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暖人的橘红

时间:2022-07-19 08:03:42

当听说《小康》记者在采访消防官兵,成都市消防支队的政委田国勇很是感慨,“和其他部队相比,他们虽然被关注的不多,但是他们无愧于这身军装,他们表现得非常好,非常不容易。”话语里充满了骄傲和欣慰,而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透着疲惫和哀叹。

11层,大楼里的4位留守者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成都市消防支队办公大楼11楼调度指挥中心。

这里是消防支队的中枢神经,也是支队最为忙碌的办公地,来自全市17个区(市)县的报警求助信息都会在这里汇总并及时处理、反馈。前一秒,值班战士李勇、何昕明、单杰正在紧张的工作着,没想到这一秒整座大楼开始剧烈地晃动,脚下的地似乎拱起又落下。

中心内的电话此起彼伏的响着,大楼内的警报铃也不断狂震,楼梯间不断传来“撤离!”、“稳住!”的吼叫声

“很多信息会传到这里,我们不能离开。”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徐松带着李勇等三名战士,彼此喊着鼓励的话,坚守在11楼,成为大楼里唯一留守的人。

成都市政府某办公点着火!

四川省肿瘤医院有毒化学试剂泄漏!

川大实验室起火!……

各种地震后次生灾难警报不断传来,指挥中心的电话、电台、集群呼入呼出都在每分钟几十次之上,地震发生后,成都笼罩在惊魂未定之中。

2点30分,支队长孙国利带领机关全体干部和支队官兵们在空旷地紧急召开临时会议,启动应急预案,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全力救人!”

2点32分,支队抗震救援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成立,9个应急分队整装出发,成为第一支进入都江堰灾难现场展开救援的部队。

2点38分,依托特勤二中队建立的四川省地震救援队集结完毕,主动请缨省地震局后,成为第一支前往汶川县的救援部队。

信号中断,电话不通,一切信息都要依靠指挥中心。处置重特大灾难应急预案即刻启动,李勇等人将救援的紧急命令第一时间传给所属的46个大队、中队,即刻就近展开救援战斗。留守成都市内的200警力也立即奔赴次生灾害事故点进行施救。

地震后,余震不断,11楼始终没有平静过。“三四楼都觉得晃得厉害,何况是那么高的楼层。他们非常了不起,用命在守着岗位。”田政委动容地说,表情凝重,深深的目光里透着水雾。

在地震发生后的72个小时里,工作量成几何倍增。每天的电话8000次以上,是平日的10倍!电台主叫被叫12000次以上,是平日的15倍!绘制表格统计数据100份以上,是平日的30倍!

他们始终没有合过一下眼,确保了消防通讯无一秒中断。

72小时后,徐松给家里打了第一个电话,妻子怀着身孕,而此刻,他只能选择留守岗位。“非常担心,但是太紧急,工作更需要我!”徐松低下头,笑容里带着苦涩。

李勇刚刚新婚不久,也在72小时后才给家里打了电话。妻子因为地震受到了惊吓,晚上一个人根本就不敢睡觉。面对受惊的妻子,李勇只有对不起,因为他知道岗位更离不开他。

士兵常卫树

常卫树是特勤二中队多功能抢险班的一名战斗员。5月12日到5月19日,8天的救援让他经历了超极限的体力透支,超极限的心里承受,超极限的忍耐自持,他不断的挑战着自己。

沉默,若有所思的看着前方。“活着比什么都好!”突然,那张还充满稚气的脸转向《小康》记者,淡淡的笑了。心里留了封遗书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常卫树正在睡觉。他累坏了。5月12日早上8点刚刚出任务回到队上,一昼夜的辛苦救援,终于成功将井下被困的矿工救出来。顾不得吃饭,他就疲惫地躺在床上。

“地震了!”在队友的高喊声和强烈的晃动中,常卫树猛然惊醒,第一次遇到地震,惊慌中他跟着其他队员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到楼外。

应急预案启动!他跟着其他队员也立即做好了整装出发的准备,第一时间赶赴都江堰,投入到市中医院垮塌现场的救援中。

“第一眼看到现场真是惊呆了,参与过那么多次救援任务,却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渗的景象。”常卫树长长的叹了口气。

眼前的中医院住院部7层楼房全部垮塌,旁边的门诊部大楼也岌岌可危,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呼救声、哭声、喊叫……凄厉的景象让他的心都碎了。

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可是他和战友们已经顾不得那些,一头扎进废墟里,用手挖,用肩扛,钻进狭窄的残垣断壁,“救援条件太差了,有力气使不出来啊。”焦急的拼命,不放弃的奋战了3个小时,终于救出了第一个幸存者。

“非常激动,来不及想别的,赶快去救下一个。”

深夜,狂风大作,紧接着,大雨来袭。老天也在为地狱般的救援现场悲鸣。

“越是悲痛就要越拼命去救援,不然对不起这身军装,老百姓会恨我们的。老实说看到现场第一眼,我就在心里写了封遗书,不管生和死,我都想光明正大的,如果我死了,希望有人能记得我的样子,我也相信我父母会为我感到骄傲的。”常卫树的话语不重却很有力。“心里没有底,但有信心。”

灵岩山索道救援是常卫树经历的最为惊险和难度最大的一次任务。

5月13日早上7点30分,尽管一夜奋战,但接到灵岩山救援任务后,常卫树就紧急赶到了现场,眼前的一切让他第一次感到了茫然和不知所措。

索道上7个吊舱里被困着L3名游客,其中11名为台湾游客,大都是老年人,已经被困在高空20几个小时。索道支撑架之间距离约150到180米左右,吊舱距地面约30到50米不等,支撑架塔基不稳,滑轮变形,而风雨还不断的肆虐着整个山谷,余震不断,山体滑坡不时发生。

田国勇政委当时也坐镇现场指挥救援,这次的救援难度超乎想象,“没有高空救援经验,没有专业工具,现场条件恶劣,供给保障也不够。”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决定利用索道公司备用的简易塑料滑轮车将救援人员送到吊舱上,再利用缓降器将游客送入地面。

10时30分,营救方案确定后,常卫树被批准第一个上索道救人。

“其实心里没底,但有信心。”常卫树坦诚着当时的心情。

来不及多想,带上对讲机,系好安全绳和保险绳以及辅助绳索,徒手爬上救援现场35米高的支撑架,常卫树在离地30多米高摇摇晃晃的索道钢绳上挂好了简易的滑轮车,坐在车下边的小凳上,双手抓住涂满黄油溜滑的钢绳,使尽双手臂力缓慢艰难地移动。

离他最近的吊舱有30米距离,吊舱里坐着58岁的台湾游客刘正祥夫妇,看着赶来救援的常卫树,他们老泪纵横,满是惊恐的眼睛里有了希望。

每拉动一步滑轮车只能走20厘米,身上的装备有三四十斤,滑动的过程牵动整个身体的力量,体力消耗的厉害。“做每个动作都能看到他们的眼神,很深很深的看着我,他们很害怕,在发抖。”

常卫树加快着速度,一个半小时后,

不间断的利用臂力滑动,终于成功到达了吊舱上方。用手抱住吊舱柱,用脚尖拨开吊舱门闩打开舱门,再下滑深入到吊箱内。“你们来了!”刘正祥面容憔悴,在此时看着这个小战士笑了。

夫妻俩都争着让对方先下,吊舱晃动的厉害,已经没有多一分的时间犹豫。“老大爷,你先下,你是男的,你要做出勇敢的榜样,这样她才有力量。”经过反复动员,常卫树给刘正祥系上安全带,将其送入空中。

11点45分,当缓降器安全下降至地面时,刘正祥第一个被成功营救,现场一片欢腾,常卫树深深的吸了口气,激动的满含泪水。10分钟后,同一吊舱内的老伴郑秀珠也被顺利救送至地面。

“常卫树,你还能不能继续?”地面上田政委高喊着。

“行!相信我!”此时,历经将近两天的奋力救援,没吃过东西,体力严重透支的常卫树仍然硬撑着。

高空中,余震让整条索道不断的晃动着,看着在空中摇晃的常卫树,地面上不断的高声呼喊。

“常卫树,加油!”

“常卫树,你行的!”

12点05分,一步步艰难的滑动,常卫树实在没了力气,他不断嘶吼着,用喊叫激发力量让自己继续前行。当到达第二个吊舱时,胳膊已经酸得快抬不起来了,他大力的甩了两下,强迫着自己撑住。按照老办法,又有两名游客被安全送到地面。

“常卫树,你还行吗?”田政委再次高喊着。

“我行!”常卫树坚定的大喊。

15点13分,又有两名游客在他的努力下平安获救。

此时,接连救了6名游客的常卫树已经超限透支着体力。“有一次余震时正准备进舱,刚取下保险绳,只好死死的抱着柱子。老实说怎么不怕,很害怕,但穿着这身军装,就一定得上!”常卫树坚定地说。

在不间断救援的日日夜夜里,千余名参战官兵在一线成功疏散群众13252人,营救高楼围困和被压人员2766人,其中生还者981人。

“听到妈妈的声音,就再也忍不住了,哭了。”

灵岩山高空救援现场,常卫树救了6人后,其他游客也在队友们的努力下一一被救了下来。晚上8点半,队友曹正宇艰难的向最后一个吊舱里的游客滑动着。吊舱里只有一名游客,此时,他在里面不断的踹门,精神急躁,处在崩溃的边缘。

曹正宇加快了手臂的动作,可是就在他离舱门两米的地方,门被游客踹开了,猛然间,游客自己跳了下去。

“不要!”任凭现场每一个人的呼喊,悲剧在一瞬间发生,常卫树看到这一幕再也抑制不住眼泪,低泣着,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流着眼泪。

“非常难受,直到现在都是。大家都在想如果当时再快点,再咬咬牙挺住加快速度,说不定就能救下来了。”常卫树面容沉重而严肃,为了这个放弃生命的游客万分惋惜。

男儿有泪不轻弹,常卫树说尤其是军人是不该哭的,但是有时候真的不是能够控制的。他的眼睛红红的,沉默了。

5月15日常卫树放声大哭了一场。这一天,他在地震后第一次给安徽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里,早已焦急万分的妈妈骂了这个“不懂事”的儿子。“他们知道这边地震,担心死了,我也一直没消息,吓坏了。当我听到妈妈的声音,就再也忍不住了,哭了。”常卫树不好意思的红了脸。

当兵5年,只回过两次家。常卫树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茧子,脸上却是稚气未脱的笑容。

“啥英雄啊,其实这都是分内的事,该担的责任啊。”常卫树朴实的说。

后方的故事

“我们很遗憾没能在一线救人,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前方在一线救人的战士们最好的保障。”成都消防支队后勤处的处长赵伟说。

大震后10分钟,后勤处也随即启动战勤应急预案,临时成立战勤保障队,下设现场保障和后援保障两部分。处长赵伟带队后援保障在后方,副处长赖华带队前往前方,联动保障一线战士的供需。

由最初的不足10人到后来紧急调配增至40多人,肩负的是一线4000多人的供需保障任务。1:100,赖华布满血丝的眼睛眯着,“循环保障,24小时没日没夜的干就是要让一线奋力救人的战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辛苦,却毫无怨言。

赵伟带领的后援队虽然是后方的后方,但却担当了枢纽的重任,战备物资、生活物资、一日三餐、油料供给……一切都要从这里开始。战勤保障成立半小时,第一批运往灾区的物资就在紧急协调下准备妥当。

战士们的一日三餐是保障的重点之一。“凌晨3点开始做早饭,4点半准时出发,6点半开始在前方的各个点送。路途比较远,也很难走,等车回来,顾不得休息,就要送午餐,然后是晚饭,每一天都是这样循环着。”赵伟说。

作为现场保障队,赖华带着一队人在第一时间就带着物资进入到灾区都江堰。“这里的一切就像是个家庭,什么都需要,可是什么都没有。”赖华说。

灾区内道路损毁严重,参战部队点多面广,后方供给难度极大。赖华和他的队伍无时不刻地在灾区的各个救援点间奔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出现他们的身影,手台里保障队的频率成了最热的热线,一刻没有停过。

“累,太累了!不论晴天雨天,这些日子走得路比我3年走得都多。大家的脚全部都是肿的,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的目的就一个,一切为了前线。”赖华眼睛通红,透着疲惫。

4000多名官兵在一线也能吃到热乎的饭菜。

救援现场需要的装备物资全部第一时间保证运到。

恶劣灾区环境下没出现一例食物中毒现象。

“每一个人都当几个人在用,没有休息,顾不得吃饭,冒着危险和极度的疲乏奋战在保障战线上。一些人家里也是灾区的,顾不得联系,始终工作着。他们也是英雄,毫不逊色。”田政委凝重的表情里,满是敬意和骄傲。

采访结束时,很想一一记下这些默默在后方奋战的英雄们的名字。突然觉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绝不只是一句口号。

上一篇:决战60天:万里大运粮 下一篇:福建长乐的真假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