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耐心和鼓励

时间:2022-07-19 03:13:28

多一些耐心和鼓励

摘要:教师无数次的强调,才能使一名学生改掉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要不厌其烦。鼓励会使孩子学会自信,认可会让孩子学会自爱,本着这一原则,教师要学会做“伯乐“,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每一天他们都会有点滴进步。

关键词:耐心;鼓励;培养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38-02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走进校园,大多数孩子都活泼好动、任性、娇气和霸道。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怎样把这些懵懂无邪的幼儿转化为一个团结向上的一年级小学生呢,我心里不断的思索着。

日常发生在班级里的琐碎小事,教了,孩子们不一定就能马上做到,需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强调。然而,也许强调了很多次,他们也还是不能按照要求做到。比如,有一名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课堂上,常常需要老师提醒才可以认真听讲,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改不了,这时候,我变得生气,没有耐心了,对他发火。可是,自己气的头都疼了,他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后来,我试着心平气和地去和学生交流,讲清上课注意听讲的重要性,在全班同学面前列举了这名学生的很多优点,重点强调:“如果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就更完美了[1]!”课堂上,这名学生表现稍稍有所好转,我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孩子脸上美滋滋的,经过一段时间,这名学生改掉了上课搞小动作的坏毛病。学习了一些前辈的经验和书上的理论,加上自己的课堂实践,我发现他们需要的是耐心,是鼓励,是爱。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批评和处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因此,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关键。[2]本着这一原则,我尽量给予更多同学奖励,在班里设了各种奖项,如: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纪律之星等,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表彰。爱需要时间,更需要付出。在爱的晴空里,尊重、鼓励是一种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孩子到了学龄期,学校生活和学习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远远超过家庭。因此,如何让孩子在学校快乐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让学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校学习和生活,则是达到以上目标的重要前提。只有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他们才会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效果才会明显。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个体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下面,我就从理论和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谈一下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场合,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的进步

当我们发现孩子学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学习兴趣淡薄、学习自信心不足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行为主义的方法对其学习兴趣进行强化和塑造。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然后给其创造很多成功的机会:课堂上可以让其解决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并对其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在全体同学面前夸奖其进步;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可以让这类学生所做的家庭作业难度适当下降,当其作业质量有所进步时,老师一定要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鼓励,让孩子在同学们面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增强;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收发作业,以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信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增强,而同时我们布置的作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孩子为了维持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良好形象,必然会继续努力,作业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学习的自信心倍增,而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又会反作用于他的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这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进入了良性的循环。

二、了解和发展孩子的特殊才能,树立学生在集体中的优越性

这一点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小学阶段,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就是自己的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能否重视自己、鼓励自己,对孩子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的特长是个体自信心的源泉和依托,是学生在班级内快乐生活和学习的基础之一。[3]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睁开自己雪亮的眼睛,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予激励和有意识地培养,当学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优越性之后,他的自信心就会与日俱增。我班一名学生,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不良,行为比较明显,而且孩子有多动行为倾向,注意力品质非常差,但是,该孩子却非常喜欢看书。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或课下,我有意识地强调他的这一优点,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这一优点是一个特长。当孩子拥有了一点自信心后,我就开始引导他把这一特长迁移到日常学习中,让他把过多的精力贯注在自己的学习方面。接着就是在孩子取得小小成绩后进行及时鼓励,孩子由于多看书而作文有进步时也同样给予高度关注,逐渐地,孩子的问题行为慢慢减少。到现在,这个孩子课堂听讲的质量大大提高,课后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基本上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自信。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孩子拥有的特长对一个老师是多么重要,对辅导和矫正特殊孩子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

三、绝对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班级的自信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经验和阅历的差异,没有人格上的高低尊卑。[4]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了一个充满朝气、活力与无限创造性的个体,我们才能贴近孩子生活、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才可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是信任你的。人格上的平等缩短了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时,整个班级就会流露出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拉近,这种群体一定是最具创造性和凝聚力的团体,处于这种群体中的个体也必然拥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

教师是一位引导者,指引着学生成长、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付出的是智慧、汗水和希望,我们需要的是灌注给学生自信、提供默默支持、寄予无言的期望,让他们自己撑起一叶小舟,扬起自信的风帆,航行在知识的大海之中,在成长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目标、不断获取生活和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曹小华.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6):28—29.

[2]马桂芬.班主任要有“三心”[J].教育艺术,2003,(6):47—48.

[3]马述华.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班主任工作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35.

[4]陆丽萍.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J].江苏教育,1999,(4):14—15.

上一篇: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思考 下一篇:元认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