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观者:尤占平

时间:2022-07-19 10:09:42

生物观者:尤占平

尤占平

1981年生于河北,现居武汉。2009年《湖北省第三届现代陶艺展》获“学术奖”,2013年获湖北美术学院陶艺专业艺术硕士学位,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仟僖雅画廊签约艺术家。曾在各美术学院、博物馆参与多个陶瓷联展。

最早看到青年陶瓷艺术家尤占平的作品,是在数年前在武汉美术馆“中德同行”当代艺术展上,他的陶瓷大小虫子匍匐于地面或墙面的装饰,极具视觉冲击力。2012年的《中日韩陶瓷艺术家交流展》上,又一次看见了他独特风格的作品,原始美术史的图腾代表“威冷道夫的维纳斯”置于机尾末端,象征和装饰意味均有趣而深刻。

尤占平的话不多,第一印象甚至给人柔弱之感。性格显得颇为内敛的他醉心于思考,他喜爱阅读各种书,言谈中也体现出自己对哲学思辨方式的浓厚兴趣,并将自己理性思考的结果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去,“这是艺术可以自我满足的一个方面。”

尤占平对陶瓷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各种昆虫的展现和刻画。自小爱接触自然界观察万物生长状态,常常玩泥巴的尤占平将这种体验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来。“昆虫主题完全是肢体的感受和本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我用这个主题记录生命的过程,对生命的认知过程。”尤占平说,自己做的“虫与化蝶”的系列来自于童年记忆的片段。但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情感的表达。

考入美院后跟随老师学雕塑,尤占平在大三那年的某次选修课上接触到了陶瓷艺术。基于童年时期对泥巴的喜好,他预感到了陶艺就是自己值得为之投入而付出的方向。2005年,尤占平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走出美院后的他决定前往景德镇潜心认真学习陶艺。他前往景德镇的窑口区,在陶瓷的产地亲历学习。

“对于做陶艺的人来说,自己动手烧制的过程收获是最多的,实践的技巧提高最快。”尤占平在尝试中对传统烧制方式进行改进突破,他采用掏空钻孔的方式烧制他的大青虫,“必须在陶泥上布很多孔,孔之间的距离深度都要有精致的估算,否则很长的大青虫就会烧断。”在烧制出成功的作品之前,尤占平投入了巨大的心血、精力和金钱,初期的学习很快就让几万块的投资经费消耗殆尽。

“现在想想,当初的那些挫折都是必经的阶段。”尤占平说,陶瓷烧制很能磨砺人,哪怕是老窑工,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烧造出满意的成品,陶瓷在烧的过程中会软,釉质和造型在1300度高温里可控性很难,极具挑战。高低温仅仅5度的差距就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后果。

他将人由动物到人的历史性一刻戏剧化地塑造出来,其中有几分调侃,但更多的是反思。尤占平的作品体现了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关联与隐喻。在《本能转化》中,他塑造的袋鼠是自然母体符号,而瘦弱的躯干和象征人脑欲望的臃肿肚腹形成鲜明对比。在《天空的记忆》中,原始鸟头骨化石激发了尤占平的创作灵感,那是一种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的原始宗教情怀。“鸟类化石不仅仅是某一种族的踪迹,更诠释出生命演进的历程。”尤占平在自己的作品中夸张了始祖鸟的嘴巴。他说,在土壤中残留着元素,自己使用烧制的陶泥中可能有几十万年前的始祖鸟的遗骸。“这种联系和信息的传递太奇妙了。人类的基因遗传时也残留着本能。”

在他2013年关于蝉的新作中,尤占平利用烧制温度和釉料的变化制造了象征春夏秋冬四色的蝉,也寓意生命的更迭与万物的轮回。“都市快餐文化仅仅是欲望的满足,除了大灾难后,人们很少会思考生命的意义。而对万物和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恒的。”

他认为,生命的发展本质来说是倒置的,因为人们无法抵御诱惑,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更快地消耗了地球的资源。“我作品中倒置的蜗牛象征着蜗居,同时也隐喻了人们在物质社会中增长的欲望。”过多的欲望吞噬和透支了生命在地球上发展的客观环境,尤占平说,从进化论的角度,这是完全倒行逆施的。

在自己的观念陶艺中,尤占平融入了大量自己平日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而对固有观念艺术中重新的塑造是尤占平的有趣尝试。《原动力之梦》系列则是这样的代表作品,是尤占平在精神深层次、时间和空间和心灵的探索。在飞机和子弹头上放置维纳斯,是尤占平的一个隐喻的符号。“原始的威冷道夫道维纳斯,就是用来膜拜的生殖女神的一个图腾。在这件作品中,原始版本的维纳斯忽略了五官和躯干,我在制作陶瓷的形象时做了些许改变,将手部清晰化处理,身材更加强调原始性的生理特征,将弗洛伊德的观念性更强化。”

在这套陶瓷作品中,飞机是工业的产物,象征劳动力的进化,对太空和科技的发展与探索;而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飞机则带有某种攻击性,是男性的象征。子弹上的维纳斯也是同理,子弹也是掠夺性的象征。尤占平说,“我做这套作品是隐喻人类面临的生存威胁。维纳斯象征繁衍的、阴性文化的符号。人们对生和死的本能都是强烈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这两大本能的冲突和转换。”战争的产生和科技的发展是同步的。原始社会生存繁衍的符号和后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结合,这种跨越时空的结合,是尤占平出乎意料的一种想象——将人类文明带到最高层次的境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新的看法。“科技是生的彰显,但如果对人类自身的欲望不加限制,会变成恶的结果。”

尤占平并不介意观众是否从他的作品中解读出如此深刻的含义。“误读也是沟通的一种,表述的方式不同,每个人从作品中获得信息和思考也不同。但是作品互动的越多,作品存在的意义更大。”尤占平的陶艺创作是对自我生命状态中的记录。

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市场因素大前提下,尤占平仍然选择尽可能地忠实于自己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快乐,观众如果在欣赏时能够产生共鸣,我已经很满足。”

抠字:

“一亿三千万年前,空中惊鸿化为土。一千三百度窑温,陶艺五行重塑魂。将记忆还给天空。”尤占平极具诗意地解读他的生物陶艺。

上一篇:俞可:收藏绝对是一个私密话题 下一篇:海山集团 严邦山:一代儒商的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