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崛起新四川

时间:2022-07-19 07:01:42

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川人乃至全体中国人伤痛刻骨的日子。2010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一个新四川正从废墟中挺立,在重建中崛起

整整两年了。那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举国上下的生死营救,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影像,仿佛就在眼前。

再次值此这样特别的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倍加思念逝去的亲人,倍加感怀无私的支援。我们手捧白菊,深切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我们胸怀感恩,深情致谢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私援助和无疆大爱。

这两年,四川穿越灾难,坚强重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倾力支持下,坚强的四川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畏艰险、艰苦卓绝,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夺取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这片曾经累累伤痕、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处处春意勃发、生机盎然。

这两年,四川浴火重生,凤凰涅。面对历史上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少有的关注和关切,少有的坚强和奋起,四川自信自立,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省委及时作出“两个加快”的重大部署: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诤诤宣言,是四川感恩奋进主动出击的冲锋号角,是四川动能的集聚爆发,是四川精神的集中体现。

翻开昔日中国灾难史,大难之后往往继之大乱;纵览世界过往救灾史,大灾之后往往乱象频生。但回首四川这两年,我们一路走来,谱写的是一曲曲愈挫愈勇的重建壮歌,绘就的是一幅幅愈描愈新的新生画卷,这无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成功抗击自然灾害的典型范本。

这两年,一段光辉灿烂的抗震救灾历史,一首雄伟壮丽的恢复重建诗篇,必将撞出时代的最强音,永载史册。

汶川特大地震以最极端的形式磨砺川人风骨,铸造坚强四川。擦干眼泪,挺直脊梁,大智大勇,700多个日日夜夜成就一部刷新四川历史的重建传奇

坚强是蜀人的秉性,代代相传,世世不息。中华五千年,成都是唯一没改城名、没迁地址的城市,即便它曾一次又一次地被摧毁,甚至“十室九空”、“举城瓦砾”,都没屈服,仍然笑傲世界。

坚强蜀人造就坚强四川。当汶川特大地震以特殊而且极端的方式再一次磨砺川人风骨的时候,又一次见证着四川更悲壮地站立,更豪壮地崛起,更雄壮地再生。

这是一组特别的数字,颇具传奇――

截至2010年2月,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项目29704个,已开工95%,完成投资65.5%;近150万套农房的重建任务基本结束,25.9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开工98%;3002所学校重建开工99.4%;1362所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开工93.8%;38个城镇重建全部开工……

2009年, 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5%。灾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了灾前水平。

相对气壮山河的生死驰援,相比艰苦卓绝的灾民安置,日复一日的灾后重建工作更浩大更复杂更繁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先后就历经10年之久。

这些数字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数字,而是四川波澜壮阔的重建史,一往无前的奋斗史,悲壮豪迈的心灵史。

汶川特大地震以最特殊的形式创“危”造“机”,因此它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四川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化“危”为“机”,科学重建

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恢复重建,不仅是原地起立,更是发展起跳。

震后18天,四川召开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

震后1个月,汶川地震灾害损失初步统计评估报告出炉,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震后2个月,全面推进涉及83个县(市、区)、6985个安置点、47万多户、193万多人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先后5次启动实施2296处重大地质灾害点应急勘查、设计和治理工作。

震后3个月,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全面完成,四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初步确立。

这是一项浩繁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四川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最先就确立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重建规划编制原则。之后,一路重拳出击:召开国际研讨会专题研究震中映秀镇的重建规划;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通过国际招标确定都江堰市的重建总体规划;集中行业内顶级大师和著名专家规划北川新县城……

据专家介绍,在高起点规划的引导下,灾区许多地方的发展将比灾前向前推进20年以上。

震后东方汽轮机厂异地迁建规划方案,充分体现了建设“更加先进、更加安全和更能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的国际一流电力企业要求。目前,东汽搬迁全部完成,2009年销售增长9.9%,产量和利润均超过灾前水平,创造了“东汽速度”,塑造了“东汽精神”。

这是四川崇尚理性、尊重规律、科学重建的最好注脚。

汶川特大地震以最惨烈的形式让“世界猛然发现了一个在危难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中国”。四川灾后重建更把这“人性光辉”诠释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回首这两年,抢险救援,突出生命至上;安置群众,突出安民为要;恢复重建,突出民生优先……

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世界抗震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更是“以人为本”史无前例生动实践的写照。

从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夹击中杀出一条血路,四川立志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目标锁定“三年恢复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一批批项目快速开工,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举措开花结果:农村住房重建2009年9月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已完工78%,预计今年5月底全部完成;学校重建完工86.1%,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重新回到宽敞明亮的教室;医疗卫生机构完工78.6%,预计今年内全部完成。

目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和改善,基本实现了安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预定目标。

岷江之畔,滔滔江水奔腾向前;巴蜀大地,以人为本催生川人激情、豪情、真情,开启灾后重建的新征程、新提升、新跨越。

汶川特大地震以猝不及防的形式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汶川样本”呈现四川,折射中国,推进重建步伐加快、提速增效

震后19天,总书记在防震棚黑板上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铸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随后,四川启动省内13个市(州)“无灾区帮助有灾区、轻灾区帮助重灾区、一个市(州)帮一个重灾乡(镇)”对口支援行动。

东部与西部,无灾与有灾,轻灾与重灾,守望相助,甘苦共尝,携手重建破碎的家园――

上海援建都江堰,注重突出“民生、公益、基础、功能”的思路;广东援建汶川,体现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浙江援建青川,强化产业引进资金;山东援建北川,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北京援建什邡,用“奥运效率”提速援建项目;湖北援建汉源,坚持留下信得过的“湖北品牌”……

截至今年2月,四川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338个,累计开工3040个,其中建成1744个;确定对口援建资金720.33亿元,到位431.14亿元;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签订投资协议420个,协议投资534亿元。港澳援助项目到位资金41.35亿元,已开工100个,其中完工3个,投入项目资金26.2亿元。

汶川特大地震在非常时期以超常规的形式锻造担当四川、责任四川。保障重建,和谐重建,阳光重建,四川灾后重建创造出新的人间奇迹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四川灾后重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2008年下半年,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刚刚展开,就赶上国际金融危机日渐蔓延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又恰逢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建中的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协调问题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

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四川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举措,着力解决恢复重建的要素保障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和廉洁勤政问题――

面对1.3万亿灾后恢复重建巨额资金缺口,省委、省政府迅即出台了“四压三停”政策,压缩党政机关10%的行政经费开支、压缩因公出国(境)经费、暂停党政机关办公楼购建立项审批等位列其中。

面对集中建设开工建材紧缺价格暴涨等问题,果断运用计划经济手段,建立生产要素特供保障机制,优先保障恢复生产和生产重建物资企业所需的煤、电、油、气、运要素供应。

面对重建中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凸显,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措施,及时公布民众所期待的信息,回应热点敏感问题,化解主要矛盾;彰显人文关怀,帮扶特困群体,突出感恩自强,重建精神家园……

正是这些朴实无华却十分管用的举措,新建的校园才传来朗朗书声,新就的家园才升起袅袅炊烟,新垄的耕地才留下滴滴汗水,也才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豪情与底气。

不等不靠不怨,坚定坚强坚韧,四川正创造着一个个重建新奇迹,凝聚起缔造明天、共创未来的深厚力量。

两周年,是重建家园的重要节点,更是加快发展的崭新起点。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四川“两个加快”正演绎成巴蜀大地最动人的乐章

5月,又一个初夏。世人将目光再次投向四川灾区的广袤大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用眼睛和心灵见证了毁灭。今天,他们重赴灾区,见证复生。

东汽的机器声轰隆隆地响起;都汶高速路犹如献给太阳的哈达伸向大山;成灌城际铁路如巨龙般铺呈川西平原;双流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宜宾、泸州港口工程等水陆空交通建设立体推进……

灾后重建,经年不懈。抢抓“两个机遇”,推进“两个加快”,是智慧与勇气的折射,方法与方向的结合,措施与目标的统一,当前与未来的谋定。重建新家园,就是建设新四川。有了家园之基,就能成就高地之巅。

大难历练四川,战役考量四川。事实雄辩地证明:四川有震不垮的意志,摧不毁的精神。再大的磨难,再多的困难,也撼动不了我们义无反顾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坚定信念。

灾难孕育希望,信念昭示未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穿越灾难、继往开来最宝贵的财富、最强大的动力。这精神、这动力将激励8800万四川人民以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关键时期的超常努力,在“两个加快”的大道上,一路攻坚克难,一路捷报频传。

四川的灾后重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党了不起,我们国家了不起,我们民族了不起,我们四川人民了不起!

(作者分别是中共广元市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主任,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上一篇:英文缩略词宜规范不宜屏蔽 下一篇:成华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