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时间:2022-07-19 10:41:59

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合称为学习的“五把刀子”,他认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的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叶圣陶也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收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它们融情人境、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它们是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依据和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因此,教师要以读为本,构建以读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有机整体,让学生正确理饵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为什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呢?

首先,这是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读比分析更重要,只有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感受语言、感受思想、感受到它言有尽而意无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任务。“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等作用。教学时可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如:预读,扫清阅读障碍;初读,感知大意;细读,实现理解;精读,品词赏句,迁移运用。我们知道,读每一遍文章实质是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去感知事物,从而认识事物,最终达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即学习和认识事物是辩证统一的。如教《乡下人家》一课时,初读时,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是理解不了的。但是经过多次的阅读,认真品赏课文的词句及观看插图后,学生最终感受到那淳朴的乡情,油然而生发出对那种生活的向往。

其次,语文的综合性很强,把众多的语文知识,读、听、说、写的能力都拧在―起训练,学生不容易捉摸,难以见到明显的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可采取分解的办法进行必要的单项练习,把“读”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为综合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朗读的巨大潜能,热情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内化”和“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刚走上教学岗位时,我只着重对课文的分析,拼命做练习,却收效甚微。通过不断实践与学习,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课文朗读的感情处理。让学生读出课文的形、神、义来,使学生做到以读带答的熟练程度。老师听学生的处理过程中,既能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的精要,又能了解课文词语的程度。现在许多学生初读课文已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书。

怎样以读为本?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

黑格尔曾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读懂。教师要在学生不懂之处点拨,不明之处启发,不畅之处引导。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太阳》一课,给我们很好的典范。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说说一点则一点,两点则两点。支老师把学生说的点点滴滴都写在黑板上,学生见自己的想法都写在黑板上,心里乐极了。你说说,我说说,热情高涨。可支老师没说几句话,黑板写得满满的。半节课过去了,支老师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这时支老师微笑着,指着黑板满满的字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看着这一黑板字,能把太阳的特点有条理地说出来吗?”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他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出这些特点之间“班长”与“兵”的关系,学生的读又进人了一个高潮。这样,整节课以学生读为主,是学生自己读懂了太阳大大小小的特点,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懂了课文。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令听课的老师豁然开朗,深刻领悟:教师真正的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以读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怀有浓厚兴趣,他一定是个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他就会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有夸美纽斯同样的体会:“兴趣是创作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导途径之一。”语文老师要在指导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多想办法。如课堂上组织小小的表情朗读赛、朗读评论、范读,去品味,如《荷花》《火烧云》都是朗读的佳作。通过朗读,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以读激情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朗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还是记人叙事的课文,都包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人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朗读人们候灵车、送灵车、追灵车的重点段落,细心体会当时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悲痛心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对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四、以读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然而问题是由学生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著名教师张南平教《跳水》一课,让学生反复读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除了在课前。还可以在课中、课后,让学生反复地读,质疑问难,发挥学生读的主动性。

五、以读释疑

从生疑到释疑是学生学有长进的历程。在预习新课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找不懂问题,比比谁找得多,找得好。然而,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许多是对课文理解不深引起的。对这些问题,只要细读课文,联系插图或想象,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尤其是古诗。还可以让学生联系注解来理解。如教《小儿垂钓》一诗时,可以组织一系列读的活动。一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质疑,作上记号;三读,查字典,读注解,解疑。然后,还有不理解的,老师再启发、点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给予帮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六、以读促写

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从仿到创。教材是学生模仿的好材料。如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重点是片断的训练。《翠鸟》一课学完后,可以搞一总分段落的读写结合。重点读课文第二段,作者通过“头、背、腹部”三方面把总起句“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然后模仿这一段,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来写一种小动物。

七、以读导学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导学,首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勾、画、注,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处,在指导学生速读时抓住整体印象,抓课题的关键词,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抓课文的关键段落,抓说明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的词语,抓课文结构,细读时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回读时要注意前后联系;跳读时要把握重要情节、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意图。

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要与作者有一个心灵上的沟通,读出汉语的神韵,读出汉语的风采,还语文以“读”的本色。

上一篇:小议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小课堂 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