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让语文课堂“枝头春意闹”

时间:2022-07-19 04:37:05

把握生成,让语文课堂“枝头春意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130-02

“生成性”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是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课堂;是让学生思想火花绽放的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生成点,把握并利用好课堂生成,使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更灵动、活跃呢?

一、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生成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我在听一位老师上五年级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时,讲到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手法,学生对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区分不清,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把一叠试卷放在讲台上,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喊道:“上课!”请问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和我们本组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句子对比一下,认真想想到底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教室里一时陷入沉默。

一生(挠挠头,举手):老师,我发现同样是写人物动作的句子,有的好像是动作描写,有的又是细节描写,怎么区分啊?

这位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同学们答案,微微一笑,让学生试着把这个句子写具体些,并保留句子中的动词。这个问题不难,教室里可热闹了,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来。

生:语文老师大步流星走进教室,把一叠试卷轻轻地放在讲台上,拿起茶杯美美地喝了一口水,中气十足地喊道:“上课!”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描述,你感受到语文老师的心情了吗?

生:开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轻轻地放”和“美美地喝”可以看出老师开心。

师:嗯,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就更鲜明了,有不同修改的吗?反应出老师不同的情绪?

生:语文老师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教室,“啪”地一声把一叠试卷放在讲台上,拿起水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板着脸喊道:“上课!”

师:这个句子中,老师心情怎样?

生:生气。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之所以句子表达的情绪不一样,是因为动词前面的修饰词语不同。教师再顺势引导孩子对比观察黑板上的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把动作写具体、写细致就是细节描写,感受到了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的微妙关系,更在言语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细节描写的妙处所在。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的课堂生成,使这节课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二、在灵光乍现中捕捉生成

一次语文课上,又教到了“溪”字,这个字是学生最容易错的,有好多同学喜欢写的时候把“溪”字右下半部分的“大”写成“小”, 以前每次教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反复强调,甚至用红粉笔标出来,可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今天,我决定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

师:同学们,这个“溪”字为什么下面是大字呢?明明是小溪啊,跟大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老师,我知道,因为小溪里有一块大石头。

生2:因为小溪里有大鱼。

我听了以后,点点头,期待更精彩的回答,这时,我们班一个特别爱看书的小姑娘举手了。

生3:老师,因为小溪最后都要流向大海啊!所以要加上这个大字。

我非常激动,这个回答非常新颖,而且合情合理,我马上高兴地肯定了她的回答,好好地表P了她,同学们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看样子,大家都认可了这个回答。果然,这次的教学后,班上同学写这个“溪”字的正确率高达100%。

三、在错误意外中捕捉生成

我在教《荷花》一课时,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将第二自然段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中的“一个个”读成了“一个”。这种错误较为普遍,也难避免,在教学中,我原想顺势正音、一带而过,但又想:“一个个”正好是理解该句的关键词,何不将错就错,深入认知呢?于是有了以下的一幕:

师:到底该读“一个”,还是“一个个”? 生1:“一个个”,书上写的就是这样的。

师:那能读成“一个”呢?(不能)把这两个词语都带进句子中读读,为什么不能读成“一个”?

生2:如果读成“一个”,我们的脑海中真的只看到一片荷叶孤零零地站着,而“一个个”就不是只有一个了。 师:从这“一个个”,你读懂了什么? 生3:我读懂了荷花池上的荷叶有很多很多。 生:我读懂了荷叶全都连成一片,挤在一起。

语文课堂上,这样错误性生成资源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多音字混淆、词语误读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疑问中探寻,在对比中体会,比较异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有所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挖掘错误的亮点,课堂才会在独立思考、群体争辩、群体共享的基础上走向生成,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改革下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美术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