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时去除现象 转化为知识本质

时间:2022-07-19 03:38:29

透视时去除现象 转化为知识本质

[摘 要] 在我们学习与研究中考试题时看到了大量的“综合与实践应用”考题,这些考题的题型新颖别致,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中考总复习时,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要将“综合与实践应用”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对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中考复习;综合与实践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时,重点突出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每个学段,每个学期都要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并要求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编写时也要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写入教材中.

在《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中,作为“知识与技能”中的“4.实践与综合应用”,与“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统计与概率”并列出现. 综观课改后的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试题中都有“实践与综合应用”类试题,而且情境新颖、立意高远,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安徽省中考试卷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们普遍反映的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直接应用的常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而对于带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问题,学生不是无从下手,就是思考时欠周到,解答的不足暴露无遗,还有的同学干脆不做,叫做“做也不对,不如不做”. 因此,在中考复习时,可以说,这个板块是总复习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始终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教学的重点,随着复习的推进,根据复习的进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方式与安排

1. 紧跟知识点复习

我们在制定中考复习计划时,在复习内容中就特地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出了明确的时间计划、内容安排. 不论是在“数与代数”的复习中,还是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复习中,我们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经典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试题,帮助学生养成分析习惯,培养其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同时,再与此类问题经常见面时,也可以消除恐惧心理,达到敢做就有方法的效果.

我们一般都是先呈现问题,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在学生思考时巡视,从中了解学生解答相关问题时的概况,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讲解;或先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完成,批改后再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评.

学与教 学生进行尝试后,我们应重点强调要读懂:“将第一位数字乘以2,若积为一位数,将其写在第2位上,若积为两位数,则将其个位数字写在第2位. 对第2位数字再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第3位数字……后面的每一位数字都由前一位数字进行如上操作得到.”它是操作的规则,按此规则尝试操作几次,就有362486,此刻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同时也需要一个信念,那就是:这类问题的解决一定是有规律的. 也就是说,在第2个“6”出现时,此种操作的规律就出现了,接下来就是细心计算了.

学与教 五角星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图形,因此在解答此题时恰恰形成了负面的心理定式. 会解的同学是将图2与图3综合起来,克服已有的五角星的心理定式影响,画出必要的辅助,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轻松搞定.

此题考查圆心角的度数,以此为基础来判断或计算相应角的度数,才能求出“梅花图案中的五角星的五个锐角”. 此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真审题,将文字与图形对照起来,并综合到图3中;此题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梅花图案中的五角星”,那不是一般的五角星,没有看出此门道的学生,必然会丢分. 这是一道很好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类试题. 从此题的解答中,学生会更明白“知者随事而制”.

解答?摇 由数字规律可知,第四个数是13,设第五个数为x,则x-13=8,解得x=21,即第五个数为21,答案为21.

学与教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到,有些宁愿在那“坐而论道”,也不愿亲自动手尝试一下. 其实,对“1,3,7,13”来说,后一个数减去前一个数的差是:“2,4,6” ,再结合“二阶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定义,“6”之后一定是“8”,从而应填“21” . 在得到答案后,我们与同学们交流:

(1)认真理解题意,动手书写尝试.

(2)此类题目也是中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类型――阅读理解型. 通过此题,同学们也可以总结阅读理解类试题的特点,以及今后再遇上的话如何去解答.

本题是数字变化规律类问题,关键是确定二阶等差数列的公差为2. 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耐住性子,按部就班地书写,就可以达到需要的答案. 这也是学生在解答“综合与实践应用”类问题时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且这些必须在平时养成、练就,考试时才不会慌乱.

例5?摇 给定ABC的三个顶点和它内部的七个点,且这十个点中的任意三点均不共线,则以这十个点为顶点能将ABC分割为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

学与教 某些学生通过画图能够画出小三角形的个数,但学生画好后,就不再作深入的抽象思考,在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汇聚在ABC内每一点的诸角之和为360°;会聚在A,B,C的诸角之和为180°,所以,所有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360°×7+180°=2700°. 又由于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故小三角形的个数为2700°÷180°=15(个). 通过此题的解答,学生会从具体逐步向抽象发展,并上升为一般的思维方式.

学与教 观察学生的解答,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此题时,主要还是审题问题,对题目中“若在第n此操作后,剩下的矩形为正方形,则操作终止”看不出隐藏在其中的解题关键点. 而对这个关键点进行挖掘,则成为解题突破口. 对于此题,借助第二次操作的图形,能很容易地求出a的值.

学与教 从学生解答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下得了手,都有答案,差异是答案的全面情况与否. 对于数学学习优秀的同学,他们想得比较全面,而且长期养成的严谨习惯会在解答此题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数学相对薄弱的同学会答案不全,思考不全面,因此,对于这部分同学,对于分类讨论,还需进一步强化、提升.

同时,应提示学生,为了很好地解答此题,除了题目提供的两个图外,实际上最好还要自己画两个图,争取不要因图“害”子,在给出的图形画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清.

另外,还要提示同学,要关注图5和图6存在两个不同,我们既要从图5中得到启示,辅助解答第二问,但也要注意到这两个三角形的差异,其实它们是一副三角板的两块,同时三个顶点的标志也不同,图5中的点P相对来说是一定点;而图6中的P点却是动点.

这些多变的因素给予了同学们广阔的思考空间,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道中档的小综合题,而且也要求“明者因时而变”.

2. 专题讲练,着重培养方法,形成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类试题多以新问题和实际任务为素材,以能力立意、分层设问、逐步深入、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对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要求较高. 除了在知识点复习将一些基本的小问题贯穿进去之外,我们还安排了专题复习时间,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探究一些综合性问题如何解决,帮助学生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

应用提升

(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试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以三角形中有1个好角为基础;在应用提升部分又提出挑战,拓展到三角形中有2个好角,这势必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好角. 思维的跨度即刻加大,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能力;最后进一步拓展到三角形中有3个好角.

本题在此份试卷中是一道压轴题,特别关注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初中数学老师也应本着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高中必备知识、方法、思想等.

用一道阅读理解题花样翻新、层层递进,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对学生的归纳能力、建构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回归教育本真,以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为根本,不被题目牵着鼻子走,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

学与教 对于本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局限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感到解答的难度有点大. 其实,(1)半等角点的实质是角平分线,可进一步引申为轴对称,学生在审题时要能去除半等角的现象,抓住轴对称这个本质核心;(2)基础问题的解决积累方法,即从具体问题着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用此方法就可以逐步解答复杂问题;在本题的(1)中,学生要是抓住了对称性,再结合正方形的对称性,这个半等角点P一定是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3)指导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思考,但不能不动手.

3. 在综合模拟中融入综合训练

除了上述两个过程中,我们坚持突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外,我们在每次的综合模拟中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此类问题,让学习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同时,也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神秘感、畏难情绪.

教学启示

学生由起初面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问题时所显现出“怕烦、畏难”心理和解答时感到无从下手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有效的改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但由于它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对其的考查一般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上,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要注重复习实际效果,应突出以下几点复习策略.

1. 放手让学生探究是提高学生解决“实践与综合应用”问题的重要法宝

在教学中我们认为,留足时间多让学生进行探究,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尝试后,及时点拨、引导,效果会较好. 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后期复习时间紧,没有时间让学生“折腾”,还不如老师讲,这种认识很不适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复习. 您讲的方法也许会不适合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和学习能力,尽管效率有了,但未必有效果.

2. 引导学生转化是解决“实践与综合应用”问题的宝贵策略

学生应提高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和掌握的情况,以及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应用知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联想相关知识点,将问题转化为相关知识的问题,运用该知识点及涉及的方法等去解决,逐步剥皮,去除现象,露出该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的本质.

3. 良好心理的培养是解决“实践与综合应用”问题的重要基础

在整个中考复习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我们老师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基础. 从整体上讲,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讲基础问题,学生够得着,学生配合的积极性尚可,但当讲到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学生的反应明显差异很大,特别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问题,学生明显会暴露出“怕烦、畏难”的情绪,加上此类问题特别麻烦、难缠,所以学生不愿下手或确实无从下手,此时不仅是“高压”和老师“你们要学,中考要考”的叫嚣,更多的应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去帮扶,吸引学生跟着你学,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出现的情绪,要能敏锐发现、及时排解,方能让课堂流畅,让学生学有所得.

上一篇:反比例函数的知识构建与数学价值发掘 下一篇:浅谈APOS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