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屠夫学校——“新学习力”的诞生

时间:2022-07-18 09:23:47

从孔子到屠夫学校——“新学习力”的诞生

学习本可以美好

现在,已不是那个80年代。

作家查建英曾说,在80年代,人们像对待初恋、对待梦中情人那样痴迷地追求知识、追求创作,把阅读、探索、思索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并且感到幸福,很浪漫也很诗意。

那个年代,属于科学,属于诗歌,属于那些倚着国槐,就着早晨第一缕阳光读书的大学生,属于那些夜间在广场上席地而坐,借着路灯读书的年轻人。那个年代,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试图通过学习来建构一个新的世界,从精神到物质。

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一幕幕场景已然非常陌生,因为与“学习”二字有关的意象在这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剧烈蜕变。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天赋的能力。从呱呱坠地那天开始,婴儿便从身边的世界中采集声音和颜色,来构建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之塔。从行走,到说话,学习恰恰是人之为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尊师重道之国,学习,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

中国的孩子们很早就被送到一块块黑板前,背着小手端坐着,听着粉笔的嚓嚓声,从12345,到日月人手口,一课一课学下去。日出日落,上课下课。冬夏流转,年复一年。脑容量在信息的刺激下,迅速增加。校园里奔跑着一群大头娃。

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只要一谈到学习,上述一幕便会立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学习的味道并不甘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那一天——把所有考卷和辅导书变成校园里的一场“大雪”,然后卸去一身学习之重,走进大学校门。

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却发现,之前学的东西,派不上大用场,我们上了十几年的学,可从没有谁认真地告诉过我们:究竟该如何学习?究竟该学习什么?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

今天的中国,是个考试之国,证书之国。在褪去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后,整个社会显露出的极其现实的需求催生了庞大的教育产业。学习与财富和资本紧紧挂钩。随着互联网发展,在线教育市场迅速膨胀,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都已经布局在线教育市场,“小龙女”龚海燕甚至也在卸任世纪佳缘老总位置后杀进这一领域。但是,单纯为了证书和学历的学习目的,早已远离了“学习”二字的本义,在这种情况下,再新的形式和手段,也难掩背后的功利性本质,难以言新。

从孔子到互联网

世界变了。

当专家变成“砖家”,教授变成“叫兽”,我们还能向谁来求教?我们如何再确立自己的知识坐标?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谁编写的教材可信?谁有资格让我们倾听?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都需要再思考,并且也已经出现了新答案。

开启自孔子时代,在中国历史中延续了几千年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师与生的角色定位被颠覆了,教与学的清晰边界被模糊了,专业与业余的坚固围墙被打破了,于是,只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已经明显不太够用了。

打开浏览器,不难嗅到新风潮的阵阵气息。

当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曾引起轰动,如今,这些饱受争议的“北大猪肉倌”开起了“屠夫学校”,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去“深造”,学习从分割猪肉到商业管理的一系列课程,再次制造抓眼球的新闻。

另外一些年轻人,则发起“角落里的中国”项目,拿着摄像机和单反默默“走基层”,他们到达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和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一过程,也恰是一个进入中国的“内部”,向现实社会讨教学习的过程。

还有刚诞生不久的“开源学校”:向任何年龄层的人征集课程,可以是任意主题,学习方式不限于课本、教室,可以是跟社会组织的短期合作体验项目,可以是社会实践,可以是网络视频或者手工制作等等。

开源教学、体验式课程、工作坊……学习,正在以种种新形式进行着“大变身”,这个新学习时代所需要的“新学习力”,也通过年轻人的种种尝试得到展现。试做归纳,那么可以说,它的真髓是开放和共享,基本模式是互动,基本品格是务实,基本姿态是谦虚,基本向度是未来。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不再是什么新锐口号,而是一种应对多变复杂现实生活的生存策略。

新学习力,不是被动灌输,不是填鸭,不是人云亦云,是一种整合既有信息并挖掘价值的能力,是一种主动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来成功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各种新情况的能力。

新学习力,也是运用新的技术工具、新的思维方式来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升级。

什么是新的技术工具?比如互联网——善于运用互联网来学习,几乎可以说是弥合因为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出现的“信息鸿沟”的唯一出路。

什么是新的学习思维?比如“开源”,比如“自我教育”——范伟在小品中引起哄堂大笑的那句“自学成才”,已经变成每个人都需要严肃面对的实际要求。

掌握新学习力,目标不仅是通过学习知识、技能来生活得更好,更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成为一个更好的、属于新时代的人。

学历重要,学习力,更重要。

上一篇:杯中物 10期 下一篇:华静: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