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特色专业的结构布局与发展建议

时间:2022-07-20 09:46:56

中国高校特色专业的结构布局与发展建议

[摘要]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笔者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现有的高校特色专业从结构和布局上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的现状,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特色专业;结构布局;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170-05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自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启动了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建设。教育部旨在通过这项工作,通过加强部分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各高校有效地促进了各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校特色专业概况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总体安排,2007年教育部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我国高效特色专业的申报工作。自2007年到2010年8月,我国高校特色专业经过六次评选,第一次共评选出420个特色专业,第二次共评选出707个特色专业,第三次共评选出691个特色专业,第四次共评选出671个特色专业,第五次共评选出83个特色专业,第六次共评选出804个特色专业。经过六轮评选,共评选出3376个高校特色专业,包含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中全部11个学科门类、72个二级类、321个专业,覆盖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695所高校。

二、高校特色专业结构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376个,按学科门类的分布统计,共覆盖了《目录》内全部11个学科门类。如表1所示,其中工学(39.69%)、理学(13.24%)和文学(12.06%)分布比例超过10%,分布比例最低的是哲学(0.50%),其次是历史学(1.45%)、教育学(3.08%)和法学(3.29%)。从高校特色专业评选结果可以看中,工学门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心所在,所占比例最大,超过30%,这反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也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所决定。

按二级类的分布统计,覆盖了《目录》中所设73个二级类的72个,覆盖率达到98.63%,仅有理学门类中系统科学类未涉及。按专业结构统计,覆盖了《目录》中所设535种专业中的321个,覆盖率为60%,尚有214个专业为空白。

三、高校特色专业布局

(一)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布局

高校特色专业评选共涉及695所高校(如表2所示),高校特色专业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分布情况为:“985工程”高校有729个,占总量的21.59%,平均每所高校18.69个;“211工程”建设高校73家有611个,占总量的18.10%,平均每所高校8.37个;其他583家高校有2036个,占总量的60.31%,平均每所高校3.49个。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般高校特色专业总量数超过了重点建设高校数,一般高校特色专业所占比例(60.31%)超过“985工程”高校(21.59%)和“211工程”高校(18.10%)。从各层次高校特色专业平均数来看,“985工程”高校为18.69个,“211工程”高校为8.73个,一般高校为3.49个,高校特色专业在“985工程”高校、“21l工程”高校及其他一般高校平均数有明显的级差,“985工程”高校明显高7:“211工程”高校,而“211工程”高校明显高于一般高校。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特色专业反映的是我国相关学科、专业的最高水平,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积累,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在实施分层次建设过程中,对各层次高校专业建设也有较大影响。

(二)在不同主管部门的布局

评选出的三千多个高效特色专业(如表3所示),部委所属高校113家有1250个,占总量的37.03%,平均每所高校11.06个,其中教育部直属的高校79家有1058个,占总量的31.34%,平均每所高校13.39个,其他部委属的34家高校有192个,占总量的5.69%,平均每所高校5.65个;地方所属高校582家有2126个,占总量的62.97%,平均每所高校3.65个。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高校特色专业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所属高校中,其所占比例远远超过部属高校,这与地方高校的数量远高于部属高校有很大的关系。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数(13.69个)大于其他部属高校平均数(5.65个),其他部委高校平均数又明显高校地.方院校平均数(3.65个),这主要是不同层次高校办学实力有差异,而在特色专业评选上的体现与反映。

(三)按行政区分划的布局

全国3376个高校特色专业分布在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有108.90个高校特色专业。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有明显优势(如表4所示),北京、江苏、湖北、上海、陕西、山东等13个省(市)的高校特色专业数超过平均数,优势较为突出,它们集中了全国高校特色专业的68.98%。其中,北京市达到401个,占总量的11.88%,绝对优势十分明显。部分西部省(自治区)与高等教育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青海、宁夏、和海南4个地区,特色专业数均不足20个。高校特色专业省(市、自治区)间分布不平衡性较明显。

(四)按大的区域分划的布局

东北地区高校特色专业为412个,占总量的12.20%;华北地区为698个,占总量的20.68%;中南地区为651个,占总量的19.28%;华东地区为965个,占总量的28.59%;西北地区为306个,占总量的9.06%;西南地区为344个,占总量的10.19%。具体情况见表5所示。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华东地区略占优势,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所占最少,这主要是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国家也没有刻意在地域区划上进行结构调整,在特色专业的评选上,总体上坚持了择优的原则。

四、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评选从2007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办学条件和科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整

体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但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目前已评选出3376个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数量庞大,管理问题相对突出。如此大量的特色专业统一由教育部进行管理,教育部很难有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所有特色专业进行管理。特色专业作为高校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且对其他相同专业发展起示范作用,在管理体制上,需要进行思考,在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其他部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将教育部批设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管理体制的问题。

(二)建设经费问题

从我国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现状来看,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中央政府的专项建设经费,二是高校自筹的建设经费。在三千多个高校特色专业中,有少部分特色专业完全由高校自筹解决,其他大部分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由中央专项建设资金和高校自筹资金解决。由于布点数量较多,中央专项经费相对于高校特色专业所需的经费而言,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如何发挥高校的积极主动性,多渠道筹措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包括地方政府投入、社会投人,如何保证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投入?这些都是高校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问题

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特色专业按照预期建设目标顺利推进的重要举措。现设有特色专业点的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进度安排、学校的支持和保障、预期成果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尽的安排和保障。这些都可能会造成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对目标把握不准、路线出现偏差,进而对特色专业的建设造成消极的影响。在全国六百多所高校中评选出的三千多个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如何对各个高校、各个特色专业进行考核和审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各个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评审周期、流程和制度,以实现既有利于监督和管理,又不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对现有的三千多个特色专业点是实行终身制,还是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如果实行淘汰制又该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和实施?等等问题,这都需要在过程管理中,予以规范。

(四)特色专业结构优化问题

在高校特色专业的评选中,省域间、地域间分布很不均衡。当然,这主要是各地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主要是由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一。但是,这种不均衡或多或少会对各地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均衡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特色专业调整工作中予以考虑。

五、对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培育与

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现有特色专业管理体制

要实现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和不同特色专业的情况,实行教育部直属管理、其他部委管理、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三种方案。即对于特色专业的管理,保持现有高校的管理体制,各高校主管部门对所属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管理。教育部除对特色专业进行宏观管理外,主要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管理与监控;其他部委所属高校下所设的特色专业,由该所属部委进行管理;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就由地方教育部门管理。这样既减轻了教育部的管理负担,又能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管理,以便充分发挥各高校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时发现特色专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适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建设所属各高校的特色专业,保证其建设成效。

(二)构建特色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高校要多渠道筹措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保证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教育部要加大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投人,保证国家专项经费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加强对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地方政府对特色专业建设,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分流部分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到地方财政,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高校是特色专业的建设主体,高校要切实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投入,并有相应的增长。同时,要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对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总之,在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资金投入上,要构建中央政府专项投入、地方政府配套、高校自筹、吸纳社会投入的特色专业建设资金多元化的筹措渠道,保证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

(三)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

要完善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要规范对高校特色专业申请立项的管理。高校在申报特色专业时要提出具体、完善、科学的建设方案,包括现有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学校的支持和保障和预期成果等。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要认真贯彻、实施建设方案,合理安排进度,保证建设方向正确,取得的成果不走样。二是要强化对高校特色专业的评审管理。高校特色专业评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和考核制度,对现有高校特色专业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审查,实行高校特色专业的优胜劣汰。高校特色专业评审是一件关乎高校自身、高等教育整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必须认真研究,科学确立评审主体。适应时展,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当建立以中介评估为主导的多元化评审体系,努力实现政府行为由集权模式向宏观指导模式的转变,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民间组织等民间评估机构积极参与,促进独立、权威的中介机构健康发展,以减少评审过程和结果中的非学术性人为干扰因素,增强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三是要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在改革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各高校主管部门要发挥自身的监控职能,强化对所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要实行定期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结合各高校特色专业制订的建设方案,检查不同阶段的建设情况与完成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保证特色专业建设有序、稳步推进。

(四)优化特色专业布局

在以后的高校特色专业评选与调整中,在注重办学优势、强化办学特色、择优选取的基础上,适当照顾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在少数高等教育落后的省市适当增设特色专业点,促进高校特色专业均衡分布。由于政治、社会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陕西等地高等教育相对发达,新疆、、海南、青海和宁夏等地比较落后。高校特色专业点在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分布比例远远超过落后地区,长此以往,不利于高等教育在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国家可以在上述高等教育较落后的省区择优评出少量特色专业点,进行扶持、培育,促进其吸引人才,多出成果,带动高校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实现各

省域、地域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

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EB/OL].,

2008-09-28/2010-11-1-5.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rles/

business/htmlf'fies/moe/s3842/201010/xxgk.109579.html.

2009-09-04/2010-11-15.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d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 1034/201006/xxgk.88576.

html,2009-12-08/2010-11-15.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3842/201010/xxgk_109578.html,

2010-07-26/2010-11-15.

上一篇:社会工作“四位一体"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