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

时间:2022-07-20 09:50:05

谈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

生物课堂案例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列举大量案例,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案例教学的思维过程

案例教学的思维过程基本属于归纳过程,通过对案例的观察、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关规律或原理,并进行拓展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个由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与演绎思维正好是一个逆向的过程。由于生物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又紧密联系生物学科,较好地处理生活世界与学科理论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通过教师对案例的精心选择和引导,找出案例传递的信息与学生心理认知的交叉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中学阶段,尤其是中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教师也能灵活地处理难点和重点,故此,案例教学既是生物新课程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师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案例呈现时,教师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即建立“脚手架”。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能在其提供的情境中思考,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提高案例分析的技能,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是能理解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是能被用到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问题的知识。

二、案例教学的目的

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呈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中案例是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能力培养的方式和过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模拟,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案例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验证知识、生成知识、提高学习的技能,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三、案例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目的错位。案例教学目的不是具体的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教学折射出来的方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把案例本身的叙述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最终目的。如高中生物(必修Ⅰ,人教版)中关于有丝分裂的内容,重点应是通过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

2.案例过多,归纳总结不到位。案例教学中首先是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搞清楚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原理。然后,再选取相应的案例。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使学生顺利地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实现思维与情景交融。同时,要注意案例的编排顺序,符合教学内容的进展,以便更好地体现案例传承知识和训练思维的功能。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主动学习、探究和归纳推理,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的是生物学科的系统思想而不是庞杂的材料,使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案例过多,甚至滥用的现象。案例的呈现方式比较混乱,缺乏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案例分析不透彻,没有提高案例的使用质量,更多的是罗列案例,就事论事。案例学完后,学生根本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堆事实材料,教师对案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留于形式,结论缺乏启发性,缺少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教育,多数是专家的定论,没有起到对案例的提高和升华作用。

3.选取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吻合。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知识,那么选取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吻合。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二者脱节的现象很常见。教学中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另外,学生存在着原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方面的差异,案例内容应具有丰富性和递进性的特点,以及差异性,给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和讨论的机会,使得案例提供的情境和分析的思路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吻合,实现案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案例过分求新、求奇,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脱节,从而使得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

四、案例教学的应对策略

1.案例选取的原则案例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案例的选取,在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典型性案例的运用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生物事实或事件与生物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生物特征,生动地表现生物现象,能揭示生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通过案例的学习,能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案例本身的一些知识点不是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所在,正是基于这一原由,选取的案例必须是相对完整、具体的事件或例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典型性,能很好地诠释知识点。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生物学科也在不断进步,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时代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关注时展和现实社会。因此,可以把一些重大的生物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及时地、客观公正地呈现给学生。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是身边的生物、有用的生物,生活中的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可行性一方面,是指案例对于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来说是可行的,案例要表达和说明的主题符合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良好的迁移和拓展。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即案例设置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能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案例。否则,过于简单的案例不能刺激学生的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太过深奥的案例又超过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这些都不符合可行性原则。

2.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案例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拓展对案例的分析。分析案例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在此,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以及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和展开研讨,并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教师则应该充分挖掘案例所反映和蕴涵的深刻原理,给予学生精辟的观点和见解。在分析的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概括、总结和提升,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从而实现“授人以渔”,这也是教学目的之一。如高中生物(必修Ⅱ,人教版)中关于遗传规律的案例教学,要通过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学习,总结出遗传规律的实质并能运用、迁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遗传育种和人类遗传病的相关应用。

3.改变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思想和手段等出现很大变化。以讲授法与案例法比较为例,二者的特征如下表:教学法特征讲授法注重传授和记忆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结论的惟一性和客观性,教学环境较为封闭。案例法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强调探究、发现,答案多元化,追求创新为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进行策略调整。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进行开放、平等、探究式的教与学。其次,案例是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对象。因此,案例的选择是师生双方共同选择的结果,案例既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材之外由学生选取的,从而使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案例教学。再次,案例教学具有特定的操作程序和规律,为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必须遵循案例教学本身的程序和规律,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真正从案例教学模式中受益。

作者简介:黄文,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实践和感悟 下一篇:情感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