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袁劲梅中短篇小说集《月过女墙》

时间:2022-07-18 11:25:17

评袁劲梅中短篇小说集《月过女墙》

内容摘要:海外作家袁劲梅在作品中一直很自觉地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她是在中国和美国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反思中国问题的。因此,我们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本文主要着眼于她的中短篇小说集《月过女墙》,分别从“文化、文明、人性”三个方面来论述她的反思性。

关键词:反思 文化 文明 人性

一.文化的反思

作为一个旅美作家,袁劲梅在海外坚持用汉语写作,她反思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是站在他国的国土之上,触碰了他国的文化,然后再反过来思考自己国家的文化,在细细的比较之后,便咀嚼出一点韵味来了。

面对开放不久的外国文明,古老的中国人用新奇的双眸滴滴答答地仰望着它。他们认为那应该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便有了第一代的淘金者。殊不知,这批淘金者的肩上却是挑了一副沉沉的担子的。担子的这头是艰苦劳作,被人称作“猪仔”的生活。担子的那头却是光鲜的票子,华美的屋子。这头是他们自己的,只有自己看见,而那头是暴露在外头,是给别人看的。隔了这遥远的山与水,那头是看不见这头的沉重的,他们只是转着身子,嘴巴咂咂地动着,眼珠滋溜溜地转着,那眼光里盛载的歆羡,于是越发地将那头高高地扬起,这头低低地压下。于是,趁着这高地,很多的“心”就隔着山,隔着水飞过来了。他们想,这头应该尽是华厦美屋,遍地都是金灿灿的吧!于是,离开这里,出国,便成了他们日里想,夜里念的事了。

袁劲梅的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文化冲突。一方是自然古朴的中国古老文化,一方是新鲜、先进的美国文化。古朴的中国文化总是向往先进的美国文化。如《葫芦花》里的葫芦花,《萝芙镇的吉茜》中的吉茜,她们生在淳朴天真的中国小山村,本来懵懂无知,自然古朴,有自己幸福的世外桃源。但一当有异样的风在小山村吹起时,她们的心就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了。她们伸长了脖子想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于是,她们离开了。但西边的土地真的是传说中的天堂吗?《葫芦花》被娶她的刘先生连哄带骗地带到美国,她终于触碰到了美国文明,但这带着文明的刘先生却是冰冷、陌生的。在葫芦花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抽象的幽灵,却没有具体的含义。她心里开始怀念起家乡那个温热、豪气的黑豆儿了。那种直接,充满了热情的爱才是真的爱。于是,葫芦花回去寻找,但却再也找不到她原来的东西了。黑豆儿有了自己的家庭,而她因为与一个蓝眼睛的洋人苟且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儿子而被人耻笑。她接受了美国文化,却丢失了她原来最美好的东西。《萝芙镇的吉茜》也是如此。吉茜长在美丽的萝芙溪,与小药师相亲相爱,并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可在一个“尖脸儿”的诱惑之下,吉茜拿了一大批钱跟着“尖脸儿”出去了。外面并不是她想象中的美丽天国。她被蛇头带着偷渡,挤在一条到处漏风的破船,然后被关在一个小木屋里,被“肥肚皮”,受尽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想念她的萝芙溪和她的小药师啊!可她却再也回不去了。她的小药师因为帮她,卖了肾,最后病死了,萝芙溪的人也因此而怨恨她。《黄藤酒》中的世德来到异国本想赚点钱治好妻子的癌症,可等他拿着赚到的钱赶回家时,妻子却已经去世了……所以,袁劲梅这些故事,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人们向往美国人的生活,追求他们的金钱、好车、现代化生活,但在这过程中,却把自家文化中逍遥、简朴以及温情的东西给丢失了。这些东西应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丢失了它们,便丢失了自己。

袁劲梅承认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她认为美国人追求平等、自由从而分明、直白,而中国人则曲折、含蓄从而充满了温情。这只是文化的差异而已,而没有高低的区分。东西文化各有优点且各有缺点,所以最好的文化应该是两者的融合,互相汲取好的东西,从而灌注为一种更好的文化。袁劲梅将东西文化的差异比作一堵墙,我们只有拆除这堵墙,才能达到文化的融合与和谐。但对于我们,怎样拆除这堵墙呢?袁劲梅认为:在吸取、融合外国文化的同时,须捡起我们原来熟视无睹的美。这美便是原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如《日月留痕》中,在外国长大的女孩儿大胆、叛逆、开放,她最后终于领悟了父亲那曲折、无私、含蓄的爱情。在《拆墙》中,墙西边的盖兹代表着美国文化:直白、现代。而墙东边的含月则代表中国文化:自然、含蓄。最终,他们互相理解了对方,拆除了横在他们之间的那面墙,成了一家。这则故事也象征了作者的文化期望:在汲取他国文化的同时,应保留自己原来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文化互相融合,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袁劲梅说她故事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她的朋友或者她朋友的朋友。她说:“我故事里的朋友们,就像是一把种子,他们从一个深沉的文化里走出来。在异国的文化中洗礼自己。失落、批判、反思之后,他们从异国的土壤里坚定地长出来了。他们的文化底蕴远比美国文化深厚,他们的人生观是经过苦难后的平静思考,他们保留着东方价值恰恰是西方文明社会所需要的良药。”这表达了作者文化反思后的结果。正如她所说的,文化融合的方式应有两种:一种是把自己融到人家里面,自己的文化就没有了。一种是把人家的好东西融到自己身上来,自己还是自己的。所以要塑造、培育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应是在保留自己好的文化的基础上,再通过别国优于自己的东西来改造与改良,这样,文化才会在打上了自己民族标记的旗帜上飞扬。

二.文明的反思

现代科技孕育了现代文明,但这种文明就比以前的好吗?亦或是问,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真的进步了吗?《告别石山》中展现的是城市文明、现代文明对山村文明的攻击。尽管有像白那样的人仍在坚守着这一缕纯朴、干净的自然文明,但他的力量却是那样微弱,在滚滚而来势不可挡的现代文明面前,他无异于螳臂当车。但现代文明真的就改造了原来的乡村了吗?作者没有直说,结尾用了一个事例,却足够让读者触目惊心。“涓泉已成了巨大的垃圾堆,人造垃圾和废物张牙舞爪,裸地、不知羞耻地压在涓泉上。几尊不知从哪座旧龙王庙里拆下的龙王、龙母也躺在垃圾中间,双双都没了脑袋,旁边还有个龙女,尚有半个脑袋,撅起的小嘴在半个脑袋上凸着,像是要把一肚子恶气吐向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类。色彩斑驳的龙王宝座远远地扔在垃圾堆边缘……白看见了,说:‘胆大妄为的人啊!应了古人韩愈的话:木坏生虫,元气坏生人。’”村人为了追求现代文明,“拿亿万年大自然精雕细琢的杰作去换一个凶吉为卜的坝,发电、挣钱、造污染,折腾半天,说不定只能当个’out house’。这不像是一个好交易。自然像女人,你不爱她的花木山川,光要她给你’sex’,她定要抛弃你。”这便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为了追求现代文明,将破坏自然、古朴的文明当做代价,结果自然是得不偿失。而且,殊不知,你因此而丢失的东西正是别人要找的东西,是你最珍贵的东西,你丢失了,最后,你也就不是你了。文中的美国格尔教授千辛万苦跑来中国的石山找“石山晶石”,却发现那里已经变成了垃圾堆。

所以现代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文明病和社会病。一方面将人变得机械化、工具化、人物化,从而使人变得麻木,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种温情脉脉的、实在、具体的情感。另一方面,技术文明发展得太快了,人的善良教化跟不上,于是随之而来的贪欲也越来越膨胀。《道之动》中的桑果儿,出生在山村,本来是一个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桑果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由一个启蒙老师带着,进入了一个文明的世界,担当起了一个社会角色。他上中学、大学,进了军校。他一步步地按照现代文明塑造自己,却发现自己为了追求现代文明,也得了文明病。他成了一个自我分裂的人,在他身上总有两个桑果儿,一个是“双野溪的桑果儿”,这个桑果儿是真实的,野性、随意、爱自由、讲义气,另一个是“学校、军队的桑果儿”,这个桑果儿是文明的,可也是受拘束的,因为他不是自己,他要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文明角色。为了追求文明,这一个“学校、军队的桑果儿”总是出来压制着“双野溪的桑果儿”。最后,文明战胜了野性。桑果儿认为这是追求文明付出的代价,但这种代价值得吗?它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人性的丧失,他成了一个只会服从,只听口号的机器。所以“反者,道之动也”。事物发展到一定角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文明并不是越发展就越好。

《病毒――未来犯罪实录》借用一个类似侦探的故事来揭示出由文明的发展而来的种种文明病、社会病。这其中一是因了这社会文明而缺乏爱的人便利用文明来攻击、陷害这社会与社会中的人。二是,人的贪欲无限膨胀。这两者都是人性的扭曲。因此,作者深刻地反思了文明的后果。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有一个“文明梦”。几乎在每一篇作品的结尾,作者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所期待的文明的归宿。作者的文明之梦是什么呢?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蓝鸟啾啾》中的男人最终认识到蓝鸟所代表的自然的、天真纯朴的文明应该是最好的。《葫芦花》、《萝芙镇的吉茜》中的葫芦花、吉茜在经历了城市现代文明之后,开始向往的是自己小山村的田园的自然文明。《道之动》有六章,分别是:文明梦――自我分裂、英雄梦――个体和类的冲突、男人梦――个体情感与人类情感的悖反、梦的空白――自我迷失、美国梦――人的异化、田园梦――人性回归。桑果儿在经历了世间种种之后,他最后回到了田园,人性也得以回归。其实,桑果儿的成长也可以看作一个这样的过程:无欲――文明带来的欲求――放下欲望。作者认为只有放下欲望,回归自然,人性才可以得到回归,在自然的环境之中,人性才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的这种思想无疑跟作者研究的中国哲学是分不开的,作者喜爱中国哲学,尤其推崇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道家崇尚自然。《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作者期待的文明是回归田园。回归田园,人无欲纯朴而相亲相爱。这种梦想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这或者只是作者及我们的梦想,我不能得知,只能期待了。

三.人性的反思

文明带来文明病与社会病。《忠臣逆子》中揭示出一个事实: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追求革新,但从未学会反思。什么才是发展,什么才是人性?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人最有人性吗?其实不然,相反,是自然未泯的奶奶身上聚集了最多美好的人性。作者说,社会病的根源在人性的邪恶。作者揭示了文明带来的人性的扭曲。如贪欲、情感的遗失、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病毒――未来犯罪实录》中,邦蒂克教授的妻子从情感上来说相信邦蒂克教授不会干出奸污亲女的事来。但在科学的证据面前,她退缩了,低头了。这揭示出了人的异化:“科学是没有感情的,人却有感情,但人的情感在无情的科学面前显得多么脆弱,人已不再相信人,而情愿相信没有情感的东西,好像那样才能够安全,难道还不够可悲么?”同样,当一种新的计算机病毒显示能够悄无声息地攻击别人时,很多文明人的脑子开始转动了,他们千方百计地互相抢夺,演了一出出文明人的悲剧。

悲剧已经形成,正在上演。而人如果要更好地生存,该怎样来对抗这种悲剧呢?《病毒――未来犯罪实录》中的杰笙仇恨文明,他用心理病毒来攻击社会病毒,结果却带来了更多的心理疾病。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海外华文作家,作者站在了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的边缘上来思考人性:“中国长期是贫困社会,物质匮乏,人们便以群体为单位,用社会精神和道德来限制个体的欲望。美,体现在个体为维护社会精神对自己欲望的限制之中。丑,体现在社会精神对个体欲望的剥夺之时。欲不可禁,亦不可纵。美国则相反,它的问题是富了以后的问题。它的社会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社会。个体的什么欲望都有理由得到保护,个体的结果便是对群体、类的不负责任。于是,人们便又重新回去寻找那些可爱的抱朴之初的小欲望。这是人性。”东西方文化不同,体现出的人性也不同。但无疑都有劣根性,治疗这些人性缺陷的都是爱,所以,人性中的恨是不同的,但爱是相同的。因此,不能用恨来对抗悲剧,用来疗治社会病的,只能是爱。作者歌颂爱,歌颂自然的生命。

《病毒――未来犯罪实录》最终是爱,是儿子生命跳动的声音让杰笙放弃了恨,回归了人性。《绿豆儿》中的绿豆儿用爱来对抗死亡和绝望。同样,《野狗的父亲》中,他父亲最后终于懂得了,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健康地成长,《胡天八月》中,礼查终于从红枣儿、黑枣儿身上懂得了爱能治愈心灵,让灵魂美、情感美、人性美和谐地交融于一体,那便是生命之美。而只有人性之美的复归,生命之美才会闪动。

另外,作者在作品中也思考了另一种人性的困境。那就是个人与类的冲突。社会、集体为一个类,社会标准与阶层标准要求个体按照他们的标准生活,但往往,个体遵从了社会标准,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道之动》中的第二章:英雄梦――个体和类地冲突,第三章:男人梦――个体情感与类情感的悖反,说的便是个体与类的冲突。第二章中,桑果儿按照军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成了英雄,成了类,但也丧失了自我,成了机器。其实校长也是一个掩盖了自我的类。第三章中,桑果儿与虹的感情悲剧便是个体与类冲突的结果。桑果儿与虹最终遵从了社会标准与道德标准,同时也放弃了自我的感情。这种放弃个体,遵从类的人性法则却没有给桑果儿带来心理的安定与愉悦,相反,带来的只是空白,是自我的迷失。所以,作者便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的回归应该是人性的解放,获得自我。

一个道德社会应该是最符合人性的,而不是压制人性。所以,这与其说是作者对人性的反思,还不如说是作者对社会的期望。

刘金香,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