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再审之诉的重构

时间:2022-07-20 06:07:55

审判监督程序也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为了保障法院裁决的公正,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在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中,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纠正错案,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和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越来越显现出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其本身固有的不合理已影响了法院的形象,动摇了法治的根基。改革现在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重构再审之诉应该成为健全法制的重要内容。

一、多途径启动再审之诉挑战国家意志

我国现行的民事审判监督体系,从法律规定看既有审判机关内部各级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上级法院对生效裁判的监督,上级法院通过上诉审程序对下级法院未生效裁判的监督,又有检察机关通过提起抗诉进行的监督、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的监督,还有人大通过评议法院工作报告、行使人事任免权、质询权、特定问题的调查决定权等对法院工作和案件的监督。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审判不公、司法腐败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除监督的形式主义严重外,主要还应归结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一直以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为宗旨。这一宗旨忽略了民事审判自身的规律性。任何审判由于时空的限制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只可能达到一种相对真实。片面追求客观真实、有错必纠,必然导致无时间限制地经常性法院生效裁判,破坏生效裁判的确定性、权威性,降低审判机关的威信,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机关、甚至个人以监督名义干涉审判独立大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在法院不独立、法官不独立前提下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必然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

1、赋予法院再审程序的启动权削弱了裁判公信力。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1款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其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然而,赋予法院再审程序启动权并非明智之举:①其一,法院作为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有违诉讼的本质特征,违背当事人权利自由处分原则。诉讼的本质特征是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居中裁判和不告不理应成为现代诉讼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再审程序也是审判程序,是通过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这种方式来纠正原生效裁判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从而达到实现司法公正和对当事人进行救济的目的。而法院主动开启再审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当事人对诉的处分权,使法官的中立性受到影响,先入为主与主观臆断的存在可能使法院的再审裁判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使其公信力受到质疑。其二,法院作为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破坏了国家意志的权威和稳定。生效裁判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具体结果,是国家意志在具体案件中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非依法定程序不能改变。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都应当尊重和树立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作为裁判的制作者,法院更应当自觉带头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性与稳定性。虽然否定法院的再审程序启动权可能会导致某个个案的错误不能及时得以纠正,但检察机关的抗诉、当事人的申诉、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都能够成为错误生效裁判得到纠正和弥补的途径。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丧失了,将直接影响的是司法公正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2、赋予检察院民事抗诉的任意权把公权转化为私权。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的规定,只要抗诉合乎法定形式要件,法院必须再审,同时民事判决执行程序也必须中止。按现行法的规定,此种抗诉权实质上是赋予了检察机关中止民事判决效力和再一次启动诉讼程序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不受制约的权力,放任的权利很有可能出现权力的滥用。权力滥用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可怕的,不仅仅浪费了审判资源,影响了审判的权威,动摇了两审终审制度,更重要的是违背了当事人权利自由处分原则,使公权成为私权的代言人。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由于抗诉权的存在,检察院是一方当事人利益的代表,是为一方当事人服务的,成了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使双方当事人产生事实上的不对等。

3、赋予当事人再审程序的有限请求权使再审之诉呈现行政化倾向。所谓申诉,是指当事人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重新审查和处理案件的一种诉讼请求。这种请求,与和上诉引起的诉讼程序不同,它不能直接引起再审程序,只是再审程序的来源之一,是司法机关发现错判案件的一条渠道。再审与否仍然取决于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查,只有通过审查确认原裁判有错误,才能对案件重新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6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应当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并及时 通知双方当事人;认为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用通知驳回申请。”这里仅规定了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进行审查和审查后所作的两种处理结果,这种简单化、笼统化的规定,使司法机关在申诉问题的处理上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极易侵害申诉人的合法权益,导致当事人反复申诉和司法机关公信力降低的不良后果。

二 、再审之诉的模糊规定阻却权利实现的进程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为纠正错案、保证诉讼公正而设立的一种救济程序。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的相关规定仍然过于模糊,新证据的认定和调解案件再审启动两个难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却了权利实现的进程。

1、关于新的证据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款第1项之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如果“有新的证据,足以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按照立法的本意,对新的证据的属性应从三个方面把握:首先,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要获得再审,必须是有足够的证明力可以原判决、裁定;其次,判决生效后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再审的理由;再次,原审中当事人已声明的重要证据,法院未予采信,当事人以其申请再审,亦不属“有新的证据”之列。但是,这种对新的证据本身属性的限定并不能涵盖当事人在原审中已经掌握而故意不向法院提供的重要证据。审判实践中确有一部分当事人基于不同心态,在原审中故意不提供重要证据而又在裁判生效后以此证据申请再审。我国已有证据规则关于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规定,在原审中,当事人对证明其主张的重要证据能够提供而故意不提供,应视为当事人对其权利的处分。当事人对提供证据的权利既已处分,法院审查其以该证据为由的再审申请时,对该证据不予采纳,与民事诉讼法设立处分原则的宗旨是相符的。由此可见,符合民诉法第179条之规定,能够引起再审程序“新的证据”的界定应该明确为“除了必备可以原裁判的证明力这一性质外,还必须是再审申请人在原审中不知道也不应知道的证据”。

2、调解案件的再审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0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当事人有权选择和决定调解协议的内容,只要其内容无损国家、集体或他人之合法权益,就应当认为是在其依法享有的处分权内。当事人调解协议的内容只要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即为合法。调解本质上是一种以合意为核心要素的解纷方式。调解违反自愿原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调解的进行违反当事人程序意义上的自愿,二是调解协议的达成违反了当事人实体意义上的自愿。如果法院强行调解,或者强迫双方“达成协议”,则与程序自愿原则相悖;如果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不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调解协议的内容为当事人被迫接受或因重大误解而接受的,则与实体自愿原则相违背。可见,应该明确“只有违反自愿原则的调解,当事人才可以提供相关证据申请再审”。

三、重构再审之诉实现再审启动权的真正回归

我国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因偏离了审判监督的基础而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对之进行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但对我国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重构,必须考虑到审判监督的基础,必须使重构之后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能够维护并促进审判的正常运行而不致因该监督而使法院审判出现异常。因此,再审之诉重构的指导思想应是有限制地纠正裁判的错误,以当事人申请再审为根本途径,实现再审启动权的真正回归。

1、废除人民法院决定再审。人民法院提起再审违背了审判活动自身的特点,影响了法院的中立形象,导致了诉审合一,侵犯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必须坚决废除。

2、限制检察院发动再审程序的范围。检察院发动再审程序应以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限。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也应以不涉及当事人实体为前提。检察院应集中精力监督法官在民事诉讼中有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只要不是当事人申请再审加以改判,检察院则只对违纪违法的法官进行处理,而不涉及当事人的实体利益。

3、规范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启动程序。废除法院决定再审,限制检察院抗诉之后,当事人通过再审纠正裁判错误实质上依赖申请再审这条途径。通过明确规定当事人的诉权,将再审启动权真正交到当事人手里才是再审之诉重构的重心所在。

一要明确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的事由。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的事由包括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的内容,②程序方面的事由主要包括:(1)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审判员、书记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但当事人在原审曾提出回避申请或上诉,未获准许的除外;(2)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而受理该案的;(3)作出判决的法庭未依法组成的,包括独任法官自审自记,合议庭成员人数低于三人,合议庭成员中途换人,非合议庭成员参加合议等;(4)诉讼人没有合法权的,但当事人对于诉讼进行已明示或默示地承认的除外;(5)参与审理该案的法官犯有与案件有关的职务上的犯罪行为或虽构不上犯罪但有,枉法裁判行为的;(6)作为法院裁判依据的证据没有经过当庭质证的。实体性的再审事由主要包括:(1)作为判决、裁定依据的文书、物证系伪造或变造的;(2)作为判决、裁定依据的鉴定结论被否定的;(3)作为判决、裁定依据的另一裁判或行政机关的决定被依法撤销的;(4)判决以证言为依据,而该证人在作证时犯有伪证罪的;(5)本案裁判与已生效的相关裁判相矛盾的;(6)适用法律法规明显错误的;(7)判决理由与主文显有矛盾的;(8)对于能影响判决的主要事项遗漏判断的;(9)当事人的人或对方当事人或其人犯有与案件有关的罪行,而判决是基于这种行为作出的;(10)由于对方当事人的行为而使一些对判决具有决定性的证据没在被提出的。

二要明确再审之诉的管辖法院。除了最高人民法院终审的案件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外,应当赋予当事人对再审之诉的管辖法院以真正的选择权,如果当事人向原审法院提起再审之诉的,则上级法院不得提审,只能由原审法院进行再审;如果当事人向上一级法院提起再审之诉的,则只能由上一级法院再审,上级法院不能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三要明确再审之诉的程序。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必须递交再审诉状,写明当事人及法定人,再审请求及再审理由。立案庭对当事人的再审诉状只进行形式审查,其内容主要看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提起,当事人是否具备提起再审之诉的条件,是否属于不能再审的范围。同时,应明确规定审查的期限。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对于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不能上诉,但可在收到裁定之日起三日内申请复议一次。

四要明确提起再审之诉的期限。当事人应当在得知再审事由之日起30日内提起再审之诉,判决生效后经过2年,则不得提起再审之诉。

五要明确再审之诉的禁止性规定。这种禁止性规定主要应包括:(1)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收养关系的案件不能申请再审;(2)当事人在裁判未生效前得知再审事由而不上诉的,或者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得知再审事由而故意或过失在审理中不提出的,不得以该事由申请再审;(3)当事人不得以同一事由作为理由再次提起再审之诉,而且再次提起再审之诉的不同理由必须是在上次再审判决之后得知的才能提起再审之诉。

参考资料:

1、 常 怡 杨 军撰写《也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 》一文,见中国法院网。

2、 曲鹏远 张宝华 撰写《民事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研究》一文,见。

3、《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第314-329页,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也谈敬业与谋生 下一篇:国外证券组织机构及职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