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看“双心”门诊

时间:2022-07-19 08:56:08

哪些人需看“双心”门诊

近100年来,众多医学专家在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后发现,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中缺少蔬果及精神应激8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降低70%。目前,人们普遍对前7种危险因素比较了解,而对“精神应激”这一危险因素却并不十分重视。精神应激,又称为精神心理问题,包括轻度抑郁、焦虑、紧张、悲观、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如果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二者互为因果。

焦虑、抑郁常伴发躯体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无力、出汗等。由于这些症状多与心脏病有关,故患者常首先且反复去心内科就诊。调查显示,70%~80%的抑郁症患者因躯体症状到心内科就诊;在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40%,其中15%的患者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调查还显示,在冠心病患者和普通人群中,依据抑郁程度的轻重不同,心血管事件会增加49%~1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在相同人群中,焦虑使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22%~81%。没有朋友、得不到社会认同、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谐等情况,均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4倍。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要解决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亟需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一批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心内科医生。20世纪90年代,胡大一教授将之命名为“双心医学”。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和如何干预的医学,而“双心门诊”是双心医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双心门诊”设在心内科,由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出诊。这些医生均接受过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有能力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达到“双心兼治”的目的。

如果您或您的亲朋好友经常出现心脏不适的症状,反复去医院看病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心脏问题;如果您曾经患有心脏病,治疗后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却仍然有很多心脏病症状,应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不妨去设有双心门诊的医院就诊。

(摘自《福建卫生报》)

上一篇:过分注意饮食也伤身 下一篇:药效也有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