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生活教育”思想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7-20 09:27:54

借鉴“生活教育”思想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提出的,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脱离实际生活,不能教给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状况,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

其一,“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他说:“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其二,“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只是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作点缀,好比给鸟笼放上一两片树叶一样。但鸟笼毕竟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鸟的世界是树林。他提出“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把受教育者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学校教育延伸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把整个社会活动融入教育的范围,使学校与社会血脉相通。

其三,“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它是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三者的关系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可见“教学做合一”是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

二、“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独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把语文中的趣味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人文性教育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知识之学、应试训练,以致学生学习负担重,费时而效率低下。

语文教育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还其本来面目,发挥其本身潜在的社会功能?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为向生活开放,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牵动学生的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一个整日闭门不出的孩子,怎能体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优美意境?而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又怎能理解“地沟油” “黑心棉”“环保”的含义呢?要想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就必须注入生活的活水,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2.“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要学习,当然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社会性。一个人所有的社会性活动都在自觉地进行着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语文能力的锻炼。

因此,课堂仅是语文学习的渠道,广阔的社会才是语文学习的海洋。我们不妨如陶行知说的那样,让孩子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星辰以及大社会之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让他们随时随地学语文:逛马路时,看看马路边的广告牌;买东西时,看看产品的说明书……曾记得一位教师教“民谣”时,让学生走入社会,向周围邻居、亲戚、朋友搜集自己家乡的民谣,并用家乡方言诵读出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掌握了民谣的内涵及特点,更激起了他们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的热爱。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通向社会,通向生活,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姹紫嫣红的生活活力。

3.“教学做合一”——语文教学的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与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相对的一种理念。它强调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主张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了知识性、规范性和对内容的理解,脱离实际,高耗低效。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到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超常‘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继续走应试教育的模式,割裂教、学、做之间的关系是行不通的,只有把读写能力和理解相结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从课堂角度来讲,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辩一辩、演一演、画一画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课外学习来讲,要求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写自荐书,参加班委竞选;成立小广播站,让学生做播音员;三八妇女节,给妈妈写节日贺卡;走上街头,当“错别字医生”;深入社区,对社区环境污染及环保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告;寒假期间组织同学收集对联,编写“对联集锦”;中国申奥成功,组织学生关注新闻,搜集资料,以“我眼中的奥运会”为题举行演讲比赛……这样,以“行”求“知”,教学结合,学用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正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带着陶行知的嘱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被驯服的空气 下一篇:“错误”也能成就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