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基础上探索育人艺术

时间:2022-07-19 04:36:44

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基础上探索育人艺术

《社会心理学》(第2版)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书。

学生离不开群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的影响。那么,学生是如何与群体互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群体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读完金盛华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一书后,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现采撷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贯穿本书的一条重要理论,它从自我价值的视角分析个人的社会行为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了“个人自我价值体系对行为的定向作用”,并证明了“环境是通过影响个人自我价值定向而影响行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行为机制”。本书主要是对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即四个命题进行了阐释。

1.人需要解释自我及所在的世界

“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经过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理性思维能够寻求事物的理由。人不为做什么和付出什么而痛苦,但会为做了和付出了却不能解释而痛苦。为此,人需要建构一个理由体系,以解释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的内外世界,并在其中找到自我和自我的意义。人一生都在不断建构和完善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清晰的自我意义的解释体系,当个体的解释体系出现混乱,自我就出现迷茫,行为就出现混乱。”例如,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主动、自觉地学习,是每位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但很多时候孩子却并未如师长所愿,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未像成人那样明晰学习的意义,也还未建立起关于学习意义的解释体系,因而也就缺乏主动学习的行为。可见,自我解释体系的建立对学生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的引导无疑在学生自我解释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孩子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自我认知的过程,从“我是谁”“我的任务是什么”等有关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提出,一直到自我解释体系得以建立,孩子能够清晰、明确地认识自己,做出恰当的行为,都需要教师积极地回应和恰当地引导。

2.人寻求自我价值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诞生自我意识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内外生命理论,但在全部的生命理由之中,自我价值,即‘自我的存在有价值’,才是根本的理由。人的一生都在试图营建自我生命的理由体系――自我价值体系。自我存在有价值,生活与生命才有理由,世间的一切对于主体才具有价值。因此,人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士为知己者死”,“知己”就是肯定其存在价值的人。如果教师能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学生自然会因此而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也会更幸福,更快乐,但有多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

3.自我价值是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

“人的行为的具体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但一切动机都与自我价值相关联。自我价值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不但具有基本的解释作用,还决定着一个行为及其有关对象对于个体的终极意义。”金盛华教授的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孩子行为的动力其实来源于对事件与其对自身意义的评估,对自身意义越重大,价值越高的事件,他付出的努力越多,行为动力越强。因此,明确任务对孩子的意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生所关注的兴趣点不同,对将来生活与事业的追求目标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善于把当前的任务与其目标联系起来,发挥个体价值的重要性。

4.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包括其他个体)的关系

“自我价值定向是指个体用以衡量自身价值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的选择。自我价值定向决定着个体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自我体验和社会行为,也决定着个体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还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而决定其自我的发展方向。周围世界的客体、他人及环境对于个体的意义,也受个体的自我价值定向的制约。”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的价值。正如前文所述,自我有意义、有价值,人生也才有意义、有价值。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衡量自身的价值。现实中很多人选择用外在物化的方式来确立和评价自己的价值,那么升官发财、名利便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目标,其所有的行为和努力也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甚至有的人会为此不择手段。周围的人和物也只有能帮助他们达成该目标时才变得有意义,其情感体验更会被名利的得失所左右。

青少年期是自我价值体系逐步建立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会在该时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索人生的意义。可是我们发现,现如今“讲名牌”“拼爹”的现象在校园中时有出现,外在物化的东西正在引导着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定向,如果我们不引导孩子在更深层面建立价值信念,未来孩子就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内部心理框架,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有可能在情境化的社会比较当中丧失自我价值感,丧失人生的意义。因此,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对其未来人生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幸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个体的自我价值定向不同,相同的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也会随之不同。为此,个体的行为及其同他人、环境与自我的关系,是决定于个体自我价值定向的重要构成。

二、自我发展与人际关系

金盛华教授认为,人若寻求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就必须要进行社会比较,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影响。它会强烈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在该书中,金盛华教授就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原则等方面,在自我价值定向视角下,对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机制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与人是如何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金盛华教授提出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学家鲁宾(Rubin)揭示的自我分层相对应,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表露自我(从兴趣、爱好到高度私密性领域),人际关系会向前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涉及交往对象选择的“定向阶段”;有初步情感卷入的“情感探索阶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感情交流阶段”及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领域的“稳定交往阶段”。

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发展也莫不如此。在交往初期,学生与教师和同学初步沟通,获得初步的了解,在探索了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之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才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逐渐增加,并会有自我情感的卷入。当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进入感情交流阶段时,学生会暴露个人对自身及人际关系状况的真实评价,而稳定交往阶段因涉及高度私密性领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信任、真诚及情感的卷入都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而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助于师生和生生的相互沟通。

2.人际关系的原则

金盛华教授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出了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的概念来解释双赢和双输人际关系现象,对人际关系类型分析做了重要推进。金教授认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引导着人际交往中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个人情感的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这一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增值交换――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总感到欠别人的情分,因此在他们做出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卷入增值交换过程的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同样,人际交往当中也有与增值交换相对应的减值交换机制存在。卷入减值交换过程的双方最终往往都感到失大于得,同对方交往不值得。看到这一人际交往现象的解释后便能够明白,增值交换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双赢的结果,而减值交换虽然表面上看占了便宜,其实是得不偿失。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金盛华教授基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重要发现之一。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因此,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遵守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只有支持学生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讨好学生,因为虚伪的讨好同样会引起学生的警惕。任何空洞且不符合实际的赞美都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并可能对教师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师生关系,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是真诚的,任何支持和赞扬都应以事实为基础并且发自教师的真心。金盛华教授提出的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原则还包括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

三、结语

中小学生有两大发展任务:一是掌握学校课程,二是在学校文化的影响下,在与教师、同伴等人的交往中实现社会化。作为中小学教师,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客观且清晰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使其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这本《社会心理学》虽是学术著作,但书中有很多对社会心理学经典效应和经典研究案例的介绍,对于中小学教师创设积极的课堂社会气氛、改善班级管理具有启迪意义,有较强的可读性。建议广大教师都能读一点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课堂中、师生交往中、生生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做课堂活力的激发者、学生们的大朋友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促进者。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研训一体”的内涵分析与操作建议 下一篇:探讨绿色课堂的内涵 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