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门票涨价风该刹刹了

时间:2022-07-19 06:03:30

文物古迹门票涨价风该刹刹了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强调,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

外国文物古迹、博物馆、公园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为提高国民素质向国民提供各种便利。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免费开放,有的长年免费,有的实行免费开放日;第二类是优惠开放,有的对儿童、老年人免费开放,有的对学生、青年票价优惠;第三类是票价低。“比利时认为,收费只是为了便于管理,以门票赢利的想法被认为是愚蠢的。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的票价,比利时只占普通人月工资1/300,巴基斯坦占1/500,以色列占1/600,法国占0.4%,俄罗斯占0.75%,菲律宾占1.7%,日本占0.1%。”

我国文物古迹和博物馆参观场所的票价,与外国相比,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据统计,我国2000年城镇职工人均月工资781元(年人均工资9371元),农民人均月收入是188元(年人均收入2253.39元),上述60元票价占职工月工资的7.6%,占农民月收入的32%。从绝对值看,法国卢浮宫票价4.15美元,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票价1.5美元,比我们的故宫票价便宜。埃及金字塔票价0.5美元,比我们的八达岭票价便宜。

在文物古迹等参观游览场所票价总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地方加收门票。如我国有些文物古迹座落于名山之中,文物古迹本身价值很高,再加上自然环境优美,是非常好的参观游览场所,于是有的机构便在山口加修“寨门”,设岗收门票,增加了参观者的负担。至于免费参观和优惠参观,在我国也有,但很少。

我国没有统一的公益性文化场所门票价格政策。自200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把部分重要文物古迹等公益性参观游览场所门票价格制定权下放给地方。在“假日经济”驱动和地方政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文物古迹等公益性文化参观游览场所门票价格,难免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

造成文物古迹等参观游览场所门票价格高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导思想问题。

第一,把文、博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为自收自支单位。文物古迹保护管理机构和博物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一些地方将来其核定为自收自支单位实行“断奶”,要它们去“创收”。在这种情况下,文物机构和博物馆。不得不把门票收入作为生存与事业运作所需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批准提高门票价格也是自然的事情。

第二,把门票作为赢利手段进行经营。有些地方照搬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之一,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办法,对文物古迹和博物馆门票进行经营,实质是把文物古迹作为企业资产进行经营。它不仅改变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造成文物破坏,而且也改变了文、博馆的公益性和公益文化性质。

文物古迹等参观游览场所门票价格总体水平较高,折射出的问题是严重的。其一,把数以万计群众拒之门外。国家兴办的文、博馆事业,所用的资金中有城镇居民和农民交纳的税收,把数以千万计群众拒之门外,一方面使这些单位无法为提高国民素质尽职尽责,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也使群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对这部分国民的受教育权也是一种侵害。同时,文物古迹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财富,供所有国民学习、借鉴、欣赏,每个人都有参观欣赏的权利,平等共享。但门票价格过高,许多人就不能享有本应享有的权利。其二,我国没有建立文物古迹参观游览场所门票调控政策和门票提价听证制度,给一些地方任意提高门票价格开了方便之门。文、博馆等公益性参观游览场所,提供给社会的是“公共品”,它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市场在“公共品”面前不能发挥效率,即经济学上的“市场失灵”。其三,把门票纳入企业经营,改变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性质,将造成文物古迹甚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国有文物古迹,从特性上说,不是商品。靠文物古迹牟利的不正常现象,是到令行禁止的时候了!

上一篇:老百姓的最大苦恼是什么 下一篇:生存还是死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