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式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07-20 07:14:49

交流式教学法初探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平等 交流 分享 参与 评价

不久前,参加一次高一历史教研活动,有一节课出了点“小意外”: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未按照老师精心引导的方向回答,而是鲜明大胆地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并挑战性地滔滔不绝长篇陈述。老师虽几次想打断将其引回“正路”却不可得。最后,这个学生的观点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授课于是不能“顺利”进行,一时显得有些尴尬。学生的掌声似乎是对“异端”的欣赏、对老师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这也引发了我对课堂交流形式的思考。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明确,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于是教学模式大体出现了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另一种是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还有的课堂交流就是为了气氛热烈,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

怎么办?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新课改下,这种强调师生间交流对话的模式也许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人执教的是江宁区一所三星高中,由于2008年江宁区高中格局的调整和学校搬迁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多,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学校的高考成绩一降再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我校在江宁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习山东模式进行课堂改革,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我一直在尝试转变自己的授课思路,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般的上课流程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学生讲述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目的是在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了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老师则转变成一个高明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去主演。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课标要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以达到和学生有效交流?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而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又很少带有差别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当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涉及到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其一,积极学习,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被要求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其二,意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要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会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其三,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里面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十分关键,应有“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观念。

信息时代的形势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参与意识,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并保护、爱护、鼓励他们独特个性的发展。当然,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要求,大胆突破旧的高考模式的束缚,真正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上一篇:浅谈初中作文中的评价问题 下一篇:也谈教育“问题学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