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传统,直面现实,着眼未来

时间:2022-07-19 11:14:41

守望传统,直面现实,着眼未来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是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后一次接受的“人文”教育,折射出社会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意义重大。目前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综观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向,可以较好地把握其中折射出来的对语文教学及作文教学的“导向”,从而促进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提升。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通过以上评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全国18份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守望传统,直面现实,着眼未来”这条主线。在高考命题多样化的背景下,还能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这样一个相对一致的命题趋势,反映出高考作文命题者在向语文学科本位回归、向写作基本规律回归。这种回归的“导向”,值得语文教师深思,并对自己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实践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作者通联: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白描:收束而内敛的情感表达 下一篇: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