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玉米新品种田间试验中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时间:2022-07-20 06:37:50

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玉米新品种田间试验中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摘要介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玉米新品种田间试验中应掌握的技术要点,包括试验地选择、播种前准备、播种环节、试验田间管理及调查记载、试验的收获等方面内容,为玉米品种的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站;玉米;新品种试验;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17-01

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对当地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等进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提供配套技术的基层推广单位,也是当前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开展试验研究,形成适合当地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发挥了新品种应有的增产效果。因此,新品种试验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农民对品种的选择及品种的推广前途,现以玉米新品种的田间试验为例,就玉米新品种田间试验的重要技术环节进行介绍,以指导农业生产。

1试验地选择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田间试验地应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块[1],一般要求试验地前茬相同,地面平整,光热条件和土壤肥力较好,灌排水方便,远离居住地,交通便利,以保证试验具有普遍性,能反应当地的一般情况,提高试验的精度。

2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2.1试验地的准备

田间试验前,结合翻耕,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翻耕深度一致,耙平。整地后根据试验方案划分试验区,要求试验小区、观察道,周围留有保护行。试验小区要插牌标注试验时间、地点、试验操作人员和试验处理,要求用铅笔书写,字体规范,字迹清晰,以保证随时查看。

2.2种子的精选编号及排序

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晒种2 d左右,以杀死种子表皮的细菌,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同时剔除秕粒、霉粒和破粒。按试验要求称量各小区的用种量,装入纸袋,并标注品种编号及小区的序号,按顺序放好备用。

3严把播种环节

3.1检查小区号与种子的编号是否一致

试验时,按处理的顺序插好小区牌子、分发种子袋,并反复检查确保正确后进行播种。

3.2严格播种质量,专人负责分种、检查、记载

播前开深5 cm的沟,要求深浅一致,试验采取人工点播,按前期划好的株行距进行,要求播种精确,播后覆土踏实[2]。同时要求播种时,每人负责1个小区,专人负责分种,播后及时检查种子和试验区,确保无误后及时在种植图上做好记载,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减少误差。

4田间试验管理与记载

4.1苗期要及时查苗补苗,并做好记录

试验前期,玉米出苗后要检查小区出苗情况,做好调查记载[3]。发现缺苗须在五叶期前适时补栽,或在缺苗相邻一侧留双株。小区缺苗过多时,除留双株外,要进行移苗补栽,以免缺苗过多对相邻小区造成影响,降低试验准确度。

4.2及时定苗、中耕除草、追肥

试验田田间管理要根据当地农时进行,重点抓好间定苗、中耕培土、水肥管理、防除杂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要求每个操作环节所有重复当天完成[4]。另外,追肥时,要根据小区面积和株行数计算用量,精确施肥,避免因施肥造成处理间差异,并将试验各环节详尽记入试验田档案。

为增加产量防止早衰,抽雄时可喷施叶面肥,以尽快恢复和促进植株生长。可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喷施0.5%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2~4次,隔周喷1次。抽雄后若出现大风等不利天气,造成植株倒伏,不可人工扶植;拔节至抽雄如发生倒伏应进行人工扶植,并及时、准确记入田间档案,为分析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变化提供依据。

5玉米试验的收获

5.1做好收获前准备工作

收获前仔细核对田间玉米挂的牌子、地牌,并与试验期间的记录核对,确保无误后收获。同时准备好袋子、标识牌、绳子、铅笔等,根据试验设计准确摆放在玉米试验地的地头。

5.2要适时收获,晾晒完毕后及时室内考种

成熟时玉米果穗苞叶枯黄松散,籽粒基部出现黑层,此时为玉米的最佳收获期。由于不同品种的成熟期有差异,为防止收获期太长,影响实验的整体进度,可采取先熟先收的原则,确保10 d内收获完毕。缺株不足10%的小区正常收获,缺株超过10%的小区作缺区处理,但仍收获计产以备参考。收获时在小区内随机选取植株,保证试验普遍性,同一品种不同重复小区须同一天收获完成。按试验排列和小区收获计产的行数逐小区进行,把去掉苞叶的果穗入袋,防止与其他果穗混淆。收获期间详细记录空秆(穗粒数在10粒以下)、双穗、实收穗数,将挂牌、地牌与现场写好的牌子同时入袋,扎好袋口。选择晴好天气晾晒,而后进行室内考种。

6参考文献

[1] 唐昭.农业试验的生物统计――第九讲 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分析[J].江西农业科技,1980(12):23-27.

[2] 赵福顺.玉米品种田间试验应注意的问题[J].种子通讯,1988(3):23.

[3] 王新勤.玉米田间试验取样方法研究[J].玉米科学,2003,11(S1):96-97.

[4]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等.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上一篇:优质甘薯产业化示范与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西吉县马铃薯不同地膜栽培模式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