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对话与融合

时间:2022-07-20 12:38:20

建筑的对话与融合

摘要: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今天,环境的因素显得格外突出,建筑应抓住环境的本质来实现,强化建筑、环境和整个空间的联系和特征,在对话中取得融合。我就莆田市涵江区职业中专综合楼的创作设计谈一下自己体会。校园是教育的环境、育人的环境。环境是无声的课堂,环境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对青少年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而建筑是校园形态环境(狭义)的主体与骨架,建筑的构成机理、空间形式、材料色彩等决定了校园的室内外空间形态的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怎样设计一个特性与个性共存的建筑单体,并营造一个高质量的校园环境呢?

关键词:建筑环境要素

涵江区职业中专学校是莆田市涵江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地处涵江区城郊西部,四周尚未开发,位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上,地势平坦,西有已建环城路,南临规划中道路。而综合楼基地正好毗邻两条路,处在交叉路口的视野中。按校园规划东有校园主入口及校园广场;西北面有次入口及校内道路通过,北面正对体育场地。甲方要求满足学生电教和办公两部份功能,同时在经济前提下尽量美观,怎样实现城市脉络、校园环境和建筑个性的对话和融合成为设计思路的重点。

一、布局和选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建设项目在社会学、心理学层面上对校园内“人”的心理行为作分析。深入研究师生员工的工作需要、学习需要、休息及文化活动交往的需要。中专生有生活的规律性,同时也应有一定生活的多样性。中专生面对步入社会的压力有自我确定的需要和社会化的需要(即依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能为他人所了解并认可),这反映在交流和展示的渴望上,而对环境而言则需要提供为之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公共活动空间应有其特色即归属感。同时因为中专生个性的不同需求不同又要求一些公共空间有其不定性。需要提供一些除却体育场地交通场地等特定场地以外的能给他们思考、嬉闹、聚会或休憩的不特定空间。

其次应看到校园的社会开放趋势,未来职业学校面临全社会日益增长的提高技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会开展继续教育、业余培训、电大及网络学校等多层次的社会办学,充分发挥学校教室、讲堂、科研设施、计算中心等设施的潜力和效益。而这正要求综合楼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时代特色,这些思考贯穿于整个设计始终。

考虑以上因素,整体上看基地北有体育中心(运动场)、东有交通中心(校园入口广场),缺少一点“留白”——不特定空间。综合楼尽量北靠,留出尽量大的室外空间给师生提供一个完整自由空间——不特定空间,底层局部架空,建筑起到分隔作用,同时又使环境空间富于变化又交融贯通,也满足建筑开放性的时代特点。

涵江地处南方气候炎热,多采用一字性布局单廊建筑,形式比较单调。既要考虑适应气候减少能耗,又要展现严谨活泼的造型特色,经过反复比较推敲,决定采用长方形和一个半圆形组合。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长方形作为主体五层位于北侧电教部分、半圆形布置办公部分三层位于南侧,同时为了更有利于气体流动,两形体间拉开一定距离,形成一定人工“风洞”,若即若离,加上局部底层架空,单廊、回廊组合运用,形成一道凉爽立体的通风系统。

二、环境塑造形体

然后根据基地特色对形体进行再加工再塑造,使它融合在环境中并与其它的城市景观元素构成对话。为了打破长方形大体量的单调性,西侧用加法拉开一个正方形,采用四层高度,形成一种错落向上的景观特点,同时西侧考虑道路上视觉效果,正方形体量采用减法挖去一角,构成一个超尺度的构架。

西侧紧临次入口并紧压北侧校园道路,也采用减法减去一部份体量,形成一定退让以减少压迫感。东侧与校园广场相邻,采用一段曲线与构架穿插来弱化体量,丰富整体造型,同时与半圆形构成呼应之势。形体与环境通过对话达到共融共生,同时也创造出有特性的个体。

三、局部处理

主入口设计。分析主要人流从校园北面道路进入,主入口设于北面中央但又与道路紧临,最后放弃强化入口如凸出雨蓬的做法,而采用弱化处理,中间这部份架空,把室外台阶退让到建筑以内。但弱化并不等于不突出,利用减法减去剩余的部份形成体量变化,以及立面上开窗变化来暗示主入口所在的地方,这样处理尊重环境和行人,轻重得宜。

半圆形办公部份处理颇费一些功夫,在仅限于混凝土砖墙的情况怎样把它变得轻灵活泼,成为建筑的活跃元呢?最后采用柱墙分离的手法,白色的圆柱,弧形退后的砖红墙,韵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空间设计

最后是空间雕琢和推敲。主要部分是半圆形中庭和走廊。中庭空间是人们停留、观赏、谈话的一个中心空间。为了达到一种既内聚、安定又不致于让人压抑的感觉,洞口最大尺寸D与三层建筑高度H尽量控制在D/H=1左右。多方面因素建成后D/H=0.8,还算尚可。

一方面建筑构成环境让人欣赏外部造型,另一方面建筑内部的人也在观察着外部的景致。设计中有意识在走廊上强化这种室内外变化,让走廊空间层次丰富,流畅且空灵,形成一个动线中心,或外向、或内敛、或充余、或局促。序列如下:走廊东侧可看到校园广场,视野开阔,走廊加宽;向西走增加一段砌墙留窗洞的较封闭走廊,窗洞成为远眺城市的景框;进入拉开的“风洞”,舒适凉爽;进入中庭变成回廊式内部空间,上面剩下一个半圆形天空;再经过一段“风洞”,外面景致又眺入眼帘;再走几步,正方形与长方形拉出的空隙间可见体育场地上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最后一个超尺度构架与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构成收尾。不同层数感觉又各不同,四层半圆形屋顶形成一个宽阔的学生活动的不特定空间,视野开阔。虽然这些构思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但在走廊上做文章,步移景异的总体目的达到了。

五、经验和教训

这个工程1999年设计2000年竣工,自己感到有得也有失。教训应多与甲方、其他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别人理解你的思路,另一方面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作品,才能少留些遗憾。如:施工中甲方觉得拉开空隙太“浪费”用处不大被补齐;局部梁处理欠妥,破坏整体效果。经验是在有限条件下(经济、场地等因素),树立以人为本为原则,与基地环境对话融合,用普通的材料运用现代建筑手法也能设计出有特点的建筑。

上一篇:绿色生态建筑评析论文 下一篇:外乡人祖国60华诞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