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中医

时间:2022-07-19 03:18:40

轻松学中医

《轻松学中医》 第一部分

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除了阴阳失调角度、其实中医另有几个不同角度的解释,从邪正盛衰角度、还有气血津液失调角度分析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而阴阳失调的思想,对于病机的发展占着较大比重。

第一章 中医的视角:阴阳(1)

前言

中医是既熟悉又神秘陌生的领域。

阅此可接近中医里的古人思维模式,学习他们古朴直观但极具洞察力的视角。让人轻松接受阴阳平衡、五行循环的最基本的中医思维方式。

以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

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古朴直观的反向思维确定治法。

让读者了解古代中医世界里的思考方式外,还介绍在中医发展历史中有着巨大贡献的医者故事。其中也介绍中医疾病发生、衍变和治疗思维。

从现代视角出发,让人轻松地接近中医各方面,如头发被称为“血余”的原因,该如何四季情志调养等等。

我们会发现抛开那些古代的语言,发现古人的思维是直接针对问题,并有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由此可知道中医不再神秘难懂,是与我们内在的思维和身体规律是遥遥呼应的一套理论。此书用中医来架起从古人智慧到读者内心的一座桥梁。

古人怎么理解这个世界呢?尤其古代医生怎么理解人体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宇宙呢?

答案是阴阳!

对于中国人,最重要的哲学视角是阴阳。中医也如此。

人们从阴阳角度判断矛盾双方,陈述着古人们感受过的各种冲突和对立。

古人是怎么发现阴阳的呢?

当人们看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开始追究这些矛盾存在根源。啊,原来是因为太阳的存在。当山峦面对太阳的时候,有美丽刺眼的光束,而在山背面只有影子。阳为向太阳面,阴为背太阳面。

所谓阴阳,是指人体以及世界的矛盾对立双方。

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为阴。

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为阳。

在阴阳学说里,其基本内容可用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这也成了古代中国人概括矛盾双方以及其动态性的重要视角。在中医里更是最终要达到“阴”和“阳”的平衡为治疗最终目的。

以阴阳说疾病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在古代思想里,世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两面组成。机体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有着动态的平衡,如果这样阴量和阳量的平衡破坏了就会生病,也就是中医认为疾病是因阴阳失调导致。

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除了阴阳失调角度、其实中医另有几个不同角度的解释,从邪正盛衰角度、还有气血津液失调角度分析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而阴阳失调的思想,对于病机的发展占着较大比重。

《黄帝内经》有记载:“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在阴与阳互相制衡的关系里,因为其中一方的相对偏盛,必然导致对另一方的过度制裁。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句在中医治疗思想里的比重很大的。

那么,我们先看看什么叫阴病或阳病吧。

说起中医里所谓的阴病,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病多指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

阳病多指脏腑机能的病理学亢进、发热、淤血、食积等现象。

接着,我们看看什么叫阳盛或阴盛。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中所讲的阳盛或阴盛与感受的病邪或内生病邪的原因相关。

让身体发热的、亢进的、急促的治病根源属于阳,即阳邪。

让病人感觉寒凉、迟钝的、静默的治病症状的病因属于阴,即阴邪。

中医的视角:阴阳(2)

如果冬天穿衣少了,结果回来发现感冒。这个时候,机体感受的是风寒,那就是这个机体阴盛了。“阴盛导致阳病”,卫阳损伤后产生恶寒等现象。

夏天在太阳底下走时间过久,不小心中了热邪,那就是机体感受了阳邪,阳邪与原来的机体正常阳气汇合,“阳盛则阴病”,对正常阴津消耗过多,会产生口渴等现象。

阴阳两方互相制衡过程,也是中医的病机演绎过程。

至于阴阳失调的原因,可能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于导致原先的阴阳失去平衡,这些换章节细讲。

每一个机体要有阴或阳总量的正常阈值,超过这个阈值或低于这个阈值,就属于发病了,会出现“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以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等机体失去平衡的问题了。所以就有了相对应的治则被提出,叫“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中医治疗思想。

对于有余的情况,分两种,一是阳的总量偏盛、另一是阴的总量比正常阈值偏盛。

第一种情况,阳气偏盛的时候,这里要注意即使相对的阴总量是正常值,但基于上述的“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原则,阳气也会稍影响原先正常量的阴量,过盛的阳会制约阴气过度了。继而失去了可以制服自己的阴总量,所以有了中医常说“阳盛则热”,这属于实热证。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稍有虚损,但没有虚太多)的实热证。其过程里表现的实热证,具体是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

“阳盛阴病”,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这也是“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但这里要指出的是,阴虽亏而尚未达到阴虚的程度,阴仅相对不足,其病机为阳盛而阴未虚。若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损,那就是另说了。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阴盛的时候,阴总量比正常阈值超值的时候,一般多表现为人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阴盛则寒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之故。一般地说,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盛则寒”。

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盛所引起的,也是具体的“阴盛则阳病”。

如前所述,阴或阳的偏盛,也就是有一方比正常总量偏高的情况,这种情况治疗上要用损其有余。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要进行“实则泻之”,将过剩的阴或阳量降低到正常阈值范围内,泻火或排水。

第二种情况是,阴阳中有一方比该有的总量偏低而出现的疾病。需要进行阴或阳补充,使阴阳达到互济的效果。阴气或阳气任何一方比正常量偏低,会显示阴阳失调导致的特定身体病理状态。

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或久居阴寒之地也能导致阳虚。中医认为阳虚的时候,会显示出虚寒之象,那是因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原先算正常量的阴相对地亢盛,从阴阳平衡角度就显出阴量偏盛的虚寒证,这与阴气量比正常量偏高的实寒证是不同的。

上一篇:选择专业,且莫只看“钱”途 下一篇:警惕:成年女性20%患有子宫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