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引导的家庭教育新思路

时间:2022-07-20 12:39:02

佛教思想引导的家庭教育新思路

摘要:通过对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家庭教育内容、作用的阐述,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学校教育挤占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导致家庭教育内容日渐枯竭。就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佛教思想来填补家庭教育的部分空缺,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家庭教育;佛教思想;人格培养

教育在中国是一个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培育人的品质道德。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但如今由于受教育体制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地位愈加凸显以至于使一些人产生了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学校教育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虽然家庭教育被淡化的现实受到公众的关注,认为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尽管如此这些观点还都是围绕如何辅助提高学校教育水平而提出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不能轻此重彼。如果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而挤占家庭教育的空间,将会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导下一代家庭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培育健康的心理等内容。

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爱”的教育,“爱”有多重含义,可以指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但是家庭教育中只教育子女这些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借助佛教思想中爱的智慧来帮助我们认识“爱”的真正内涵以及这种“爱”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佛教道德观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以般若为先导,般若即是指智慧,以利他为基础,以慈悲为根本,从利他重义出发,主张怨亲平等,无分亲疏,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将古代文化与文明传承至今的国家,在文化的继承中我们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让其与自身文化有机融合。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由于印度佛教“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量,三界孰怨亲”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儒家的孝亲观点相冲突,尽管如此佛教思想并没有被阻止,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各自又有了新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根据,即“爱”的思想。佛教讲众生平等相爱,儒家讲仁者爱人,他们的价值观尽管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利他为出发点的。

尽管佛教教育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它与我们的传统教育观还是有相通之处。当然佛教被民众们看作是一种,不能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但是在德育方面佛教思想确实有其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将佛教在道德方面的功能通过家庭教育实现,让佛教思想作为支撑家庭教育的思想体系之一。

将佛教思想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有其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首先是对佛教基本常识的了解和学习,佛教最基本的学说就是“四谛”学说它包括“苦、集、灭、道”四方面,“四谛”的真意就是四条真理是说明人生的本质和人生轮回形成的原因以及痛苦解脱的方法;“缘起论”是佛教教义的理论基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以及一切现象皆依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人生无常人身无常的“无常论”;学佛者要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分别为“戒”“定”“慧”,即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慧学,戒学是持格操守,定学是通过禅定以生起智慧,慧学是根本。其次是对佛教经典的研读和学习,《四十二章经》包含的主要的教育思想有“劝善惩恶”“断欲去贪”“精进不息”“调节身心”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金刚经》,主要思想包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降伏妄心,破相去执”“善巧方便,循循善诱”“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佛教思想集德育、美育和智育于一体,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将佛教思想引入家庭教育范畴,一方面是为日渐枯萎的家庭教育不断补充丰富内容,为青少年在人格、价值观、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提供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佛教教育思想现实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师彬.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陈舒婕.《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法制与社会,2011(20).

上一篇: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途径 下一篇:试论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