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

时间:2022-07-20 05:30:23

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

摘要:从城市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角度总结城市规划出现和存在的含义,提出“模糊边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发展,如何整合资源要素,运用边缘整体规划的方法要寻求规划的全新突破,发挥边缘效应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模糊边界边缘整体规划边缘效应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society perspective to summerize the meaning of the emerge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urban planning,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Blurred Ed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how to integrate resource elements, apply overall planning of edge to seek new breakthroughs in this field and maximize edge effect.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Blurred Edge, Overall Planning of Edge, maximum of Edge Effect

引言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回顾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向。城市规划从最初的阶级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主义、解决阶级矛盾趋向于全民参与性、社会性、生态性、可持续多元混合发展模式。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的精神追求和环境的适应性,而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伴随着全球化、新技术产生、城市的进一步区域巨化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意向,社会学的思维方式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人们社会一直关注自身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生存。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低碳消耗的可持续发展,普世城、生态城、低碳模式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成为当今时尚。

透过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市规划所塑造的空间主体关系,已从社会内部矛盾的空间转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共存的关系。城市规划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所面临的问题呈现区域化、全球化的趋势。

二、边缘整体规划思潮

社会发展的思潮是推动城市规划的方法、技术不断和完善的原动力。这种推力不是抹消,而是一种沉淀和积累,这种积累被物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正如钱钟书《围城》中提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市与乡村如同霍华德田园城市三种磁力般,利用各自的优势吸引着不同追求的人们。假想介入城市的动态研究,城市不断的扩张,原有的乡村将被城市一点点侵蚀,都市圈、城市圈、连绵带,城市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最大化。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哪里?城市边缘环境的多样性和高度异质性,能带来便捷的获取多方共有的环境资源,较高的生态价值,利于多元社会经济活动,复杂稳定的城市结构等优点都将被城市“同质化”所取代。边缘地带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在统筹全域的背景下激活边缘活力,实现边缘区整体规划的协调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边缘区整体规划与城市核心区、与相邻区域关系紧密。与地域腹地相比,边缘地处关联地域间的信息、物质、能量流作用的通道区,可便捷获取异质信息,中转或承接物质、能量流。“边缘区具有控制无能流的半透膜作用,能对进入和离开的地域的流进行过滤 。城市与乡村的同存,相互之间的多样性协同作用所产生的边缘效应,是城市系统实现超循环自组织的外在表现。“超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原理它使一组功能上耦合的自复制体整合起来并在一起进化” ,而城市中各类边缘效应正是用地间的“互补性“会聚,产生超循环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不同的性质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穿插、叠合、会聚,产生的边缘区,是系统间产生有机的相干协同的联系纽带,具有整合信息能力和自促进生长性质,使得城市构成部分相干地生长、稳定,受控的共存。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构建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全忽视边界的存在无视边缘效应的作用,任凭城市无限制的同化乡村的发展模式,值得重新审视。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受到单一元素的影响,而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布局上。带状城市线状分布,紧缩城市高密度竖向形态,生态城市绿色低碳覆盖,城市规划惯性的对于城市开展宏观的统一规划,通过整合经济、人文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却缺少对于边缘的区域统筹规划;规划师更加关注城市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却忽视了构建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内部与外部,边缘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与发展轴培养的重要性。

边缘整体规划思想,边缘区域的界定不仅局限于城市与乡村,它收益于相邻地域单元环境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组合,景观生态学反映在空间斑块性和空间梯度构成的空间异质性。微观上城市内部街道、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宏观上乡村、铁路、江河流域、国家边界区域等都是边缘区域的反映。边缘区是区域对外开发、协作的作用门户,必须树立全局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构成边缘的地区规划相协调,重视与腹地之间的交通换乘与衔接,以“大思路”“大区域”视域审视边缘,注重沿边地区与沿海边缘区、沿江边缘区的联动,形成对外开发的窗口,推动全方位的战略发展。依据自身现状条件,结合相邻资源优势和生产力现状,建立针对性的特色与深度贸易,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关系。07年广西位于大西南出海口的凭祥市、北海港、防城港组办国际性的规划竞赛,正是因为位于东盟经济圈,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沿边或者沿海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中越两国边缘沿边发展轴伸向内陆发展轴的起点,是两大区域的前沿地带,在两大发展轴的联动中起到“桥头堡”的关键作用。在面对这样的边缘区域,沿用边缘整体规划显得格外的重要。区域性边缘整体规划不仅是针对区域性边缘区用地本身的规划,经营城市中得“体郭经野”,围棋中的“金角银边”,都体现了边缘与区域中各组成部分的高效协同与整体的紧密关系,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站在生态视域的角度重新审视“集聚化”与“分散化”的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问题。

三、模糊边界

近年来,城乡统筹的规划思想深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乡村规划师、农村综合体、城乡一体化、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等,实质上都反映与城市与乡村的边界模糊化、城市更为广大的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的发展动态。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是站在区域的角度,打破传统依托核心区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单一模式,以乡村、流域、交通通道等边缘区为出发点,建立可持续的边缘区整体发展网络体系,弥补城市发展中以牺牲整体效益的“快餐式”规划模式。

成都总体规划提出了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城乡边界模糊,一方面打破了传统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格局所带来的两级分化、社会差距的拉大,有利于缓和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向乡村扩张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边界模糊甚至消失所带来的异质性减弱,城市结构的稳定性减小。边界的存在、保留、去除仍需要科学、全局、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

四、边缘效应最大化

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城市规划更加强调城市和四周影响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强调环境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强调区域整体发展。

在区域城市规划中,需建立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的思想,关注不同功能性质、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等异质之间的边缘区域。有意识的关注边缘区的存在,通过各种类型边缘区与这一地区间联系纽带的规划,建立地域间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增强地区间分工协作,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同时对于介于地区之间的边缘地带生态资源给予合理的保护,发挥边缘区边缘效应的最大化。

五、结语

不同城市规划对应各自独特的时代背景,是当时社会、人、经济等的综合写照,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的思想脉络,同样建立于城乡统筹规划,反映了城市规划新时期所面临的新挑战。城市与乡村应该以何种状态存在,是边界模糊,还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摸索。

上一篇: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与信息化的应用 下一篇:刍议低碳城市规划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