愧疚,因为这毕竟是把别人家的东西拿走,以金钱的方式换取,但是,很多年轻人却对这样的作品不感兴趣。曾经在一个游客兴旺的贵州寨子里,因为询问的人多,所以寨子里的人也知道你要什么,“很多人会推荐一些很新的东西,我们说我们想看看旧的,他们说:‘哎呀,谁要旧的,旧的我们都烧了。’”如韩超所说,贵州因为空气很潮湿,导致保存条件很差,因此很多老的、理应被好好珍藏的作品都被烧掉了。

在采访中Barry和韩超经常聊到跟作品主人的谈话,这种谈话是三方翻译的,英语到中文,中文再翻译成当地方言。这样的“三方会谈”的确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在他们的叙述中,当地人总是很友好的,热情的,也很乐意展示作品。

他们回忆到有一次,在一个妇女家,她有四十多件作品,都一一的拿出来,但始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而女主人始终保持着有礼貌的微笑。而这在城市的商业交易中是不大可能的。不过最终,Barry得到了一幅他们最为骄傲的收藏品—“百鸟朝凤夜升平桌围”,这件藏品是女主人的家族流传下来的,细看图中的凤凰,呈现出典型晚清时期的凤纹。画面中飞鸟,仙鹤,鸳鸯,蝴蝶成双配对,顾盼流连,比翼双飞,凤则挺立枝头,眺望远方,傲然华贵,尽显鸟中之王的尊贵与威严。花草树木则呈千姿百态,静谧安逸,浮萍,荷叶,莲花,或随风摇曳,或盛开怒放,在银色的月光下,仿佛一场华丽的戏剧即将登场。艺术家采用清新雅致的淡色调装饰鸟身,而鸟头与翅膀则偏好浓重而热烈的色彩加以点缀,对比鲜明,生动可爱。古树、荷塘、百鸟朝凤等等万物生辉的壮观景象都记录着家族世代的传承与对于家族未来的期盼,当然也是充满了女主人对于家庭的期待与祈福。

“当时由于家庭经济的拮据,她将这件作品卖给了我们,当时她还哭了,她说:‘你们的价格我很满意,就算你们不买还会有其他人买走,但他们给的价钱不会比你们高。’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她的难过,毕竟这倾注了她的希望,突然有一天这样的一个希望被抽空了,虽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了,但是这种梦想却破灭了。”现在他们回想起来,感叹很多时候收藏都是靠着一种缘分,一遍一遍地寻访,有时候在失望甚至绝望的边缘恰逢一件震惊四座的藏品,而这之前谁都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好运气。机缘很重要,多数都会错过,甚至擦肩而过。

从女主人的口中也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正在被低估,这些制作能力在慢慢地消失,织锦和刺绣的生产属于小农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大部分属于自发性生产,属于自给自足、补贴家用的小农经济模式,这样的被动的销售方式导致市场的开发略显消极。大多数情况是农村织花户主主要通过墟场摆摊设点、上门定购、委托(中间)商代销三种方式。另外部分农户织花是为了家庭自用,为了给女儿办备嫁妆,织花的目的不是为了销售。织锦产品结构单一,农村织户主要织锦产品90%是土花铺盖(被面)。其它如壁挂、锦包、服装、坐垫、枕巾、被套、旗袍等产品,如有委托(中间)商联系委托,提供原材料,农村织户就按图样织,也没有以前自己的创作。织锦工艺频危度高,织花现状不佳;目前从事织锦创作的人,由于织花工艺复杂、烦琐,姑娘们不愿学,更加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因此手工艺人普遍年龄偏高。然而在这些会织花的妇女中,又有占大多数的比例不愿专门从事织花,织花也仅仅只是补贴家用和农闲无事时充实生活而已。如果有更多对这些作品的认知,更多的需求,这样的手艺就会被重新重视起来。

这些因素无疑提升了Hanrad收藏对传统工艺保护的历史意义和价值。Barry略显无奈地说“我希望这些手艺可以被延续下来,现在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很有限,所花时间也不长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这些作品也是要被解释的。而这些手艺的东西,却花了这些女人长达数年的时间去完成,当它摆在你面前的时候都不需要被解释就可以理解。我相信人们肯定会重新认识这些作品的价值,同时这些作品的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贵州这些潮湿的气候是很难很好保存作品的。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中国的艺术院校不教授这样的技艺,也不和这样的手艺人合作让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艺术。”

对于手工艺人来说,生活下去是很重要的。之前一位NGO(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也和Barry交流过这方面的问题,了解到NGO尝试过和民间手工艺人合作项目,但是却很难进行下去,因为他们大多不愿意花上半年的时间取制作一件销量不大的作品,却愿意选择简单的,以固定花纹,甚至机械的方式制作,虽然让人觉得可惜但也能理解,毕竟他们也需要生活。而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却只是很简单的三餐温饱的要求,不像主流人群那样总是想要大轿车,大房子,各种给孩子的玩具,各大博物馆的艺术陶冶。媒体虽然总是喜欢宣传少数民族的生活,让他们穿戴民族服饰,跳着并非他们传统的舞蹈出现在各类节目的镜头中,但他们真实的生活却不被人所知。

“在新西兰我们也会有毛利人(新西兰土著居民)的民族风情表演,但与此同时政府会保证他们的生活,因此他们的价值是被重视的。”Barry继续说到:“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就是汉族人,来中国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中国是由不同的少数民族组成,他们贡献了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才让中国文化如此绚丽多彩。很多外国人看到的只是报纸头条的中国,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我很高兴我能够来到这里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非常让人感觉震撼。我记得我去上海博物馆看到那些青铜器的时候,我反复问自己,这些东西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还有嘉峪关,这些砖块堆砌的物体居然屹立了两千多年?我非常想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留下所有我们收到的作品,因为数量太大了,我们也无法很好的全部保存,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让这些藏品在我们手上流通,通过展览等方式,这样我们的藏品也可以一直更新,不过始终会有一部分是我们始终掌握的核心藏品。”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Barry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坚持他们对手工艺的理解与尊重。“这些藏品的价格是可承受的,也是颇具收藏价值的。”韩超介绍说:“这些年在贵州寨子中这些作品的价格也上涨得非常的快,他们也很懂行。他们知道我们要什么,很多时候博物馆都是从她们手上收来的。而我们是抱着很虔诚的态度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之前我一直是以单一的视觉理解中国的,现在我发现原来它有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层次的背景与故事。”与Barry和他的团队在收藏的同时,也致力于将这样的弥足珍贵的手工艺品“普世”,让大众更贴近非工业化生产的生活用品。他们正在尝试将土家人的布面带进城市人的客厅中。

在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中透浸着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质朴的手工艺品反而越来越被人们怀念,怀念它为生活带来的另一种丰富的色彩和美感。在苗寨,Barry,Stevan和韩超被这里的古老传统的手工艺品所迷恋。

上一篇:两世纪的璀璨风华 下一篇:京城商业活力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