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材精立意

时间:2022-07-19 02:59:52

【真题回放】

在以往经历的十五六个春秋中,我们可能因虚荣而自傲,因怯懦而放弃,因轻率而冲动,也可能因不善交流而孤独,因相貌不美而自卑,因屡遭失败而沮丧……经历愈丰富,我们的人生也就愈丰富。我们会在战胜挫折和经受考验中成长,会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中成熟。

请以“我不 ” 为题作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8年山东省胶州市中考作文题)

【失误原文】

我不苟同(三类文)

在对待事物时,人们往往受名人思想的束缚,在名人的观点中找寻答案。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苟同于名人的观点,我们应该用异向思维的方式去评判名人的观点,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判断事物。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伯乐太少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即使我有才华,不被人看中又有什么用呢?”这话未免太怨天尤人了吧!爱迪生这匹“千里马”在青少年时期又被哪位“伯乐”相中呢?那些培养人才的教师都认定他是低能儿。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爱迪生默默奋斗,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所以我认为韩愈这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太全面,我们不应该被他的思想所束缚,更何况如今时代变了,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人尽其才的用人体制,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可喜局面。再作如此感叹,实在有些片面。成才的机遇要靠自己去争取,把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不依赖“伯乐”,我们也能成为“千里马”。

人们惯以成败论英雄,马谡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他死守教条,刚愎自用,但他也有许多优点,为何人们直至今日对他总是持批评态度?他自愿守街亭难道是逞匹夫之勇?不,他对形势洞若观火,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尤其可贵的是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壮烈啊!战斗中虽然由于他死守教条以至陷入绝境,可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不提将功赎罪的请求,更没有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的壮烈啊!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为我们留下了敢做敢当、忠君报国的气节。

哥白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由此可见,每一代人的学说都有缺陷,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但我们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有异向思维,不要被前人束缚,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亚里士多德说的好:“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失误探究】

这篇作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了中心论点,立场鲜明。论据既有中外名人事例,又有古今名人名言,论证比较充分。语言也较为简洁,颇具文采。但此文不足有二:一是分析有关“伯乐”的观点联系现实时,语言有夸大其辞之处,且事例与评价马谡有雷同,使论证不够全面;二是阐明论点时有涉及“异向思维”之处,使中心不够突出。

修改此文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一、选例要精当,层次要分明。可去掉“伯乐”一例,代之以更能说明观点的例子,得出“不应苟同他人思维方式”的结论,再通过重评马谡“失街亭”的功过,得出“不应苟同他人观点”的结论,然后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列举3位名人事例,最后再层层深入地阐明论点。二、内容要全面,中心要深刻。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分析论点,从正、反两方面阐述道理,古代现代并举,中国外国并用,使内容更全面,更深刻。三、语言还应更严密准确,更有气势些。

【升格作文】

我不苟同

在对待事物时,人们总是有传统的看法,有惯常的解决方式,人的思维也总是有惰性的,人们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式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去苟同他人观点,对待事物应该换一个方向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得出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小时候就是一个爱独立思考的人。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后来李远哲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常以“如果我知道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来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启发他避免先入为主的束缚,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

由此可见,要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我们总是苟同于他人的观点,那么我们的观点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言过其实,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只是逞匹夫之勇吗?不,他对形势洞若观火,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尤其可贵的是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壮烈!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不提将功赎罪的请求,更没有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的壮烈啊!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为我们留下了敢做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

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哥白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却因为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而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

可见,每一代人的学说都有不足,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但我们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异向思维的火花,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亚里士多德说的好:“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升格启示】

升格后的作文,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升格文所引用的事例使全文具有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升格文的立意就紧扣了时代的脉搏,在提倡反向思维、异向思维、多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的今天,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向名人观点、权威思想挑战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使作文的立意出“新”。

二是升格文很注重材料的选择。就议论文而言,材料的选择必须紧密围绕论点进行,从实际出发,从解决问题的高度出发,力求选择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角度的材料,或古或今,或中或外,或正或反,这样才能做到论证有力,分析透彻。

(荐评教师/吴培光)

上一篇: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下一篇:滴水之恩涌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