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审美情感的形式与距离

时间:2022-07-19 07:07:06

简论审美情感的形式与距离

【摘要】审美情感是一种经过主体想象力加工过的形式化、距离化的情感,它既是创造主体生命情感的对象化实现,又是鉴赏主体生命情感进行同样对象化实现的契机。它既是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外化,又是对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激发。

【关键词】审美;情感;形式;距离

人的生存实践充满着五彩缤纷的情感,这些情感不论是生存感、道德感还是宗教感,虽然都能显示人类的活力,能使生命充满光彩,却由于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人难以把握,也无法予以描述和观照。一旦将其形式化、距离化,它就转化为审美情感,人们也就可以对它进行反思和观照了。

审美的目光始终是对准形式的,形式中有情、有趣、有滋味、有生命,形式中有自然、有社会、有艺术、有人生。审美创造者通过各种线条、色彩、形体、姿势、音响、文字组成的形式,物化宇宙自然的生命,表现社会人生的情感。鉴赏家通过这些线条、色彩、形体、姿势、音响、文字组成的形式,进入审美之境,观照艺术生命,感悟宇宙和人生。

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原本是模糊不清的,社会人生中的情感原本是变动无形的,书法家将其表现为龙飞凤舞、潇洒无比的线条运动;画家将其表现为悦目悦心、悦神悦意的色线构图;音乐家将其表现为悦耳惊心的音响旋律;文学家将其表现为千古不朽的语言意象。这些审美形式不但把人类模糊的情感变成清晰的观照对象,而且把人从烦躁不安的压抑状态解脱出来。表现主义理论家科林伍德对此有过经典表述:“当说起某人要表现情感时,所说的话无非是这个意思:首先他意识到有某种情感,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是什么;他所意识到的一切是一种烦躁不安或兴奋激动,他感到它在内心进行着,但是对于它的性质一无所知。处于此种状态的时候,关于他的情感他只能说:‘我感到……我不知道我感到的是什么。’他通过做某种事情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抑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种事情我们称之为表现他自己。这是一种和我们叫做语言的东西有某种关系的活动,他通过说话表现他自己。这种事情和意识也有某种关系,对于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受它的人对于它的性质不再是无意识的了。这种事情和他感受这种情感的方式也有某种关系:未加表现时,他感受的方式我们曾称之为是无依靠的和受压抑的方式;既加表现之后,这种抑郁的感觉从他感受的方式中消失了,他的精神不知什么原因就感到轻松自如了。”[1]在这里,情感的审美表现过程就是用艺术语言清晰地进行表达的过程,亦即形式化的过程,经过表现的情感是形式化的情感。情感一经形式化,就能把表现者本人从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情感的困扰中解救出来,就能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

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形式,既是审美活动的手段,又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在审美表现中是如此,在审美鉴赏中亦如此。因为《多宝塔》的稳重大方是线条化的稳重大方,《被缚奴隶》的痛苦是形体化的痛苦,《二泉映月》的感伤是音响化的感伤。所以,审美鉴赏者要欣赏这稳重、痛苦和感伤,就必须从形式着眼,即懂得线条、形体、音响等媒介形式及由它们构成的整个艺术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艺术境界,领略其中滋味。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指出:我们听一个曲调时,一个有音乐耳朵的聚精会神的听众,将有可能达到如下的成功发现:第一个小节的音调,在下降到低四度之后,紧接着又渐渐上升,在第二小节中,这一运动形式又得到重复,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里这种运动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继续……这时,听众就会感受到,这一曲调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相互对称的。以此类推,由最前面的四个小节构成的更宽的弧同后面紧跟的四个小节的弧,同样是对称的。由低音乐器开始的前三个小节都只有一个拍子。而第四小节却有二拍。同样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紧随其后的四个小节中见到。很显然,第四个小节同前面三个小节是有区别的,而这样一种区别,通过在后面出现的四个小节中的重复,就造成一种对称的结构,它很自然地给耳朵造成一种印象,觉得它越出了前面的限制而达到意外的发展。汉斯立克这段论述虽是结合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前奏》而作出的,却对我们用音乐的耳朵去听一切音乐旋律都有指导意义。我们都知道,一个完整的音乐旋律是一个对立力量的有机统一体,它表现一个有机的情感运动,画出一个有机的情感轨迹。只有从旋律形式本身入手,才能欣赏音乐旋律,当不同作品的旋律有所变化时,要从变化的旋律入手欣赏音乐,才算有音乐的耳朵。汉斯立克也使我们明白了只有从色线构形着眼;才算有绘画的眼睛;只有从语言意象着眼,才算有文学的心灵,才能真正把握审美情感,并从中得到陶醉。

我们说审美情感是宇宙自然生命力和社会人生情感的形式化,也就是说审美情感画出了宇宙自然生命运动的曲线,画出了社会人生情感变化的轨迹。这种具有特定运动曲线和变化轨迹的情感形式,是一种有机形式。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指出,人对情绪的记忆,实际是对伴随着情绪的特定意象的回忆而来的,这种情绪看似原有情绪的复现,实是新的情绪创生。因此,审美情感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新创生的独立情感形式。

从欣赏角度来说,审美情感也是一种距离化的情感形式。一首乐曲可能表达了悲观失望的情绪,欣赏它的时候,我们一方面在通过音响形式体认这悲观失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通过音响形式玩味乐曲中的悲观失望。因而,我们能从这悲观中看出乐观,从失望中看出希望,心中自然有快乐之情。一篇小说中可能表现的是人在失去安全保障后的极度恐惧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方面通过语言意象体认这恐惧,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语言意象玩味作品中的恐惧,并能从恐惧中玩味出乐趣。

审美情感的距离化特征,使它超越了日常生存的利害性,把审美对象当成独特的这一个来对待,欣赏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把这与众不同的特征当作自己欣赏的最终目的,而且为之动情。这就与实用功利人生中的情感拉开了距离。在日常人生中,我们为之动情的那一股风是解热送爽的风,为之惊喜的那一场雨是消除旱象确保丰收的雨,为之辗转反侧的姑娘是正要追求的一位淑女,这时我们的情感是被直接利害左右着,有利则喜,有害则悲。审美情感的超功利性表现在,它能仰慕使自己多走一大圈弯路的大山之崇高雄伟,它能倾心于一片不给自己带来任何物质效益的竹子,能为一首乐曲,一幅字画激动不已。布洛说:“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2]距离使情感发生于实践关系和实用目的之外的领域,它删汰了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非审美因素,强化了其中的审美因素和性质,这时的情感仅因观照而起。

我们强调审美情感与宇宙自然生命,与社会人生情感拉开了一定距离,仅指它与人的物质功利拉开了距离,并不是说审美情感已经脱离人生,或与人生没有多大关系了。不论是审美表现中的距离,还是审美欣赏中的距离,都是人主动造就的。沉溺于功利之中的人,不能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不能看清它们的本来面目,也不能理解自己,不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直到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形体姿势、语言文字将它们清晰呈现出来,人才惚然觉醒,并由此赞誉给自己敲警钟的艺术,由此激起更为强烈的审美情感。

【注释】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2—113.

[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277.

上一篇:建立以设备为主线的台帐管理系统 下一篇:表达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