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观音寺壁画赋色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时间:2022-07-20 06:17:48

新津观音寺壁画赋色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

新津观音寺壁画设色庄重典雅、富丽堂皇,其赋色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分割与组合作用、色彩的构成与应用、色彩的装饰性特征以及红黑金三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它沿袭了传统绘画的赋色方式并将其融汇贯通,在材料的选用、绘画的技法以及制作的工艺方面大胆创新自成体系,不仅吸收了四川地区唐宋绘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色,同时还展现了明代壁画的艺术面貌。新津观音寺壁画的赋色综合了四川地区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艺术等多方面因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新津观音寺庙;壁画;赋色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2)04-0129-05

一、新津观音寺壁画的赋色特征

新津观音寺座落在四川省距成都40公里的新津县城郊的九莲山上,壁画绘制于观音寺的毗卢殿内,完成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壁画内容根据《圆觉经》绘制有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尊天以及十三供养人像等。壁画的绘制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技法,以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并施以沥粉贴金工艺,设色庄重典雅,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1]。

(一)色彩的分割与组合

新津观音寺壁画中线的运用对整个壁画起着重要的色彩分割与组合的作用。传统壁画绘制中线描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墨线与色线往往出现在色块的交界处,体现物体形象的结构和转折,是壁画赋色的基础和前提,起着分割赋彩区域的重要作用。新津观音寺壁画将中国传统白描技法中的铁线描、兰叶描、钉头鼠尾描等与界画相结合,线的表现不仅浑圆紧劲生动流畅,富有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更为重要的是线条冲破了形与色的界限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壁画中缓冲了色块刺激,丰富了色彩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视觉组织作用,使壁画达到了形色统一的艺术效果。

新津观音寺壁画的用线特征有三:其一,根据人物的身份、性别、个性以及服饰特征等采用完全不同的描法,如十二位菩萨(唐代僧人多罗所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教义)中的圆觉菩萨具有“修行得道,功德圆满”的含义,采用兰叶描勾勒以表现其飘逸超脱、觉性圆满的个性特征,威德自在菩萨寓意有“大威力足以降伏恶魔”,采用刚劲有力的铁线描勾勒,以突出其威仪庄严的德性成就;其二,菩萨的脸、手、足采用高古游丝描勾勒,用珠粉肉色晕染,表现出女性细腻的皮肤质感和丰满圆润的体态特征。画工们用珍珠粉勾绘菩萨身上所披的纱衣,雪白细纱上的蝉翅花纹细如蛛丝,雪花形图案与菱形图案精美细腻,充分

表现出披纱轻薄透明的质感,烘托出菩萨高贵而柔美的气质特征;其三,壁画中雷神尊天的头部和服饰,采用粗黑的钉头鼠尾描勾勒,有力地表现出雷神威猛的气概,和女性轻盈柔美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以认为,新津观音寺壁画线条运用灵活多变,根据不同表现对象的身份和气质苦心经营,不仅保留了线描艺术自身的特色,同时人物衣纹的线条、背景的祥云等采用赭红、朱红、暗红等色线复勾,使线描成为色彩的有机组成部分,线与色之间的界限被模糊和淡化,鲜明的墨线与色线对整个壁画起到了色彩分割与组合的双重功用。

(二)色彩的构成与应用

新津观音壁画色彩基调以红、黑、金三色为主,壁画主要采用朱砂、墨、佛金等绘画材料,并辅以石青、石绿、黄丹、珍珠粉等彩绘而成,色彩绚丽夺目、富丽堂皇,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新津观音寺壁画大面积使用红色,画面颜色却丝毫不显得单一,其主要原因在于红色的布局巧妙、层次变化丰富、纯度与明度区别微妙,因此,给人以不焦不燥晶莹透润的艺术感受。壁画中红色主要分布在主神菩萨、尊天以及供养人的服饰上,菩萨的座椅、佛光、祥云等位置也采用红色熏染,使画面处处均有红色成分的颜料出现,在统一的红色调中其分布的面积、形状、厚薄又各不相同。新津观音寺壁画红色的使用具有特定的规律,其变化丰富而微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出于画面的需要画师们精心地安排了红色的编排秩序,壁画中的红色有粉红(朱砂+白粉)、桔红(朱磦)、大红(朱砂)、深红(朱砂+墨)、紫红(胭脂)等。第二,红色颜料的品种主要有朱砂、铅丹、黄丹(红黄色)、代赭石(粉红色)等,这些画材形成了各种不同色彩倾向的红,在壁画绘制的过程中将这些颜料相互调配,产生出具有更多色彩变化的红颜色。第三,红色颜料中朱砂的使用范围最广,主神菩萨的红色衣服基本都以朱砂熏染。朱砂由天然矿石加工提炼制成,属低档宝石,呈镜面反光,色彩耀眼华美,是自古以来皇家彩画的基本材料。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上好朱砂出辰、锦与西川者……”[2]这里的西川指的就是四川地区,新津观音寺壁画中朱砂的大量使用,与四川地区盛产上好朱砂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红色颜料中的铅丹由于含铅,化学性质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变色规律为由红变深、变暗、再变黑,变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红色的层次变化关系。第五,壁画由于受到年代久远、环境污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粉尘的吸附使壁画中的一部分红色略微带有了“灰色”的倾向,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有所降低,从而增加了红色颜料的厚重感、沉稳感与神秘感。

如果把新津观音寺壁画还原成一张黑白稿,会发现壁画类似于一幅黑白灰效果分明的“素描”,这主要归功于画师们对黑色颜料的创造性使用。第一,新津观音寺壁画中的黑色主要为墨色,墨色在壁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画面上密集的墨线是墨色最为集中的地方,并且墨线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具有浓淡深浅等不同层次的变化关系。第二,墨的色泽与质感具有“色黑如漆,光明可鉴”的特点。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宋代就开始生产油烟墨,油烟墨中由于加入了生漆为“佐料”,极大地增加了墨的浓度与光泽[3]。新津观音寺壁画除了选用上等的油烟墨以外,还在墨色中又调入了一定比例的生漆,生漆对壁画具有很好的隔离空气的作用,由于墨色与空气相隔绝,因此,至今依然鲜亮如新。第三,新津观音寺壁画在背景上大面积应用黑色,壁画从整体看下半部分墨色偏深,上半部分墨色浅淡,画面从上到下墨色的层次变化极为丰富,将传统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烘托出高贵、沉稳、庄重的色彩艺术效果。这种以黑色为底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国内尚存的传统壁画中极为少见。

上一篇:用新模式种粮,普通农民成“粮王” 下一篇:德沃金平等理论对中国弱势群体保护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