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19 04:32:50

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优良率和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PFNA组明显小于DHS组,且P

【关键词】PFNA;DHS;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7―01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为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对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而内固定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就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在51~79岁之间,平均年龄65.3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型骨折,其中左侧受伤48例,右侧受伤32例,按照Evans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Ⅱ型43例,Ⅲ型21例,Ⅳ型4例。对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FNA组和DHS组,各40例患者,PFNA组即采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的内固定方式,DHS组即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Evans分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先行患侧肢体牵引,以缓解疼痛,并对有原发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原发病的控制和治疗,所有患者均在伤后的2~7d内进行手术。

1.2.1 PFNA组 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垫高患侧臀部,于股骨大转子上方行一纵切口,于大转子偏外侧处进针,经股骨髓腔钻入导针,用透视机确定导针位于股骨髓腔的中央,然后选择长度合适的PFNA主针在股骨髓腔内插入,插入合适后拔出导针,再次透视股骨颈正、侧位,选择合适的螺旋刀片置入,在骨折间隙处压缩并锁定,安装尾帽,缝合切口。

1.2.2 DHS组 麻醉方式与PFNA组相同,取髋外侧切口,将股骨外侧肌从其后缘适当剥离充分显露股骨近端和大粗隆,在外侧皮质前后位中点打入1枚克氏针,确保克氏针位于股骨头中央后测量打入导针的长度,而后应用扩孔器扩孔,攻丝,置入DHS,依次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拧紧加压尾钉,操作完成后冲洗手术伤口,并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2d以抗感染。术后2d开始功能锻炼,术后3周可进行不负重行走锻炼,术后4周根据X线片检查情况进行负重行走锻炼。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并应用Harris髋关节的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处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优:100~90分,良:89~80分,中:79~70分,差:70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并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PFNA组的优26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37/40),DHS组优22例,良1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36/4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且P>0.05。

2.2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PFNA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DHS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和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w)

PFNA组

DHS组

P 64.5±7.2

89.6±9.6

312.7±61.4

13.7±1.3

>0.05

3 讨论

由于粗隆间骨折的股骨距受损,内侧支柱稳定性减弱,复位后有明显髋内翻倾向,因此临床中多采用切口复位内固定的方式治疗,且治疗的原则是恢复或保持正常颈干角以及前倾角,防止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1】。现阶段临床中内固定方式有很多,包括Gamma钉、动力螺旋钉(DHS)以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PFNA)等。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DHS和PFNA(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比较研究。DHS内固定是以一根粗大宽螺纹的拉力螺钉与套筒钢板及加压螺钉连接,可使两骨折端靠拢,产生静力加压作用【2】,其符合人体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在临床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切口,出血多,手术时间较长,加重患者的痛苦。PFNA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其实针对Gamma钉的某些不足进行的改造【3】,其在设计上加用螺旋刀片,增加了加压和抗旋的作用,同时螺旋刀片和主钉之间的特殊设计增加了抗旋转的能力,保证了旋转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成角和旋转,使得早期活动更安全【4】。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应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PFNA组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的DHS组进行比较,两组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PFNA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DHS组,P

参考文献:

[1] 王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J].骨科杂志,2009,2(12):80-81.

[2] 张经纬,蒋喜,张先龙,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0,25(11):7-11.

[3] 王满宜.骨折手术操作与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13l.

[4] 曹阳,范忠明,邱跃杰,等.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23):105-106.

上一篇:钩虫病致贫血3例报道 下一篇:盐城市亭湖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