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学会“找”科学

时间:2022-07-19 08:55:06

让幼儿学会“找”科学

幼儿科学活动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在他们看到、摸到、听到、尝到、嗅到,总之是直接接触种种具体事实,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概括的结论。过去,我们往往是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去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和操作。幼儿的知识来源也大都局限于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积累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而抽象的。而在“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中,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实践,从而会对科学教育活动有更深的理解,由过去的“教”科学转变到让幼儿自己去“找”科学,真是其乐无穷。

一、如何让幼儿乐“找”科学

1.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找”科学的前提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我们教师要支持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和发现,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提高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学会主动探究寻找科学,成为科学的主人。反之孩子就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提问题,于是他的问题越来越少,他的寻找发现也越来越少,找科学的机会也变得几乎没有了。

2.环境材料是幼儿学会“找”科学的核心要素

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环境与材料,因为他们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需要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寻求答案。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幼儿期是较弱的,所以有意义的环境材料是幼儿学会“找”科学的核心要素。

何为有意义的环境材料呢?首先,环境材料要符合幼儿兴趣需要,还要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环境材料要能引起幼儿产生摸一摸、玩一玩的愿望,当他们产生兴趣后就会寻找根源。所以环境材料又必须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光有教育价值没有趣味性,只重趣味性缺乏教育价值的环境材料都是无意义的。

其次,环境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有些教师在创设环境、材料时只以美观为主,忽略了幼儿可操作性,甚至不许幼儿去动,生怕孩子弄坏了。如:围绕春天的主题,如果光用纸等材料进行墙面布置是不能满足幼儿的,因为那些往往都是只能看不能动的。如果在自然角种植些代表性的植物(迎春花等),将柳条做成各种造型,供欣赏玩弄;养殖一些小蝌蚪,让幼儿管理,提供青蛙生长过程的卡片,让幼儿排序等等。幼儿在看、摸、玩的过程中,真正与环境、材料融为一体,体现出环境、材料的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环境、材料的准备应体现幼儿的参与性。环境材料如都是教师为幼儿准备,就不能体现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如果请幼儿参与进来自己收集的话,他们的兴致会更高,从而提高幼儿学科学的效果。因为他们在收集时,无形中能对事物的特性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自己找到科学知识。如在认识恐龙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孩子到常州恐龙园实地参观,孩子们自己收集各种资料(图书、碟片、文章)和玩具等,孩子们了解了恐龙是卵生动物,并已经灭绝了。恐龙一般体形都非常大,有些是食草的、有些是食肉的等等,通过区角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可见,让孩子自主参与收集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活是幼儿“找”科学的重要内容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因此,幼儿的科学更多的是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的,或散步时、或游戏时、或午餐时等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随时出现的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往往那些就可以生成有意义的探索活动。幼儿在寻找身边事物现象的奥秘时,会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幼儿的探索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科学内容,从生活中学科学。

二、“找”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不断发展的过程

1.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始终是一根指挥棒,在“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中,我尝试着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寻找科学,他们自己找到的知识,或是非常幼稚的,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或是非常深奥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成功的发现,都会有深刻的记忆,比教师教授多遍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我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一般不是一次找就可完成,会出现多次或多种性质的找,他们先“找”到某一现象或事物,然后他们为了掌握现象的根源或事物的特点,会“找”办法解决,在这过程中,有时他们还会“找”一些工具来帮忙,有时会“找”大人帮助,还需要“找”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可能在此期间他们又会找到另一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现象。这一看似复杂的过程,可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自然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是大多数幼儿自觉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行为的动力所在,在这过程中幼儿真正成了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2.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探索操作,往往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环境,但每个孩子的发现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可能性,所以这时,就需要孩子自己去创造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环境,从而由环境的适应者成为环境的创造者。记得在一次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孩子了解物体的移动,我为孩子准备了一些小积木,光滑的木板,粗糙的板,孩子们都在尝试着让积木在不同质地的板上移动,都得出了在粗糙的板上要用很大的力推,而且小积木动得很慢,为了让孩子发现更多,我鼓励他们寻找别的东西来帮助做更有趣的实验,他们有的找东西将板架成斜坡让积木从上滑下,寻找秘密,有些孩子到玩具区找来了有轮子的汽车或会滚动的玩具观察发现。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创造的适应自己需要的环境来学习科学。

3.幼儿在“找”科学的活动中,成为生活的主人

在“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科学要从生活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让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人。对于幼儿而言,身边一切有趣的事物就是科学,如户外活动时看到小青虫、小蜗牛等;在区域活动中玩有趣的渲染、彩泥小作坊、京剧脸谱时,发现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会变成另一种不同的颜色;在玩沉浮游戏时,找到多种让下沉的物体上浮的方法;在玩影子游戏时会想到躲到阴暗处让影子消失……看似很小的发现,这些就是科学,他们就在孩子的生活中,就在孩子的身边,老师的鼓励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4.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团体合作的成员

大胆放手让孩子找科学的过程,可增加孩子间交往的机会,他们会主动交换自己的发现,自发地成为合作的团体,提高他们合作的精神。如在玩影子游戏时,为了能知道自己的影子在不同的时间是不同的,他们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互换,画下互相的影子观察变化。这些合作交往都是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孩子自主性的表现。

幼儿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支持幼儿的求异、探索,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找”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陈冬梅,扬中市实验幼儿园,212000)

上一篇:了解学情因“级”设题 下一篇: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