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MANNERS不方圆

时间:2022-07-19 09:48:21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流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往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从礼仪的角度看,着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穿衣。它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身材特点,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目的,力所能及地对所穿的服装进行精心的选择、搭配和组合。在各种正式场合,注重个人着装的人能体现仪表美,增加交际魅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愿意与其深入交往,同时,注意着装也是每个事业成功者的基本素养。“云想衣裳花想容”,相对于偏于稳重单调的男士着装,女士们的着装则亮丽丰富得多。得体的穿着,不仅可以显得更加美丽,还可以体现出一个现代文明人良好的修养和品位。

Basic Rules(基本原则)

|整洁|

多么新款的时装若不够整洁,将大大影响穿着者的仪容,无论是上班抑或普通上街的便服,均以整齐清洁为原则。

|配合身份|

既符合经济原则,又不会给人突兀感。在办公室,太寒酸或太高贵的服装都不宜穿,尤其是千万别穿比上司名贵的服装。与不同身份的人接触,也有不同的穿着技巧,既要配合自己的身份,也要配合对方的身份,这样会有助于彼此的沟通。与性格开朗的人接触,宜穿颜色较鲜明的衣服;对方若是较保守严肃的,应穿颜色较低调、款式较保守的服装;与公司职位较高的人会晤,宜穿较老成的服装,表示成熟个性。

|配合环境|

着装技巧是懂得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日常工作,衣服颜色以清淡为主,款式简单而整齐,给人亲切感。在喜庆场合,切忌用黑色为主色,

白色亦不宜。在丧礼上,白和黑均宜,但须全套服装均一致的黑和白,可以点缀其他颜色的配饰,只要忌用红色即可。

|配合体型|

衣不合身会给人留下可笑的印象,每个人均要明了自己体型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强撑。许多偏胖的女性喜穿窄身衣服,以为可以显得稍瘦及突出一点身材;事实刚好相反,窄身衣服只会令肥胖的人看起来更胖。

|配合年龄|

穿衣切忌忽略年龄的配合。经常看见一些外表看已三十岁的女性,还穿着有蝴蝶结的服装,或者印满俏皮英文字母的T恤等,给人老天真的感觉。相反,一些只有二十出头的女孩,却经常穿黑色为主调的服装,以为带有神秘感,却把青春都掩藏了。

着装的TOP原则

TOP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

|时间原则|

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以包打天下,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专业性;晚上出席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候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

|场合原则|

衣着要与场合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惯例着正装;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而在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有欠轻松;同样的,如果以便装出席正式宴会,不但是对宴会主人的不尊重,也会令自己颇觉尴尬。

|地点原则|

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业套装会显得专业;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

女装讲究

|整洁平整|

服装并非一定要高档华贵,但须保持清洁,并熨烫平整,穿起来就能大方得体,显得精神焕发。整洁并不完全为了自己,更是尊重他人的需要,这是良好仪态的第一要务。

|色彩技巧|

不同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如深色或冷色调的服装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收缩感,显得庄重严肃;而浅色或暖色调的服装会有扩张感,使人显得轻松活泼。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

|配套齐全|

除了主体衣服之外,鞋袜手套等的搭配也要多加考究。如袜子以透明近似肤色或与服装颜色协调为好,带有大花纹的袜子不能登大雅之堂。正式、庄重的场合不宜穿凉鞋或靴子,黑色皮鞋是适用最广的,可以和任何服装相配。

|饰物点缀|

巧妙地佩戴饰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女士们增添色彩。但是佩戴的饰品不宜过多,否则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佩戴饰品时,应尽量选择同一色系。佩戴首饰最关键的就是要与你的整体服饰搭配统一起来。

职业女装类型

|类型|

西服套裙、夹克衫或不成型的上衣,以及连衣裙或两件套裙。

在这三种类型中,每一种都要考虑其颜色和面料。而西服套裙是女性的标准职业着装,可塑造出强有力的形象。

单排扣上衣可以不系扣,双排扣的则应一直系着(包括内侧的纽扣)。穿单色的套裙能使身材显得瘦高一些。套裙分两种:配套的,其上衣和裙子同色同料;不配套的,其上衣与裙子存在差异。

|颜色的选择|

职业套裙的最佳颜色是黑色、藏青色、灰褐色、灰色和暗红色。精致的方格、印花和条纹也可以接受。买红色、黄色或淡紫色的两件套裙要小心,因为它们的颜色过于抢眼。而且容易撞衫,主要根据自己的肤色来选择衣服。

着装详解

|衬衫|

衬衫的颜色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与套装相匹配就可以了。白色、黄白色和米色与大多数套装都能搭配。丝绸是最好的衬衫面料,但是干洗起来可能会贵一些。另一种选择就是纯棉,但要保证浆过并熨烫平整。

|内衣|

确保内衣要合身,身体线条曲线流畅,既穿得合适,又要注意内衣颜色不要外泄。

|围巾|

选择围巾时要注意颜色中应包含有套裙颜色。围巾选择丝绸质地的为好,其他质地的围巾打结或系起来没有那么好看。

|袜子|

女士穿裙子应当配长筒丝袜或连,颜色以肉色、黑色最为常用,肉色长筒丝袜配长裙、旗袍最为得体。女士袜子一定要大小相宜,太大时就会往下掉,或者显得一高一低。尤其要注意,女士不能在公众场合整理自己的长筒袜,而且袜口不能露在裙摆外边。不要穿带图案的袜子,因为它们会惹人注意你的腿部。应随身携带一双备用的透明丝袜,以防袜子拉丝或跳丝。

|鞋|

传统的皮鞋是最畅销的职业用鞋。它们穿着舒适,美观大方。建议鞋跟高度为三至四厘米为主。正式的场合不要穿凉鞋、后跟用带系住的女鞋或露脚趾的鞋。鞋的颜色应与衣服下摆一致或再深一些。衣服从下摆开始到鞋的颜色一致,可以使大多数人显得高一些。如果鞋是另一种颜色,人们的目光就会被吸引到脚上。推荐中性颜色的鞋,如黑色、藏青色、暗红色、灰色或灰褐色。不要穿红色、粉红色、玫瑰红色和黄色的鞋。即使在夏天,穿白鞋也带有社交而非商务的意义。 手提包和手提箱:手提包和手提箱最好是用皮革制成的。

女装注意事项

女性的职业服装比男人更具个性,但是有些规则是所有女性都必须遵守的,每个女性都要树立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和品位的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场合,女士着装一定忌短、忌露、忌透。

|帽子与手套|

正式场合中,无论室内外,女士均可戴帽,但帽檐不能过宽,以免因遮挡别人的视线而显得失礼。与人握手寒暄时,女士可不必一定脱下手套。

|上衣和裙子|

应穿着典雅大方的套装(以上衣、下裙为宜 )参加各种正式场合的活动(如会议、庆典)。传统古典的礼服或民族服装(比如中国旗袍、印度面纱、日本和服等)较适合在各类文艺娱乐场所穿着。穿着袒胸露背、露脐露肩等过于性感的服饰最好不要或少在社交场合露面,工作场所、办公室里更应避免。薄纱型衣、裙、裤,因其透光性较强,穿着时应尤为慎重,需有内衬,不然会显得十分不雅。对外国朋友来说,“透”比“露”更难让人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透”不仅有碍观瞻,而且说明穿戴者有不自爱之嫌。裙子长短应适度,不能过短,中老年及职业女性尤为注意,所穿裙子至少应长及膝盖。

|鞋子与袜子|

女士在社交场合,除凉鞋、拖鞋外,穿其它任何一种鞋子均可以随意,无统一规定,只是要注意鞋子和裙子在色彩、款式上的协调。如穿套裙时不能穿布鞋,否则就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穿裙子时,应配穿长筒或连裤丝袜,颜色以肉色、黑色为宜,且袜口不得短于裙摆边。袜子是女性腿部的时装,要注意不能穿着挑丝、有洞或补过的袜子外出。另外袜子的大小松紧要合适,不要走不了几步就往下掉,或显得一高一低。

在欧洲,所有跟吃饭有关的事,都被备受重视,因为它同时提供了两种最受赞赏的美学享受--美食与交谈。除了口感精致之外,用餐时酒、菜的搭配,优雅的用餐礼仪,调整和放松心态、享受这环境和美食、正确使用餐具、酒具都是进入美食的先修课。

进餐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

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不够,可以再取。如由招待员分菜,需增添时,待招待员送上时再取。如果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当招待员上菜或主人夹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口味的菜,勿显露出难堪的表情。

吃东西要文雅。闭嘴咀嚼,喝汤不要啜,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如汤、菜太热,可稍待凉后再吃,切勿用嘴吹。嘴内的鱼刺、骨头不要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用手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

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桌上。

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

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

交谈

无论是作主人、陪客或宾客,都应与同桌的人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或只同一两人说话。邻座如不相识,可先自我介绍。

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不然可能会引起邻座的不满。

交谈时切勿将刀叉对着对方,否则是对对方的不尊敬,造成对你的厌恶。

搭配

饮酒时应该搭配食用什么食物这个问题,时常困绕着人们,几百年来,饮酒时选择适当的食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的社会中新食品和新型酒类的不断涌现,这些规矩显得陈旧,越来越不适用了。

饮酒如何搭配食物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生活因个人喜好不同,饮酒和食物搭配毫无疑问的也应该随个人品味随意搭配。你可以按自己口味点叫酒和食物,即使是规则中不允许的,或者与你同桌用餐的朋友坚决反对的话,也不用害羞或不好意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不宜搭配的事物组成在一起,还是显得那样和谐。然而,晚饭时应该用什么酒,你还是拿不定主意时,该怎么办?是不是求助于那些规则搭配呢?多年来,我积累了些经验,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难题。这些所谓的“原则”不是告诉你喝酒时吃些什么,只是说明食物与酒类之间如何影响,相互作用的。饮酒时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据口味而定。食物和酒类可以分为四种口味,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围,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听说过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极大地破坏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类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会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这当然是一种绝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选择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类与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时,同样可以依个人口味选择甜点。一般说来,甜食会使甜酒口味减淡。如果你选用加利福尼亚查顿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鱼一起食用,酒会显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鱼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会减色不少。所以吃甜点时,糖份过高的甜点会将酒味覆盖,失去了原味,应该选择略甜一点的酒类。这样酒才能保持原来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没有盐味酒,但有许多酒类能降低含咸食品的盐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用海产品如鱼类时,都会配用柠檬汁或酒类,主要原因是酸能减低鱼类的咸度,食用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

刀与叉

刀、叉等银器类皆称为Cut-lery。刀、叉又分为肉类用、鱼类用、前菜用、甜点用,而汤匙除了前菜用、汤用、咖啡用、茶用之外,还有调味料用汤匙。调味料用汤匙即是添加调味料时所使用的汤匙,多用于甜点或是鱼类料理。如今所使用的餐具依料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式西式料理的套餐中,常依不同料理的特点而配合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刀叉,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摆出来的。

说到全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画面,而现在大都是以点用2-3道单品料理的方式为主流。所以,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正式用餐摆设,可能只能在喜宴上才能看得到了。最近,使用一组的刀与叉的情况渐少,仅吃2-3道前菜的人越来越多,而刀叉也并不随之变换,大都是以一组刀叉吃接着送上的前菜。而那种在刀叉上摆着的刀与叉(或汤匙),并放置于餐盘右侧的餐厅也日渐增加。肉类料理所使用的刀的形状,不论是哪一家餐厅大致上都一样,不过鱼类料理所使用的刀,往往依各餐厅而有所不同。尤其是最近,与肉类料理用刀的宽度相同的鱼类料理用刀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比这宽度更宽的也很常见,也有一些刀幅更宽并在刀刃部分加上豪华装饰的鱼类料理用刀。

此外,还有餐厅以调味料汤匙代替鱼类料理用刀。刀叉就像是中国的筷架一样。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将刀、叉、汤匙三只为一组;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的放置其上,使刀的刀刃部与叉子的前部不会碰触到桌巾。

祝酒

作为主宾参加外国举行的宴请,应了解对方祝酒习惯,即为何人祝酒,何时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备。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也不要借此机会抽烟。奏国歌时应肃立。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

宴会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跃气氛,但切忌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态,因此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内。

喝茶

(或咖啡) 喝茶、喝咖啡,如愿加牛奶、白糖,可自取加入杯中,用小茶匙搅拌后,茶匙仍放回小碟内,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单独器皿盛放。喝时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喝咖啡时会往咖啡中加液体咖啡伴侣,如果不愿意浪费可将少许咖啡倒入盛装咖啡伴侣的杯盘中搅拌,并再次倒入咖啡杯中搅拌即可,切忌误将剩下的咖啡伴侣直接喝下。

喝汤

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调味品

食用马萝卜酱、薄荷胶、葡萄干胶、芥末、苹果酱、酸果萝酱时,要先用汤匙将其舀入盘子里。然后用叉子叉肉抹油食用。液体酱汁如薄荷、樱桃或杏鸭酱,要直接浇到肉上面。浇的最好要少些,这样不会影响肉的整体的味道。吃蛋卷和饼干用的果胶、果酱和蜜饯要用汤匙舀到黄油盘子的一边,然后用刀平抹在面包或蛋卷小块上。如果没有汤匙,用刀取果胶前,先在盘子边上擦一擦。吃咖喱菜时,可把花生,椰子,酸辣酱等调料放到盘子里混合后配咖喱食用。

盐和胡椒粉先品尝食物,后加盐和胡椒粉。先放盐或胡椒粉是对厨师不礼貌的表现。如果桌上有盐罐,使用里面的盐匙,如果没有,就用干净的刀尖取用。蘸过盐的食物要放在自己的黄油盘里或餐盘里的一边。如果为你提供一个专人盐罐,你可以用手捏取。

色拉接照传统,色拉要用叉子来吃,但是如果色拉的块太大,就应切开以免从叉子上掉下来。以前吃色拉和水果用的钢刀又锈又黑。现在不锈钢刀的使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吃冰山莴苣一般要使用刀和叉。当色时作为主食吃的时候,不要把它放在餐盘里。要放在自己的黄油盘里,靠在主盘旁。通常用一块面包或蛋卷把叉子上的色拉推在盘子里。

黄油往面包,蛋卷,饼干或土司上抹黄油要用刀,而且小块面包只能抹少量的黄油。不要往蔬菜上抹黄油。

吃蔬菜

芦笋 如果要吃的芦笋菜中有汤汁,先切成小块,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芦笋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头切下,然后分开来食物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着茎柄,蘸汁吃。对于小的芦笋完全可以用手拿着蘸汁食用。

西红柿 除做色拉吃以外,西红柿都可以用手拿着吃。挑个小点的,正好放入嘴中,不要张嘴咀嚼,因为这样汁液会溅出来,要把嘴唇闭紧。如果盘中只有一个大的西红柿,用牙轻轻将皮剥掉,先咬下一半,慢慢吃完再吃另一半。

玉米棒 鲜玉米棒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吃的,可以先把它掰成两半,以便好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一次不要沫撒太多的黄油或调料。横着吃还是转圈吃,自己选取,两种方法都行。先集中数排或一部分抹黄油,撒盐。吃完后再换地方,这样你的手和面部就不会过多粘染调料。

土豆 土豆片和土豆条是用手拿着吃的。除外土豆条里有汁,那样的话要使用叉子。小土豆条也可拿着吃。但用叉会更好。如果土豆条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开,不要挂在叉上咬着吃。把番茄酱放在盘子边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着小块蘸汁吃。烤土豆在食用时往往已被切开。如果没有用刀从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将土豆掰开一点,加入奶油或酸奶、奶油和小青葱、盐和胡椒粉,每次加一点。你可以带皮食用。

用手吃

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用手拿着吃,就跟着主人做。记住:食物用浅盘上来时,吃前先放入自己的盘子。下面是一些可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带芯的玉米、肋骨、带壳的蛤蚌和牡蛎、龙虾、三明治、干蛋糕、小甜饼、某些水果、脆熏肉、蛙腿、鸡翅和排骨(非正式场合)、土豆条或炸薯片、小萝卜、橄榄和芹菜等。

三明治要记住,小的三明治和烤面包是用手拿着吃的,大点的吃前先切开。配卤汁吃的热三明治需要用刀和叉。通过拿面包的方式,可以测试出一个人是否是个有修养的人。不过只要你记住在吃面包或蛋卷时,往上抹黄油之前,先把其切成两半或小块的话,你就可以轻松得通过测试。小饼干用不着弄碎。使用你盘中的黄油刀,抹油应在盘子里或盘子上部进行。把黄油刀稍靠右边放。刀柄放在盘边外面以保持清洁。热土司和小面包要马上抹油。不必把面包条掰碎,可在其一面抹黄油。把丹麦糕点(甜蛋卷)切成两半或四半。随抹随吃。

熏肉吃法很简单,吃带肥肉的熏肉要使用刀和叉,如果熏肉很脆,则先用叉子将肉叉碎,再用手拿着吃。

甜点吃法

冰淇淋 吃冰淇淋一般使用小勺。当和蛋糕或馅饼一起吃或作为主餐的一部分时,要使用一把甜点叉和一把甜点勺。

馅饼 吃水果馅饼通常要使用叉子。但如果主人为你提供一把叉子和一把甜点勺的话,那么就用叉子固定馅饼,用勺挖着吃。吃馅饼是要用叉子的,除非馅饼是带冰淇淋的,这种情况下,叉、勺都要使用。如果吃的是奶油馅饼,最好用叉而不要用手。以防止馅料从另一头漏出。

煮梨 使用勺和叉。用叉竖直把梨固定,用勺把梨挖成方便食用的小块。叉子还可用来旋转煮梨,以使挖食梨肉。如果只有一把勺子,就用手旋转盘子,把梨核留在盘里,用勺把糖汁舀出。

果汁冰糕 如果作为肉食的配餐食用可以用叉,如果是作为甜点食用,使用勺子。

炖制水果 吃炖制水果要使用勺子,不过你可以用叉子来稳住大块水果。把樱桃、梅干、李脯的核体面地吐到勺里,放在盘边。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近日成为热门话题。

公共场所禁忌是个复杂的问题,如何在尊重个人自由和确保公共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度,是当代社会管理的一门精妙学问。我们来看看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

公共空间禁忌“管得宽”

在国外,公共空间禁忌“管得宽”,对违反公共空间禁忌者,会采取罚款、甚至比罚款更严厉的措施。

在荷兰,在安静的公共汽车、列车和地铁车厢里大声打电话会被重罚。倘若在公共汽车上使用手机,被司机认定干扰了自己的注意力,就可能被课以80至120欧元罚款。

在美国,不顾交通规则乱穿马路是公共空间禁忌,在乱穿马路问题比较突出的纽约市,乱穿马路者的最高罚款额已被先后提高到50美元、100美元。

在英国,地方议会有权签发最高额达110英镑的定额罚款,因此许多公共空间禁忌违反者都会收到来自市镇当局的罚款通知单,如在公共场合超时停车、乱丢杂物、在户外公共场合乱堆东西等,都可能被罚款110英镑以下。

在号称“罚款之国”的新加坡,公共空间禁忌的处罚力度更大、“管得更宽”:公共车辆车厢里吃东西罚款500新加坡元,在公共场合涂鸦罚鞭刑6下,公共场合吸烟罚1000新加坡元或监禁6个月,乱扔垃圾小件罚200新加坡元,大件罚强制劳动12小时,随地吐痰第一次罚1000新加坡元,第二次罚2000新加坡元,第三次最少罚5000新加坡元,公共场合跳舞罚5000新加坡元……

以至于新加坡旅游纪念品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T恤,印着一语双关的一句话――Singapore is a fine city,“fine”既有“美好”,也有“罚款”的含义。

在德国,司乘人员倘若骂脏话或作侮辱性手势,被乘客投诉,则可能被课以重罚。素来严谨的德国人,甚至将说怎样的脏话会被罚多少钱也“明码实价”――骂人“傻母牛”,罚300欧元;“老母猪”,罚2500欧元;“你这个蠢猪”,罚500欧元;“你这个木头脑袋!”罚750欧元。

公共场合禁烟禁酒是共识,许多国家在公共场合禁烟禁酒。

在德国,所有公共车辆、联邦政府部门等公共场合都禁止吸烟,自2008年7月1日起,在16个州的酒吧、餐厅吸烟也被严禁,违者可能被。

在加拿大,公共场合严禁吸烟,而吸烟处罚的权力则归三级政府中最低的市镇一级,一些市镇已制订了针对公共场合吸烟的罚款条例,如首都渥太华,公共场合吸烟的罚款额为305加元。在加拿大大多数省份,公共场合饮酒也是不允许的,如在温哥华,任何在公共场合饮酒者都可能被罚款230加元,如果饮酒者年龄不满19岁,则将处罚其法定监护人。

在法国,公共场合吸烟者也会被“天罗地网”所笼罩:全法国有17万以上“香烟警察”在公共场合巡逻,这些“香烟警察”包括警察、宪兵和军队巡逻兵等,违反禁令在公共场合吸烟者,最高可被罚款68欧元。

在挪威,任何有食物出售的公共场合均不允许吸烟,倘若被发现有人在上述场合吸烟,场所的经营方将被课以重罚,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在巴西,公共场合吸烟一旦被发现,最高罚款额度可达3000克鲁塞罗。

在禁烟方面,英国也有很多禁忌规范:公共场合吸烟可罚款50英镑,随地扔烟头罚80英镑,禁烟场所未张贴“禁止吸烟”标志,负责人罚200-1000英镑,明知所负责场所内有人吸烟而不加以制止,负责人罚2500英镑,商家将香烟出售给未成年人,罚2500英镑。

公共空间禁忌主要靠教育,杜绝“不教而诛”。

在国外,尽管公共空间禁忌条目明细清晰,但更多公共空间禁忌的维护,仍然依靠“说服教育”。即便在对公共空间禁忌触犯者采取“严刑峻法”的地方,“不教而诛”也是决不允许的。

在新加坡,各种违反公共空间禁忌行为的处罚方式、标准,都在相关场合有醒目标志,即便外来游客也一目了然。

在实行公共场所禁烟、禁酒的国家、城市,都会首先要求相关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负责人负起标识、规劝之责,如果未尽其责,则会首先处罚经营者和负责人。

不乱穿马路是发达国家常见的公共空间禁忌。在这些国家里,广播、电视常常播出相关公益广告,公路上也有醒目的提示牌,对乱穿马路的后果提出警告,且在人行横道线和路口设立行人过街按钮、灯号,方便按章过路。

至于地铁上吃东西、不按章排队,涉及钱财账目的队列,排在后面的人不按“规矩”退到一米线外等公共空间禁忌,甚至连“醒目提示”都不多见――因为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无需提醒就该遵守的常识”。

如许多国家、城市公共空间设置摄像头、传感器,对违规吸烟、乱丢烟头实行全方位监控,而相对不重要的则交由空间所有者自理,像“一米线”的禁忌规则,就是商业设施自己的事,而公交、地铁秩序的维护,也由公交部门自行解决。

违反公共空间禁忌者“寸步难行”

道德和自觉并非从天而降,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养成,需要各方面的引导。

首先,要通过各种公共规则,让遵守公共空间禁忌规则者感到处处方便,事事顺利,而不遵守“规矩”者则处处别扭、寸步难行。

如公共场合禁烟的许多城市,在禁烟范围内不给“瘾君子”丝毫便利,迫使他们只能在门外露天、指定的一小块既不舒适、又无隐私的场地“过瘾”。

又如按序排队,“窗口”服务人员对“加塞”者会“另眼相看”,让他们成为最后一个获得服务的人,“越加塞越慢”,久而久之也便无人越轨了。

其次,要设法让违反公共空间禁忌规则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如许多发达国家城市都规定“行人路面优先权”,不管行人是否违反交规,公共车辆都需让行。但这些城市也同时规定,如果违规的是行人,一旦因不可抗力果真出事,行人自己要承担全部责任,如此一来便很少有行人敢冒险尝试那份“优先权”。

再如针对公交逃票者,不少国家通过个人信用系统“扣分”的方式进行约束。在信用社会,一旦个人信用分数被压低,会处处碰壁。

再次,让“公众的手和眼睛”发挥威力。

当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提醒您“不要乱穿马路”,而周围人群用异样眼光注视您时,您会感到一种无声的压力,促使您不得不循规蹈矩,以免成为公众眼中的“另类”、“怪物”。

在许多欧美国家,公共场合都会有许多“管闲事的人”。在加拿大,如果某人在海滩等公共场合饮酒、抽烟,会有陌生人主动提醒您“不能做”,如果您执意不听,甚至会有人偷偷报警。

公安部2013年新交通法规将于1月1日起执行,按照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GA36-2007)的规定,可使用牌照架辅助安装号牌,牌照架内侧边缘距离机动车登记编号字符边缘应大于5mm。此处牌照架应是固定式牌照框,保护号牌且不影响号牌字符识别,不包括外置锁式,内藏锁式,电子自动遮挡式和更换式等便于更换拆卸的活动牌照架,不允许使用可拆卸活动号牌和可翻转号牌。同时,机动车号牌架外框不得带有标志 字母 装饰图案,更不得遮挡号牌字符,否则视为涉牌涉证违法行为。

施行原因

2012年国庆双节期间 报案以车险案为主,数量达30015起,占到保险报案总数的97%。从造成的经济损失看,全部保险报案估损金额为1.09亿元,其中车险损失估损金额为1.04亿元。

车牌限制

按照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既可以直接安装到车身上,也可以通过规范的车牌架安装号牌,前提是这种车牌架不可以随意拆卸,并每面至少要用两个统一的压有发牌机关代号的号牌专用固封装置固定将螺丝帽封死,以防止随时可以拆卸。号牌架不得使用外置式、内藏锁式、电子自动遮挡和更换式等便于更换拆卸的活动照架。同时,机动车号牌架外框不得带有标志、字母、装饰图案,不得遮挡号牌字符。号牌架内侧边缘距离机动车登记编号字符边缘大于5毫米,请参考。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将罚款200元,扣6分。

车牌遮挡污损处罚

1、故意遮挡车牌:如果婚车在号牌处贴上"百年好合"等字样,或安装个性化装饰遮挡了号牌的字母数字等,就算故意遮挡号牌行为。

2、故意污损号牌:下雪后,全车的积雪都可以清扫的干干净净,只有牌照处被积雪覆盖无法辨认或辨认不全,这就属于典型的故意污损号牌行为。

这两种故意遮挡污损牌照的情况,车主将面临罚款200元、记12分的处罚。

4大变化

一、2013年考驾照新规定[11]新增两大考试项目

科目三考试,首次增加“安全文明驾驶常识”,题目以案例、图片、动画等形式为主,题型为判断题、单选和多选。

对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的考试增加模拟高速公路、连续急弯山路、隧道、紧急情况处置和窄路掉头考试项目。

二、准考证明延至三年

科目一考试合格后,车管所将为学员核发驾驶技能准考证明,学员凭此证明参加科目二、科目三训练和考试。为使学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驾驶培训和考试,新规中,驾考准考证明有效期从原来的2年,延长至3年。

三、考试预约最多十次

新规规定,三个科目应按顺序分别预约考试,每科目预约后可考试一次、补考一次。不参加补考或补考仍不合格的,应当重新预约。

四、记6分实习期延一年

新规规定,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上高速公路时,须由持相应或更高车型驾驶证3年以上的驾驶人陪同。

辟谣

公安部2012年12月修订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简称123号令),调整了多项交通违章的扣分分值。对新交规,互联网上有8个说法流传广泛。经求证,这8个传言都存在误读:

传言一 行驶中接打手机,记3分,罚100元

权威解读:驾驶机动车时应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及时发现和处置路面出现的状况。而接打电话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影响发现和判断、处置能力。

对此,123号令规定,驾驶机动车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的,记2分。

传言二 行驶中抽烟,记1分,罚100元

权威解读:这一传言是严重误读,123号令根本没有相关规定。只是一些地方有作出关于行驶途中不能吃食物等方面的规定。

传言三 有意遮挡号牌,记12分,顶额处罚

权威解读:公安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123号令规定,对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或者故意遮挡、污损或者不按照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由原来的一次记6分提高至一次记12分。

传言四 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

权威解读: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对驾驶人违反交通信号的行为,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同时予以记分。

为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有效警示驾驶人,公安部123号令规定,对违反交通信号的驾驶人的记分分值,由一次记3分调整为记6分。

传言五 酒驾,5年内不得再考取驾照

权威解读:酒驾分饮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饮酒后驾驶为车辆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醉酒驾驶为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ml。

123号令作出了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记12分的规定。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醉酒后驾驶营运或非营运机动车,吊销驾驶证。

同时规定,因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依法被吊销驾驶证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领;因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依法被吊销驾驶证的,10年内不得重新申领。

需要提醒的是,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申请驾驶证。

传言六 不系安全带,记3分,罚100元

权威解读:当汽车高速行驶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制动时,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以将驾驶人和乘客束缚在座椅上,避免或减轻碰撞伤害。

为督促驾驶人使用安全带,规定对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驾驶人未按规定系安全带的,一次记2分。

传言七 副驾不系安全带,记1分,罚50元

权威解读:123号令根本没有相关规定。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行驶时,乘坐人员也应当使用安全带。

传言八 超速驾驶,记6分

权威解读:公安部123号令对超速驾驶制定了严格的记分规定。

一是超速驾驶一次记12分的情形有: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或者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的。

二是一次记6分的情形有: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20%的;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未达到50%的。

三是一次记3分的情形有: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20%的。

相关影响

2013年起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开始施行,新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正式实施。在简化训练项目的同时,新驾考对交规理论、实际操作、文明驾驶习惯都提出了新要求。新驾考首先迎来的不是驾校改进教学方式,而是培训费“涨”声齐鸣,有些涨幅堪称“离谱”。

驾校“涨”声起,最高破七千

实际上,各地驾校“憋着涨价”已不是新闻,几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借机提价。如2010年,北京将学考驾照增加7学时,提高考试难度,多家驾校学费纷纷上涨。2011年,上海的一些驾校就瞄准大量外省市人员来沪学车的“商机”,擅自对非沪籍学员涨价。

此次驾校涨价,不仅贵,而且“一名难求”。上海的高华去年十月就在驾校报名,但一直因没有名额要求等通知,“至今通知还没来,价格倒是涨了几千块。”

也有业内人士坦言,驾校培训价格虽然实行市场调节,但驾校的垄断和支配地位也很明显,而且成本并不透明,难免有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之嫌。

据统计,道路交通伤害已是国内居民伤害死亡的首因,而爆发式增长的私家车和持证一族,无形中更增添了交通安全的压力,全国汽车驾驶人已近2亿,其中不少还只能称为“本本族”,对道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突然进入‘汽车社会’的国家而言,很多相关配套并不完善。”汽车业内专家钟师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先的“应考式培训”。

他分析,新驾考旨在让更多学员成为合格驾驶员。一些新的调整譬如取消了桩考、移库、单边桥等现实中不实用的项目,调整为倒车入库、坡道定点停车等五项必考,实际上是增加了“实战能力”。

分清市场化运作与公共性职能的界限,是驾驶培训的未来出路,不能仅顾着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

20年前,柏杨先生一篇《丑陋的中国人》引起轰动,让海内外的华人看到了自身的陋习。中国人在走向世界,所到之处,可以说给这些国家带来的不单单是外汇收入,还有各种无形的影响,面对中国人在海外旅游的言行举止,再来对照柏杨先生20年前所写的文章,细细品味,或许真能叫人从中悟出些道理来。

如今中国人到海外旅游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甭说是公务活动,就像小俩口度蜜月,儿女孝敬老人,父母奖励子女,都可以通过到国外“潇洒走一回”来满足愿望。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中国人随旅行社到海外旅游,彼此互不相识,又是到一个陌生国家,那里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道德规范与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完全不同,这就难免叫人有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在这种的情形下,人们特别容易放松自己,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中国“霹雳”震乾坤

带团到海外旅游,一般还真用不着打导游旗,肯定不会丢了团。为什么,因为甭管是通关过卡,还是参观景点,只要哪堆儿人动静大,嗓门高,一准儿是中国旅游团。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曾经讲过一个笑话:在美国机场候机厅里,两个广东人在聊天。周围的美国人以为他们在打架,急忙打911报警。警察赶来 问他们在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们正在耳语。或许,柏杨先生的笑话夸张了些,可中国人的大嗓门,确实“一目了然”。

每次随团等待入境检查或是通过海关时,我总能见到国内的游客不是拿着手机大声地向家中报告旅途平安,就是几个人兴高采烈大声地聊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很少有人静静地坐在休息厅或默默地排队等候。在公共场合,老外们相互交谈,一般都是轻声细语,尽量不打搅别人,即使打手机,也很少见到他们有大嗓门的。或许惟一能够跟中国游客一比嗓门高低的就是韩国游客。一次,在新加坡入境,恰巧碰上一群韩国观光者,其大声喧哗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新加坡移民局的官员对他们一个劲儿地劝阻:Quiet!Quiet!(安静!安静!)但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韩国人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中国人的嗓门大,不分场合。在国内的饭馆、餐厅吃饭,讲究的恐怕就是热闹。推杯换盏的撞击声、你敬我让的劝酒声、评头论足的品尝声、红头涨脸的争执声、大厅里人声鼎沸的吵闹与厨房操作间刀板锅勺的敲击,组成了一首绝妙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就算是招呼服务员,也有着咱中国人自己的特色,气运丹田,嗓门透亮:“翠花,上酸菜!”那边小姐也不含糊,底气十足,余音袅袅:哎,来了!这种风俗习惯在自己家中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可这一套到了国外就显得 格格不入。

一次,在澳大利亚西餐厅就餐,团里有几名游客是第一次吃西餐。正襟危坐在餐桌前,他们感觉十分新鲜,一会儿动动自己眼前的刀叉、酒杯,一会儿又摸摸餐台上的餐巾、烛台,十分兴奋。正当服务员为每一位客人倒酒时,有个游客把餐巾拿起来系在了脖子上,挺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看,怎么样!见到他把雪白的餐巾错系在了下巴下方,还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一名中国游客便对他开起了玩笑:别瞎整了!您这哪里是吃西餐,别是理发刮脸吧!此言一出,“轰”的一声,餐桌边的游客全都笑了起来,有的一边笑,一边拍起了桌子。

服务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停止了斟酒,呆呆地楞在一旁,听到这边大声哄笑,周围就餐的外国人也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纷纷投来惊异的目光。这只是小插曲,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更叫让人惭愧了。

在澳大利亚旅游期间,从凯恩斯到布里斯班需要乘坐早班飞机,由于酒店离机场较远,所以安排酒店5点半Morning Call(叫早),6点钟吃早饭。国外酒店的走廊或过道通常都是静悄悄的,不闻人声,也不见人影。就是有人在走廊过道中穿行,或是让服务生搬运行李,也都是轻手轻脚的,生怕影响他人,毕竟这是公共区域。可轮到咱中国人居住,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不弄出点声响来,决不甘心。和中国游客同住一层还就有这点儿好处,真不害怕酒店没有Morning Call,您用不着担心,绝对睡不过头,误不了您赶早乘飞机。

中国人将“先下手”、“赶早班车”看成了生活经验,无论是分房、长级、评职称,还是要指标、办手续、搞调动,没有不着急的。在国内抢惯了,到了海外也改不了这毛病。就拿乘飞机来说,本来人手一票,客舱中谁都有座,用不着起急。可就是不行,只要您留神观看,无论是检票登机,还是降落出舱,中国人还是挤来挤去。刚刚办完边防和海关手续,就见许多中国乘客拿着登机牌,提着大包小裹,猫着腰,一溜儿小跑地忙着往前赶,这回上飞机,倒不是占座位,而是抢座位上方的行李箱。

中国人乘飞机普遍有随身携带行李的习惯,很少办理托运。一来怕丢,总认为行李放在身边保险;二来嫌麻烦,觉得办理托运手续罗嗦,到头来还得等行李,太费事。因此,只要飞机上的中国乘客一多,座位上方的行李箱一准儿不够用。

老外乘飞机图个舒服,大件行李全都托运。一般来说,男士随身带个公文包或手提电脑,女士则挎个化妆包,很少像咱们中国人拎着这么多的东西。中外乘客经常因行李放置闹出不少矛盾。一次,我带团乘坐国外航班,登机时间还没到,中国乘客早就挤在登机的入口处排起了长队,空乘人员检完登机牌,“呼啦”一下子,机舱里涌上来的全是中国人。等到那些不慌不忙,循规蹈矩地排在检票队伍后面的老外们走进机舱时,中国乘客早已都安顿好行李,一边儿兴高采烈地聊着天,一边儿舒舒服服地看着杂志了。这时,一个老外找到了自己的座位,随手拉开头顶上的行李箱,往里一瞅,里面早就装得满满当当,再拉开相邻的行李箱一看,也是如此。老外有些恼火,叫来乘务员,当着空中小姐的面,将自己座位上方行李箱中的物品,全都搬下来,交给了空姐。然后,把自己的公文箱放了进去。这下,行李的主人──中国人不干了,冲着老外嚷嚷,欺负人呐,还有个先来后到没有?!

老外也挺生气,叽里咕噜地对空姐发着怨气。最后,还是空中小姐当机立断,将中国客人的行李摆放在了后面的乘务舱,才平息这场争吵。

一次带队到泰国。出发时,北京正值严冬,而泰国此时却是酷暑。临行前的情况介绍会上,我再叁叮嘱同去的游客,到了曼谷机场后,先不要急于下飞机,要将换季的衣服在飞机上收拾停当后再出机舱。这样既可以避免穿着臃肿的冬装过夏季;也能躲开集中出舱的高峰,防止人员走失。当时,说者言之凿凿,听者信之喏喏。可是,到了节骨眼儿上,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飞机刚刚在曼谷机场降落,正在跑道上徐徐滑行,一些中国乘客便迫不及待地解开座位上的安全带,纷纷起身去拿行李箱中的行李。或许,真的是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发生了效应,一时间,机舱内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站了起来,各自寻找头顶行李箱中的行李。见此情景,泰国空姐也顾不上矜持,急吼吼地叫嚷:Sit Down Please!Sit Down Please!(请坐下!请坐下!)好在飞机很快地停稳了,中国乘客们提着自己的大包小裹,急急忙忙地涌出机舱。

等我来到空港大厅,只见刚才忙不迭地挤出机舱的那伙人可真遭了罪!一个个满 头大汗,狼狈不堪。此刻,这些人也确实想找个换衣服的地方,可他们担心人生地不熟,怕走丢了;可是不换衣服,穿着这么一身冬装,浑身燥热。这时,他们也后悔,根本就犯不着着急忙慌地先出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拎着羽绒服,捂着厚毛衣,穿着叁保暖,与穿着夏装的其他游客,共同享受着酷热中的空调。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一行人朝移民局的检查关卡走去,刚能看见远处的检查窗口,就见身边不少中国人开始加快脚步,有的甚至小跑起来。跑到黄色警戒线的那些游客,一边儿慌慌张张地从挎包中掏出护照和入境卡,一边儿气喘吁吁地向后面的同伴打着招呼,催促后来者赶紧过来,与此同时,还忘不了利益均沾,有福共享,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提箱或其他的行李放在了身后,占据位置,以示此处已有人排队。整个大厅,就数中国人忙活,“大张”、“小李”、“老王”的叫声此起彼伏,让泰国的保安哭笑不得。

那天,到泰国野生动物园参观,11点刚过,泰国导游就同我商量,是不是先去餐厅吃午饭。我有些奇怪,满脸狐疑地问:这么早就吃饭,肚子可一点儿也不饿,再说刚到动物园没多久,许多景点还没看,过了12点再吃饭也不迟!导游见我没开窍,就对我解释:11点吃饭是早了点儿,可是按照我的安排绝对不会有错。不信,你就看,过了11点半再就餐,就甭打算舒舒服服地吃上这顿饭。见他如此一说,我也有些疑惑了,于是赶紧招呼同团的游客跟随导游一起进了餐厅。

餐厅很大,至少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就餐。由于只有我们20多个人吃饭,整个餐厅显得空荡荡的。坐在餐桌前,大伙儿满腹牢骚,一个劲儿地抱怨行程安排不合理。本来么,早上8点多钟刚刚吃完自助餐,不到3个小时又开饭,肚子里的那点儿食儿都还没消化完呢!游客们怨声载道,大伙儿沉着脸,端着盘子走到了餐台前。

餐台上的菜肴琳琅满目,非常丰盛,由于整个餐厅只有我们20几位食客,大家从从容容地一个餐台接着一个餐台地浏览过去,一边观赏,一边品论,绅士味儿十足。

半个小时过去了,当我们酒足饭饱起身离开餐厅时,餐厅里已是人声鼎沸,餐桌前坐满了前来吃饭的游客,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这些人一进餐厅便直奔餐桌而去,纷纷把遮阳伞、旅行帽、塑料水壶、报纸杂志一股脑儿堆放在餐桌旁边的座位上抢占位置,同时,又赶紧旁若无人地大声招呼自己的同伴。随后,他们又一窝蜂似地挤向餐台,端盘找碗,挑选菜肴。绅士风度和淑女仪态不见了,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把个餐台围得密不透风,往往你盛菜的叉子还没松手,我的手就迫不及待地伸了过去。有的人盛好菜后,一边小心翼翼地向外挤,一边还得向周围的人打着招呼,您多留神,别碰着!不一会儿,餐台上的各种菜肴就被食客们风卷残云般地扫荡一光,餐厅的服务员里里外外,跑前跑后地忙着上菜添饭。见到此番情景,我们团的游客十分得意,庆幸自己没有加入这场混战,不约而同地称赞泰国导游的远见卓识。

“鸡蛋过手能小一圈儿”

要说海外观光带团最让人脸红的事,就是碰上游客贪小便宜。一次,乘泰国航班去新马泰,中途有一顿客餐,泰国航空公司提供给客人的餐具是不锈钢的刀叉,还有一个精致的玻璃酒杯。我发现,有一些中国乘客就餐后,便偷偷地将刀叉与酒杯一声不吭地塞进了自己的背包。以后做领队,我也多次看到。在国外自助餐厅就餐时,时常见一些中国游客,端着盘子在餐台选菜时,尽管盘子中的菜肴已经摞得很高了,可还是拼命地往盘子里夹。其实,自助餐的菜点可以多次反复取用,但这些游客却偏偏如此,仿佛“过了这村儿,就没这店儿了。”按说,盘子里多装些菜也算不上丢人现眼,问题是这些食客离座时,他们的盘子中还剩下许多菜,有的干脆只吃了几口。

近两年来,泰国、韩国一些自助餐厅内,都贴上了中文标语:“请就餐时,少拿勤取。”泰国一些自助餐厅内,甚至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特意为中国游客服务。当中国游客就餐时,他们会主动询问客人要吃什么,然后替客人取菜,每人每次所给的菜量不大,饭后的水果也是按份发放。当然,客人不够吃时,还可以再要。显而易见,餐厅这样做,无非是防止中国游客暴殄天物。

境外旅游,也时常能遇见欧美、日本、韩国的观光者,但像中国人这么会算计的游客实属罕见。

境外旅游团队的早餐和午餐,多半是自助式的,而餐厅中的果汁或饮料都是免费提供,顾客可以随意饮用,并不限量。一来二去,中国游客发现了这个窍门,于是,饭后便用自己的杯子装满果汁或饮料,一箭双雕,不但吃饱了,而且带足了。后来,一些没有带杯子的游客,看见有空子可钻,有便宜能占,也纷纷用矿泉水瓶子来装餐厅中的饮料。现在,泰国、新加坡的餐厅中,便又贴出这样的中文告示:“本餐厅饮品,请勿灌装外带”。

在国外旅游,多数游客都要买些当地的土特产和纪念品带回国内,尤其是像干果、甜点、果脯、糖块之类的小商品。在国外超市或商店里,这些商品一般都拆开,供顾客品尝。中国游客进了商店,尤其见到自己在国内没有吃过的食品,绝对要尝一尝。一次,在澳大利亚旅游,当地导游向游客介绍了一种果仁巧克力,说这种巧克力不但味道好,而且价格便宜。

到了超市,团内不少游客便直奔巧克力的货架,见到了这种巧克力的样品,你一把,我一把地抓开了,有的人不仅吃,而且还拿。不一会儿,样品盒中的巧克力就被吃了个底朝天,这时,有的游客甚至把货架上没有拆封的巧克力也打开了。

看见他们这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十分难为情,赶紧拉着导游躲到了一旁。最后,总算是没给中国人丢面子,许多游客掏钱买回不少巧克力。

一次晚饭后,团里的游客要求导游带他们逛街,顺便买些澳洲产的羊毛被。导游领着他们走街串巷,挑选比较,最后来到了一家华人开的杂货店。见到自己的同胞买东西,这对华人老夫妻十分高兴,出售的商品打了很大的折扣,让这些游客十分开心。由于羊毛被柔软蓬松,体积很大,为了方便游客携带回国,这对老夫妻将游客买好羊毛被装进真空袋,然后用真空泵抽气压缩,使羊毛被最后变成了坐垫一般大小。

当得知我们住的酒店离此处较远,店老板便主动提出开车将我们和货物一起送回去。一些游客买好后,高高兴兴地随着店老板走了。店里还剩下叁位女游客,她们十分挑剔地翻看着所要买的羊毛被。这时,商店里又来了其他的顾客,老板娘赶紧起身招呼客人,并对这叁位大陆同胞连声道歉,请她们挑好后,自己进行抽气包装。我就坐在路边的树荫下等待。忽然,导游急匆匆走过来说:这几个人真是缺德!──原来那叁位女游客趁老板娘不备,把两条羊毛被装进了一个真空袋。她们这么做倒不是想替老板娘节省包装,而是想占便宜。因为,老板娘计算羊毛被的数目是按照真空袋的个数计算的。导游恰好发现了她们的举动,碍着中国人的脸面,他没有发作,而是找我商量,听我的意见。我考虑了一下,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不动声色地打着哈哈:怎么样,还没买够?是不是打算把整个商店都搬会国内去?抓紧结账吧,好东西有的是,到别处还可以再看看!这叁位女游客见我过来,神色有些紧张,其中一个向我搭讪:快了,快了!一会儿,她们抱着装好的羊毛被朝收款台走去,这时,我也跟了过去。老板娘刚要数真空袋,我学着赵丽蓉演小品说的唐山话,对老板娘开起了玩笑:她们这几个人,心眼儿可忒好啦!知道海外同胞做买卖不容易,特意替你们节省,一个真空袋里装了两条羊毛被,节约闹了回革命!听了我的这番话,这叁个女游客知道我已经明白了她们的底细,于是,顺坡下驴,不好意思地说,对,对!这两个真空袋多装了两条!老板娘不明其中缘故,还客气地表示:不必,不必!袋子仓库里还有,不够,我再拿去!看见这叁个人悻悻地交了货款,我心中十分别扭。假如商店中安放了摄像头,或是羊毛被上装有防盗磁条,那将会是什么后果?中国人到海外旅游,作为个人或许只把它当作一项开阔眼界,放松身心,联络感情,度假休闲的私事,但我们这些经常陪同国人外出的领队,却深知这其中的份量!尽管中国强大了,发展了,但是国外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许多没有来过中国的外国友人,正是通过与中国游客的接触来来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体验中国人的素质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每一个中国游客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

上一篇:一鹤一菩提 天堂不丹 下一篇:星光璀璨全球顶级酒店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