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诗眼,析神韵

时间:2022-07-19 08:47:03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有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在诗中也提到过诗眼:“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也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眼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诗歌旨趣之窗口。这里的“诗眼”,就是炼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它或翻出新意,或增添情趣,或增强形象,或营造出新的意境。一首诗有诗眼,一联诗有诗眼,一句诗也有诗眼。

那么,如何来判断一首诗或一句诗的诗眼呢?

1. 看这个字是否传神。所谓“传神”,是指因为有这个字,诗歌情景顿生,境界全出,显诗之景,传诗之情。例如2012年高考四川卷《子规》,元代曹伯启的“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一个“空”字,极富韵味,传神地写出了贪夫倦听却又不得不听之态,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空”字用得准确,描形摹态,生动传神,是该联诗的诗眼。

2. 看这个字是否新奇。所谓“新奇”,是指言人之所未言,因为一字的创新,诗歌便有了新的境界和意蕴。例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的“边雪藏行径”。这个“藏”字就比“掩”“覆”“没”等字新颖别致。“掩”“覆”“没”显得平淡无奇,只注重陈述事实,却忽视了营造意境。一个“藏”字,化静为动,不仅将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的景象写了出来,而且还赋予雪以灵性与情态,有如孩子般淘气。“藏”字就是这句诗的诗眼。

3. 看这个字是否显意。所谓“显意”,是指能否暗示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旨。诗人写诗,往往微言大义,通过关键词,含蓄委婉地表达诗歌的情感、主旨和哲理。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梦江南》,温庭筠的“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恨”字就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恨”字进行描写,“恨”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4. 看这个字是否警策。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歌往往用警策之字眼来暗示主题,揭示哲理。所谓“警策”,就是用字奇峭,刚健有力,意蕴丰富,具有高亢之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蒸”,一“撼”,“未尝锤炼,自然精警”,表现出洞庭湖的气势来,震撼人心。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综合五言诗和七言诗来看,第三字和第五字,大多为动词或形容词,是诗歌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这样的分布规律,为我们判断诗眼提供了方便。

那么,如何鉴赏有关诗眼的题目呢?

1. 咀嚼含义。作为诗眼的字,意蕴丰富,而且在诗歌特殊的语境中,往往具有特别的内涵。只有细细咀嚼,反复品味,方能把握诗眼的含义。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恨极在天涯”中的“恨”是指什么?“恨”是仇恨,是怨恨,是遗憾,还是别的意思?揣摩“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中的“心里事”,表明诗人在想,在思念。可“山月不知”,意即对方不知他的思念,于是眼前的花空落水风中,表明思念不为人知的无奈与怅惘。细细咀嚼,会渐渐地领悟到“恨”是指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惆怅之情。

2. 品析修辞。诗眼往往运用了修辞格,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因为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那么,如何品析修辞呢?先确认使用的修辞,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联系诗句,分析修辞效果。例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最爱东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诗眼“涌”字运用了什么修辞呢?“涌银山”是“银山涌”的倒装句。能发出“涌”这个动作的,是江流、波涛等,现在用来修饰“银山”,用了比拟的修辞格。用“涌”字,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极具动感,仿佛东山扑面而来,也写出了光线明暗的变化。

3. 赏析效果。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诗眼,同样极富表达效果。怎么赏析诗眼的表达效果呢?分析诗句,再现诗眼呈现的图景与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氛围特征。例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林风透卧衣”中的诗眼“透”字,写出了“朔风猎猎,刺人肌骨,行人衣单,紧裹睡衣御寒,辗转难眠”的生动图景。“透”字不仅传达出“天寒”,也透露出了“心寒”,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可谓一字传神。

4. 领悟情感。诗眼运用修辞,创设意境,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最终是为了表达情感。诗眼蕴含的情感,与它表现的情景氛围、意境特征、形象气质是一致的。领悟诗眼蕴含的情感,就要体会其情景氛围、意境特征、形象气质。例如“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涌”字,描绘出的是明亮、清新而又色彩绚丽的画面,其情景氛围令人感到舒适与惬意。这样绮丽的景象,蕴含的正是诗人的喜悦之情。

纵观近几年来高考对诗眼的考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提问方式:

①某一联或某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②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③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④某个字在诗歌中用得妙,请简要分析。

⑤诗歌中的这个字在有的版本中为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⑥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某个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从这些提问方式中可以看出考查诗眼鉴赏,主要分三点:一是确认诗眼;二是回答为什么是诗眼的理由;三是结合诗歌分析诗眼的作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题范式:明确诗眼,挖掘含义分析诗句,再现图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在这一模式中,后两个环节是重点,不能省略。鉴赏时,要联系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

请看下面的例子: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乱”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道题,考查对全诗诗眼的确认与鉴赏。既然是全诗的诗眼,那么它就是对全诗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主旨的体现。赏析,就是要理解它的内涵,分析它的修辞,品味它的表达效果,体会它传达的情感。具体鉴赏,参照上文的方法,不再赘述。请参考下面的答案:

诗眼确实是“乱”字。先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后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再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将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最后用衬托的手法,借蝉鸣、疏桐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需要注意的是,在阐述理由与作用时(理由与作用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依然围绕是否准确、新奇、显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要落实在表达效果和作用上。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龙宝中学教师)

上一篇:香味接收机 下一篇:奔跑与鼓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