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策展人

时间:2022-07-19 04:33:47

活跃的用户,带动产生了围绕“在线艺术”而进行的社交文化——“我相信艺术是社会性的,你可以带着父母、朋友一起去欣赏并互相讨论对艺术品的看法。呼朋唤友,大声赞叹,这在博物馆是做不到的。谷歌艺术计划的Google+社交页面已经拥有400万用户。在这个社区里,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互动,对我们的文章发表评论并且进行对话。”阿密特谈到这里难抑激动。这或许意味着,随着用户交流的深入与艺术视野的拓展,互联网上将衍生出更加多元化、细分化的艺术互动,要讨好观众的艺术欣赏口味将不能再走“经典路线”,维持艺术机构和作品的高访问量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需要与受众日趋丰富的口味相适应的是,针对不同欣赏视野、创新式的艺术传播手段仍然空间广阔。

对任何用户来说,谷歌艺术计划带来的互动性体验更是前所未有,它不局限于在线欣赏喜爱的作品,还能收藏、分享。谷歌专门为中文用户提供了中文关键词搜索服务,找到各大博物馆的线上展品后,可以转发中文社交网站同朋友们分享。当然,用户还可以通过Art Talk这项工具来参与艺术传播,不仅对于普通艺术爱好者有帮助,艺术院校的师生等都能够获益。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线“用户珍藏集”,允许普通人创造自己的画廊或收藏品,去发挥他们的创意。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放在用户珍藏集里,从而共同拥有这些作品的“所有权”。一些用户珍藏集不仅向好友开放,也供其他参观者浏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画廊”和互联网艺术的“策展人”。阿密特表示,“事实上,用户珍藏集的数量高于任何一位艺术家以及任何一幅作品。到目前为止,已创建的用户画廊总数接近40万个,其中有2.3万个在网络上是公开的。”

用户像创建网络相册一样,以自己的品味和修养创建主题,然后从浩瀚的博物馆藏品中遴选出同主题的作品,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对图像进行放大操作和裁剪,添加解释说明,最后在线展示——“策展人”这个职业,在互联网上变得极具亲和力和可操作性。比如,有用户把出现了帽子的画作或雕塑组合在一起,起名为“Cool Hats”(酷帽子)。最近的展览主题有“中秋赏月”,“策展人”给其他用户展示的画作,包括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有羊群的牧场、月光》、日本MOA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南宋画家马远的《高士观月图》、日本画家酒井抱一的《雪、月、花》、美国MOMA美术馆收藏的梵高的《星空》、英国TATE美术馆收藏的特纳作品《海上渔夫》、德国卡斯帕尔·弗里德里希的《海上生明月》等20多件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19个博物馆。谷歌艺术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不再需要根据某个专业人士的布置,或是某本艺术史的介绍而往下深入,而是鼓励人们DIY各自欣赏艺术、展示艺术的视角和方式,哪怕是碎片化、只言片语的,却可以是前所未有、灵光突现的。当每个人自由“操纵”起手上的艺术品时,它所带来的结果是,艺术品可以跟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一样平等。对艺术的解释、评论也不再被某些精英所掌握,谷歌把这项权力交给每一个人去表达。

而本就创作欲颇高的艺术家更是在这里找到了无穷的创意源泉。艺术家拉夫曼与加拿大安大略画廊一起,把艺术计划上高清度的照片局部截取之后,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重组,就成为一幅新的艺术作品,比如塞尚描绘森林的笔触变成了列车座椅的装饰,也吸引了大量观众。

谷歌艺术计划也给当代艺术家留出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目前30多种的基础上继续拓宽艺术的门类,尤其是帮助新媒体艺术作品去接触更多的受众。“事实上,随着谷歌艺术计划的持续发展,我们除了继续发掘不同的艺术作品和合作伙伴,纳入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形式的艺术之外,也在考虑增设实验专区,让艺术家们可以使用新兴科技去展示他们的艺术品”。将来也不排除一些艺术家会在艺术计划的平台上,开设自己的临时展览——“谷歌艺术计划的愿景是,它可以让临时性和永久性的展览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在线访问。”

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曾表示,自从在谷歌艺术计划上线后,“有很多人来跟我们询问一些和藏品有关的问题,相信这也是谷歌会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点,阿密特透露,“谷歌文化研究院正在将谷歌艺术计划和讲故事的平台融合”,以便博物馆可以创建自己的在线展览。“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博物馆放在艺术计划平台上的作品,也可以是实体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展览。”从而让博物馆在技术上就被赋予更强的实力,用“讲故事”这种更生动直观的方式,给观众新的探索机会。“通过互联网和科技来讲述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阿密特将谷歌艺术计划的教育功能,定位为“对博物馆正在进行的艺术教育的补充”,尤其对于那些对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人,“项目平台上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教育板块。”几乎每月一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画廊等知名艺术机构的专家都会出现在Art Talk(艺术讲座)上,与来自各个国家的用户一起解读艺术计划上的作品,通常涵盖一个主题或一件作品。最近被讨论过的话题有“关于女性的描写”、“巴别塔的故事”等等,为艺术爱好者与艺术机构之间开辟了直接的对话渠道。如果用户因为时差而错过,事后还可以查看讲座的视频。有网友认为“在博物馆暴走一通之后,再听一堂课,显然非常有意思,而且这次只要坐在沙发里就可以。”也有人赞叹原来科技也可以让人文变得如此美好,不仅有趣味,我们在提高了艺术修养之后,还能更好地成为网络上的独立“策展人”。

上一篇:基于传统商业街尺度变化的物理环境研究 下一篇:未来建筑:技术变革与空间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