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提倡的“姑息治疗”

时间:2022-07-20 07:08:53

近年来,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方式逐渐提上正规医疗程序,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某公司经理汪先生白手起家,打出了一片事业。做生意免不了应酬,从下海开始,汪先生就经常不离酒桌,加之他长得人高马大,身体不错,一顿喝半斤白酒没问题。可时间长了,他感觉也受不了,肝区时常有痛感。拖了一段时间,感觉痛得厉害了,就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了大医院,经过各种手段的几番检查后,确定他已经是肝癌晚期了。这令他和家人后悔不迭。在经过了若干治疗以后,医生最后提出了“姑息治疗”方案,就是不用很激进的办法大动干戈,用中医药等较为温和的方法控制癌细胞,让癌细胞和患者“和平共处”。如今,汪经理已经走过了确诊后的第五个年头。

什么是“姑息治疗”?它是怎么产生的?

“姑息治疗”起源于一种叫做“善终关怀”的活动,最早出现于公元四世纪。后来,经过演化,成为一种治疗模式。那是1879年,柏林的一位修女玛丽・艾肯亥将其修道院主办的安宁院作为收容晚期癌症病人的场所,安宁院原本是指朝圣途中的驿站,类似旅店。1905年,伦敦的一家修女办的圣约瑟安宁院也专门收容癌症晚期患者。后来,安宁院逐渐由驿站变成了一个专门收治晚期病人的照顾机构。1950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护师桑德丝女士倡导成立更为人性化的安宁院。1967年,桑德丝女士终于在伦敦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现代化的兼顾医疗科技及心理照顾的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并带领医疗团队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癌症的镇痛研究及人性关怀。

从1967年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成立开始,诞生了一个新的医学门类,那就是“姑息医学”模式。如今,这种模式逐渐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被接受和推广。

197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成立了美洲的第一家安宁院,此后圣科利斯朵夫模式的善终照顾的安宁院在欧美各地建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开始发展姑息治疗服务。我国的姑息治疗也开始于此时,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个学科概念修订为:姑息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宗教的(心灵的)困扰,预防和缓解患者身心痛苦,改善面临疾病折磨的患者及其亲人的生命质量。

2010年,各国有关早期姑息治疗的研究论文相继发表,这种治疗和全程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姑息治疗的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各地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仍然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治愈率比较低。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放化疗及其他一些治疗后,最终将带着肿瘤生存。而带着肿瘤生存引起的疼痛、乏力、恶心、呕吐、营养不良、水肿、呼吸困难等等症状,时时刻刻折磨着患者及家属,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如何管理控制这些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肿瘤医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肿瘤工作的综合规划中确定了预防、早期诊断、根治治疗和姑息治疗四项重点,就是说,姑息治疗已经是癌症控制方面的重点之一了。这种治疗是对肿瘤患者完全主动的治疗和护理,控制患者的疼痛及有关症状,并对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予以重视,其目的是为病人和家属争取最佳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姑息治疗应在病程早期与放化疗共同应用,是放化疗的有效补充,临床医生从癌症治疗之初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令人痛苦的临床并发症”。

姑息治疗目前得到了世界各大权威医疗机构普遍的认可。除世界卫生组织之外,世界其他权威医疗机构都强调在疾病的全过程强化对癌症患者生理症状、心理和精神需求的管理。

姑息治疗也对目前的医疗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是以“疾病为导向”转向为“以患者为导向”。医护人员对于“末期疾病”患者的关怀需求与对症状的治疗,与通过专业技术缓解患者躯体症状同等重要,需要越发关注“人”,而不仅仅是“病”。二是节约医疗资源。姑息医学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被证实符合最小化的卫生经济学评估,有利于有限医疗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三是缓解医患关系。姑息治疗十分注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提倡医护与患者是伙伴、平等关系,而且对医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在姑息医学教育培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姑息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注重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姑息治疗的不同阶段及其内涵

第一阶段:抗癌治疗与姑息治疗相结合,对象为可能根治的癌症患者;姑息治疗主要是缓解癌症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症状、不良反应,对症支持治疗,保障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第二阶段:针对无法根治的晚期癌症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让患者带着肿瘤共同生存,最好能够达到相互间“和平共处”;姑息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如开头提到的汪经理就是一例。

第三阶段:为预期生存时间不多的终末期肿瘤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治疗等服务。

为了保证姑息治疗贯穿于癌症治疗的整个过程,应该让患者尽早建立姑息治疗理念。例如姑息治疗中更强调对症状关注,如疼痛、厌食、便秘 、疲乏、呼吸困难、呕吐、咳嗽、口干、腹泻、吞咽困难等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控制。同时重视精神心理问题和心理照护。这种治疗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方位整个过程。

2010年,姑息治疗研究出现了重大进展,美国麻省总医院专家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姑息治疗》,该研究小组初诊转移性肺癌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早期姑息治疗联合标准抗癌治疗或单独标准抗癌治疗。研究结果提示与标准治疗组相比,早期姑息治疗组患者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达2.7个月,且接受强化临终治疗的患者比例降低。其后的研究姑息治疗的早期加入,不仅对于患者,而且对于关照者同样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主观负担。接着,其他国家的医疗专家也相继谈论这一话题,形成了较强的舆论氛围。

不仅仅“治病”,更强调“救人”

《世界癌症宣言》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重视癌症的全程管理和控制,重视康复、姑息和支持治疗,有效的控制癌痛和心理痛苦。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到,姑息治疗不等于临终关怀,可以理解为支持治疗或舒缓治疗,更直白地说,就是让患者及家属“活得好+尊严”,直到辞世。这就要求姑息治疗不仅仅治疗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本人。正如心理学家吉米・霍兰教授所说,医学不仅仅是装在瓶子里的药!医学界将通过更加系统、全面、客观、科学的姑息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私人定制的抗癌及姑息治疗方案。

上一篇:语文本体价值研究 下一篇:解放学生,让思维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