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4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0 05:27:11

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46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6例婴幼儿腹泻并肠套叠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诊治体会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均有腹泻次数突然减少或停止。空气低压灌肠整复成功42例(91.3%),手术治疗4例(8.7%)。结论:婴幼儿腹泻是小儿肠套叠主要促发因素之一,症状不一定很典型。X线下空气灌肠对治疗早期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

[关键词] 婴幼儿;腹泻;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 R72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152-01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严重者可致严重脱水、中毒、休克等而危及生命。婴幼儿腹泻所致的肠道功能紊乱是肠套叠的主要促发因素之一,当两种疾病继发或并存时,常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对腹泻并肠套叠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至关重要。下面对我院2006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的该种病例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引起儿科医师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年龄均在2岁以下,年龄最小的仅1个月,其中,6个月以内的24例(52.2%),1岁以内38例(82.6%),1岁以上8例(17.4%);女8例(17.4%),男38例(82.6%);一年四季散发。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在肠套叠发生前均有腹泻,发现肠套叠前腹泻病程最长时间11 d,最短4 h,<1 d 3例,1~2 d 6例,3~5 d 31例,>5 d 9例,平均4.7 d。大便每日5~10次不等,多为黄色、黄绿色蛋花汤样便,部分混有少量白色黏液。婴幼儿腹泻病并发肠套叠临床表现易被原发病症状所掩盖而致误诊,发生肠套叠后均有腹泻次数突然减少或停止,转为精神萎糜、阵发性哭闹不安40例,出现呕吐或呕吐加剧33例,解血便38例,为果酱样、鲜血便或黏液血丝样便,出现腹胀或腹胀加重28例,腹部可扪及包块37例。所有患儿皆有不同程度脱水,轻度脱水35例,中、重度脱水5例。大便常规检查39例有红细胞、白细胞。

1.3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便血、腹部包块,结合X线腹部平片示肠梗阻或腹部B超检查在套叠部位横断扫描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纵断扫描可见“套筒征”,最后均经空气灌肠(见杯状形或钳形气影、或杯状缺损)及手术确诊。

2 结果

本组46例中42例采用X线数字胃肠机作空气低压灌肠整复成功,成功率为91.3%,余4例中有3例空气灌肠复位未成功,然后行手术复位成功,另外1例肠套叠超过48 h未进行空气灌肠复位,而直接手术,术中发现有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术后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肠套叠多发生在婴幼儿,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发生肠套叠的结构因素。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均与之有关。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末段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凸入肠腔,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后蠕动增强而导致肠套叠发生[1]。腹泻是婴幼儿肠蠕动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常易并发肠套叠,但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如无血便、腹痛不明显、不能扪及腊肠样包块、或被腹泻病的症状掩盖,如小儿部分细菌性肠炎,可出现黏液血便,有时腹痛亦较剧,有面色苍白等,加上婴幼儿不能自己表述不适,发生肠套叠后常有腹胀或不能配合查体,容易延误诊断。本类小儿多先就诊于小儿内科,所以内科医师应时刻树立腹泻可诱发肠套叠这个概念,提高警惕,正确分辨。当腹泻患儿突然出现腹泻次数减少或停止而转为阵发性哭闹时,应考虑到有肠套叠的可能,如伴有血便,腹部又扪及腊肠样包块,可明确诊断。但当未扪及患儿腹部包块或亦无血便时,应及时行空气灌肠或B超检查。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均在2岁以下,其中1岁以内占82.6%,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肠套叠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治疗。病程在48 h以内的回结肠型肠套叠,大多数可用空气灌肠疗法复位,钡剂灌肠复位目前临床已很少应用。本组采用X线数字胃肠机作空气低压灌肠整复成功42例,成功率为91.3%,与外科学的统计数字基本相符[2]。因此,早期诊断用空气灌肠疗法复位能有效减少开腹手术率,既经济方便,又能使患儿免受手术痛苦。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儿科医生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清楚婴幼儿腹泻是肠套叠主要促发因素之一,发生肠套叠时症状不一定很典型,如有可疑肠套叠表现,应立即拍X线腹部平片或B超检查,并请外科医生协助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X线空气灌肠对治疗早期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9.

(收稿日期:2008-11-24)

上一篇:新临床输液药物配伍安全问题探讨 下一篇:语言艺术在医疗医保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