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时间:2022-07-19 12:50:00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健康体检人员100例,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查。结果:静脉血中RBC、HCT、HCB、MCV、MCHC、PLT明显高于末梢血,WBC明显低于末梢血,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应选择静脉血模。

关键词 血常规 末梢血 静脉采血

血细胞计数仪已经成为血常规检查的常用仪器,在应用模式上全血模式和外周血稀释模式[1],两种模式的结果又一定的差异,为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收集本院2013年7-12月健康体检的人员100例进行回归线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年7-12月健康体检的人员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21~46岁,平均30.2岁。

方法:所有人员均抽取末梢血和静脉血,浓度80g/L的EDTA-K2溶液5L加入已硅化的塑料试管内烘干,用于采集静脉血0.6~1.0mL。每管采集20U末梢血,用仪器配套稀释液加于小子弹头试管内,将采集到的血样充分混匀后上机检测,均在采血后0.5~2小时内完成测试。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查。主要测定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

结 果

两种采血方式检查结果比较:静脉血中RBC、HCT、HCB、MCV、MCHC、PLT明显高于末梢血,WBC明显低于末梢血,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在临床科室中血常规的查询最为经常,其标本的检验结果会因采集部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从严格意义上讲末梢血的具体成分实际上由毛细血管血、动静脉血、组织间液以及细胞内液组成,除此之外,末梢血流一般情况下都较为缓慢,有些甚至有流通不畅等情况,血小板则非常容易在皮肤穿刺的部位黏附从而形成微血块等,在多数情况下其也可能进入采集的标本当中,所以,末梢血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较为精确的反映体内循环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的变化[2]。另外,末梢血一般血流较小,要想取得足够的标本,必须进行多次的挤压,这样又使得血小板聚集更加严重,这对检测仪器计数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干扰,使得结果并不是很精确,血小板计数偏低[3],仪器进行细胞计数和自细胞分类计数困难。静脉血由于血流相对稳定,缓慢和充足,能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正确地反映患者实际情况,而且重复性好。

通过对测定的每例患者静脉血以及末梢血血常规的各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除了MCH二者之间差异并不明显以外,其余7项指标检测结果二者之间的差异都较为显著,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提示我们不同的标本采集部位对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的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也间接说明了静脉取血的优越性[4]。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疗中必要的手段之一,现如今全自动血常规自动分析仪已经几乎完全替代了人工检查,其要求采集静脉血代替末梢血,在肿瘤、白血病等疾病的化疗中需要反复肘静脉抽血查血常规,为了减少患者的穿刺痛苦。目前有些单位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存在输液治疗前用一次性输液针从手背浅静脉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然后再进行输液治疗。血常规检测对于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手背静脉系浅静脉,血细胞易滞留,血流量比肘正中静脉小得多,此外由于一次性输液针管路较长,血浆部位吸附于管壁致使样本浓缩,故白细胞检测值较高[5]。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静脉血中RBC、HCT、HCB、MCV、MCHC、PLT明显高于末梢血,WBC明显低于末梢血,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血常规检查应选择静脉血模。

参考文献

1 苏屿.血常规检测选用静脉血最佳[J].海南医学,2012,14(3):15-16.

2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2012,19(11):79-80.

3 徐惠泉,张秀峰.婴幼儿采集动脉血做血常规检查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4,20(8):667.

4 常永超,刘好,刘志平,等.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00,18(2):111-113.

5 李纯华,祝建东,尹淑君.1200例健康成人指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多参数检测对比[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12,20(1):46-47.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评... 下一篇: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