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文本中的后现代主义

时间:2022-07-19 10:06:53

安妮宝贝文本中的后现代主义

安妮宝贝,当代文坛一朵绚丽的奇葩。她1998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小说,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因其另类的风格、阴郁艳丽的辞藻和飘忽诡异的行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成名作有《告别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等。

安妮宝贝文本中的现代城市和人群

安妮宝贝笔下的故事都是以现代城市为地点进行描述,以上海和北京最为集中。在现代都市里,安妮宝贝是一个梦醒的绝望歌者。她用她略带沙哑的嗓音,惊醒了一个又一个沉睡者。她的笔下有一些人,他们被赋以简单的称谓:林、安、乔、七月、安生等等。他们彼此深爱却又互相折磨,外表冷漠却又内心狂热;喜欢温暖、害怕付出。他们漂泊于不同的城市,在时光和的路途中颠沛流离;追求生活与品位、隐藏自身的孤独和忧伤。

安妮宝贝笔下的城市是个矛盾体。城市中充斥着形形的为谋求生存而忙碌的都市白领、各种各样的品牌、商标和符号。那些具体的物质是苍白的、破败的,如废弃的大楼、隆隆作响的高架桅相反,一些虚无的符号和影像却构成了安妮笔下城市的主体。

现代城市生活是基于严格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科层化生活。在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中,人际关系较之在其他任何环境中都更不重人情,而重理性。

安妮文本中的后现代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大众消费社会不断成熟,信息产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包括信息与图象的数字化、卫星广播和远程电话系统的广泛运用,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感觉与期待,社会的重心不再是生产,信息成为了社会的灵魂,学者把这个时代称为后现代社会。在后现代社会里,电视、流行音乐、时尚等大众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为所享受的文化商品的增多,而且它激活了整个社会对文化生活新风格的追求和体验。人们习惯并期待一种模糊的、无深度的、没有中心的、不能提供、甚至也不需要提供真实世界基本意义的生活。后现代主义表现在视觉文化中即是一种“中心消解”,它体现为主体自身的虚无、多元审美标准的出现、影像主导认知等等。

后现代主义颠覆了传统的二元论,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区别,我们活着,所以我们有感受。在安妮宝贝看来,生命就是一场幻觉,存在和消失之间没有完全绝对的分别。流浪和爱情、宿命和死亡是她小说一直的主题。安妮宝贝用极其阴郁的笔调淡然地描述着这个都市里靠抗抑郁药物生存的一类人。

在小说《七年》中,主人公只有林和蓝,蓝17岁的时候到林的公司应聘临时模特,认识了这个看似温和却又饱受伤害的男人。他们在一起同居了7年。林的家人希望林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门当户对的女孩。可是蓝却什么也不会,只能依赖林生活。7年中,他们彼此纠缠,在爱和伤害中互相折磨。他们之间的对立源于彼此的无法调解的人格和个性,而他们的彼此纠缠又植根于互相的深爱和需要。这是无法调和的一个矛盾――爱和伤害。这也是安妮宝贝很多小说的中心。正因为如此,她道出了现代城市人矛盾和无法平复的心境。

后现代主义认为,以人物为主体的小说完全属于过去,它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推崇个人的时代――唯“人”独尊,已经让位于一种范围更广、不完全以人为中心的觉悟,文字作品的描写已经转移到以“写物”为中心。读完安妮宝贝的小说和随想,我们很难找到一段完整的对人物肖像的刻画。安妮宝贝的小说很多,每个小说都是不同的故事,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实安妮宝贝一直在讲述着一个女孩的故事,主人公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她被冠以不同的称谓:安,乔,七月,暖暖,蓝。她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喜欢穿棉布裙子,没有任何化妆,喜欢男式宽大的毛衣,也许眼角还有一颗泪痣。这是安妮宝贝喜欢和向往的女子。她们从小父母离异,有着艰难和孤独的童年,长大后离经叛道,是世人眼中的另类,但是又品位不俗。安妮宝贝文字中种种物质的描写一一爱尔兰音乐、蕾丝、烟草,都是她们所喜欢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安妮宝贝其实并不是在写人,而是在写情。她笔下的人物始终是模糊的,所有的人物都是为寄托感情而存在的。物质是实在的、存在的、温暖的,但是卸了妆的爱情却是忧伤的。安妮宝贝反复地描写她身边任何一件可以寄托感情的物体――一枚戒指、一条裙子、一只小狗、一盘唱片,这些散发着温暖的小物件,可以在多年后回想起来有浅浅的回忆。在她的小说中,作为主体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人的举动都不是关注的对象,只有情感。

作为一个兴起于现代大都市的女作家,安妮宝贝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现代城市和后现代主义的烙印。她的作品形象地描述了后现代人群的焦虑,不安和不确定,创造了一种解释现代社会和人性的“超真实”。在大众文化如潮水般汹涌的今天,安妮宝贝的文字是独树一帜的。她没有像其他流行文化那样,在带给人们短暂的娱乐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所展示的符号化的现代城市和都市人的心灵困境是严肃的,也是发人深省的。

上一篇:新闻到底需要有多新 下一篇:原创新闻:纸媒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