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9 01:19:49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后勤在高校中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服务和后勤保障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后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思想落后、产权制度模糊、职能转换滞后等。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应更新管理观念,明晰产权关系,转变行政部门的职能,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向实体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断朝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承担着为全校教学、科研提供物资供应和为师生生活服务的艰巨任务, 对于稳定师生生活秩序,为高校办学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后勤工作又是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对于创建文明高校以及和谐校园建设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后勤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落实, 关系到每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后勤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S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后勤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现阶段搞好高校后勤工作,需要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更新思想观念,做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把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之中,体现在实际的工作成效上。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先做好人的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的,而且要依靠大多数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没有人,没有大多数人的努力,再简单的工作、再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也不可能做好。做好人的工作,首先要相信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团结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后还要依靠人,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真正为人们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增强员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认同感、对高校后勤的向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从而最大可能地创造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关心员工的生活,了解员工的愿望。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刚性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各级管理层往往下任务多,压指标多,疏忽了对员工内心世界的关怀。特别是对所谓的“临时工”,往往以 “罚”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管理手段, 缺少对他们个人愿望的了解及合理需要的及时满足,缺少真诚、有效的交流沟通。在非校编人员日益成为高校后勤工作主力军的形势下,以在编人员占大多数的各级管理层需进一步打破编制观念及身份限制,普遍树立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尊重每一个员工,关心每一个员工,紧紧依靠每一个员工。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从事的虽是管钱管物、衣食住行等事务性管理和繁杂的服务性工作,但依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的是师生员工, 保障的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其政策性之强、内容之广、影响之大,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可见一斑。服务意识在后勤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等教育各部门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在高校师生员工中的形象,关系到工作效率,关系到干部职工的情绪,关系到内部的凝聚力。所以,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既是后勤工作取得高校领导和师生员工支持的必要条件,又是取得社会承认,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着力增强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都能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挑战。当前要结合工作实际每年度编制培训计划,在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服务规范等多方面,通过管理和专业技能学习、知识竞赛、理论考核、业绩评估等多种方式分层次、有计划地针对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开展岗位职责、服务标准、工作程序、操作规程等学习培训活动,将重点放在职工素质、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的提高上,体现在职工服务态度的转变上,确立和加强后勤干部和职工科学的管理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确保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实施各项标准要求。

三、进行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企业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明晰的企业产权,政企职责分开,责权利明确,企业具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等特点,彻底消除了传统制度下高校后勤系统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中所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在后勤服务实体中的建立,把后勤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做了理顺并使之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明晰产权,这是后勤管理顺利转制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明确后勤改革过程中的产权问题,逐渐引进社会优质的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后勤服务市场的竞争中。通过这些措施最终将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培养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立经济实体,为学校的后勤保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四、创建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从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自身服务的差距入手,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座谈会、顾客满意率调查、意见箱、网络等多种方式架起与师生或服务对象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广泛征求意见,积极落实整改措施,保证实施效果,认真反馈,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逐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二要合理设置岗位。以工作需求作为设置岗位的依据,以岗位要求作为聘用员工的依据,尽可能做到职责明晰,各尽其能,做到考核有据,奖惩科学,使没位员工都处于一种既紧张又有弹性的工作状态。三是各级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不仅要决策英明, 指挥果断,而且还要待人平和,善于纳言,处事公正。实践证明, 高校后勤管理中积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伴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机关在代表学校管理好各实体的同时应切实维护学校利益,按经济规律办事,为各实体排忧解难,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和现代服务意识,后勤经营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效率和效益意识的同时,需不断努力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狠抓技能培训、服务意识、成本核算、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实现实体管理与服务水平双提高,切实将自身打造成与高校后勤改革目标相一致的经营实体。

参考文献:

[1]周基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思考 [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刘晓波,杨香菊.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上一篇:与犯罪概念相关的几个疑难问题解读 下一篇:以兴趣激活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